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本土化思考

2016-03-04郑琼鸽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教育

郑琼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012)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本土化思考

郑琼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012)

创业型大学是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引入企业化运作方式对自身组织进行创新和变革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具有以创业教育为第一要义、以学术创业为生存方式,以及市场和学术兼顾的二元价值取向等特征。创业型大学不仅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新选择,更是一种以创业精神为核心的理想大学。

创业型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 学术资本主义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02

作为市场与学术对接的产物,“创业型大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门但仍存有争议的概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新政策的陆续出台,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而转变办学思路和建设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一些高校选择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如此带来的问题是:创业型大学是国内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吗,如何理性认识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价值?这是人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创业型大学的概念解读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一词由国外引进。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于20世纪末几乎同时对其开展了研究,因此他们成了相关研究的理论权威。

(一)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伯顿·克拉克和享利·埃兹科维茨都没有给创业型大学直接下定义。伯顿·克拉克从大学内部组织系统转变的角度研究创业型大学,并总结出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五条途径:“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1]这也可以理解为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享利·埃兹科维茨从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等外界的关系去解读创业型大学,提出了著名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他认为大学对知识的兴趣与经济应用联系日益紧密,大学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并指出创业型大学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即“拥有多样的研究团队;建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基础;将研究成果作为知识产权转移出大学的组织机制;在大学里组建公司的能力;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如大学——工业研究中心等”[2]。此外,斯劳特与莱斯利从学术资本主义视角分析大学发生的变化,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即“院校及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行为及类似市场行为”[3],指出创业型大学是学术资本的产物,即采取一些企业的运作方式的大学,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与伯顿·克拉克和享利·埃兹科维茨的积极态度不同,斯劳特与莱斯利他们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对大学的冲击,因此对创业型大学持批判和怀疑态度。

关于创业型大学,国内学者也有相关概念界定。如王雁(2005)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型大学”[4];张静(2009)强调组织创新,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为适应市场需要,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对内部组织机制进行创新的大学”[5];邹晓东等(2011)则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基本任务、以开展具有商用价值的科研活动为重要载体、以直接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为关键举措的大学组织形态”[6];付八军(2014)从知识的角度指出“创业型大学是将知识的生产、传承与应用融于一体的大学,就是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倡导创业职能、积极推动学术资本转化的大学”[7]。

(二)创业型大学的两大发展模式

国内外不少学者以MIT、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为样本,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创业职能、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等。包括埃兹科维茨在内的不少学者看来,创业型大学只能从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来,因此它涉及到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起点或者说前提条件。目前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研究的欧洲小学校模式(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代表)和亨利·埃兹科维茨研究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有学者把前者称为“革新式”创业型大学,把后者称为“引领式”创业型大学[8]。还有学者认为建立学术导向的欧洲创业型大学模式应成为中国大学的理性选择[9]。本文认为创业型大学不仅可以由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来,也可以由一般大学变革产生。只是由于起点不同,其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径也会多样化。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解读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外学者主要从特征的角度来解读,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功能和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界定。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也从单一的研究型大学拓展到普通大学。尽管如此,不同类型的创业型大学必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第一要义,以学术创业为生命力,具有学术和市场的二元价值取向,引入企业化运作方式对自身组织进行创新和变革的大学。

二、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特征

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对创业型大学基本特征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理解仍存争议,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营利型大学和学术创业等概念虽关系密切又各不相同,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关联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炼创业型大学的特征,丰富其概念内涵。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的第一要义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为建设创业型大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一些研究混淆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运用到创业型大学建设上。这里涉及到创业型大学的评价标准问题。本文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个整体概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并不是所有开展创业教育的学校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型大学。即使一些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者创业学院等类似组织,也只能算局部的改革,只是迈向创业型大学的重要一步。

创业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精神与主动变革精神贯穿始终的大学。这不仅是组织变革,同时也需要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大学职能的系列转变。其评价标准包含创业型人才培养、多元资金来源、企业化运作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多个维度。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与社会的中介,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根据社会需要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10]。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而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可谓创业型大学的第一要义,是其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基石。

(二)学术创业是创业型大学的生命力

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MIT和沃里克大学都是通过学术资本主义这种创业形式进行创业的[11]。学术资本主义意味着学术能成为一种资本,学者可以利用学术创造经济社会价值,使高校更紧密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变革。尽管对学术资本主义不乏争议,但其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大学传统文化、治理结构、学术研究、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影响。面对学术资本主义,大学必须做出反应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业型大学是学术资本主义驱动下的必然产物。“以学术资本主义为内在动力的创业型大学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宣告了大学与社会的新型关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成为大学发展的新范式”[12]。

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创业,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比如,作为2011年6月首批浙江省创业型大学体制改革的七所试点高校之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电商创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高校选择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不能完全代替创业型大学学术成果转化的核心目标。学术创业的前提是学术的质量,而不是依靠数量取胜的低级别复制。这就对高校的学术积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能进行学术创业。

(三)创业型大学具有学术和市场的二元价值取向

创业型大学不是企业型大学或营利型大学,必须以学术为基础。“创业型大学为实现自身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呈现出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兼顾的二元价值取向”[13]。这里涉及到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尽管创业型大学引入企业化的运作机制,然而市场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学术价值基础上,学术是大学与其他营利机构的本质区别。一些市场导向的大学以赚取学费为主,而没有推动学术资本转化,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挑战了传统大学的价值观,“市场”的介入造成了不同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打破了大学的内部平衡,因而容易降低凝聚力。创业型大学不仅需要学校办学思路的转变,更需要教师角色的变迁。创业型大学赋予了教师“学者+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在传统的教书育人之外,教师还应走出校园,实现学术创业。然而,教师不是企业家,所有的学术创业应以反哺教学和科研为原则。当然,在激励学术创业的同时,也容易强化教师的功利性。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学术与市场的对立冲突,如何贯彻二元价值取向,已成为高校走创业型之路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三、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思考

尽管国外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样本,然而不同的创业型大学具有不同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模式。国内高校迫切需要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之路,实现转型发展。

(一)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价值定位

尽管自创建之初就备受争议,如沃里克大学曾被称为“商业大学”、“沃里克大学有限公司”等,还一度引发了学生动乱。然而沃里克大学等国外创业型大学的成功案例用事实证明了创业型大学可以成为一种大学转型发展的新选择。国内外一些学者赋予了创业型大学很高的价值,如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将创业型大学称为“第二次学术革命”;温正胞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是大学内部知识性质转型与外部生存环境变革的必然产物”[14];宣勇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本质上属于学术创业,是大学知识劳动链的延长,是现代大学发展进化的第四职能”[15];厦门大学邬大光认为创业型大学既是一种理念和精神,也是一种制度和机制,还是一种文化和生态,更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为[16]。总体而言,创业型大学已不仅仅是一种大学类型或者大学范式,其内涵已延伸到大学的职能、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大学的制度等多个方面。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办学经费紧缺是国外创业型大学兴起的直接诱因。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具有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加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学发挥智力优势,走向市场,更直接地服务社会。社会对大学的需求与大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加上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倒逼,导致部分大学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创业型大学可视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一大思路,这尤其需要一批高水平大学有所作为。

总体而言,创业型大学不仅仅只是一个新概念,其将成为大部分高校未来转型发展的新选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大学都可以尝试。只是学术创业需要学术质量做保证,创业型大学之路并不好走。另外,创业型大学只是大学发展模式的一种选择,不一定所有大学都要转型为创业型大学。无论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到什么阶段,一些研究型大学仍然会注重基础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贡献。

(二)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发展模式

创业型大学是通过大胆革新自主站起来的大学,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以坚定的变革精神应对传统的挑战。尽管国内不少研究型大学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已具备一些创业型大学的学术成果转化等特征,也在效仿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模式。此外,浙江大学等“985”学校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创业型大学已有不少理论探讨,然而这些学校并未明确其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前明确提出创业型大学口号的基本上是地方院校,如福州大学、浙江农林科技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地方学校资源不足,变革动力主要来自生存竞争,其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尚在探索阶段,主要是借鉴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五条途径展开方案设计和实践。如福州大学通过“校校、校研院、校企、校医和校地多样化合作”在拓宽发展外围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浙江农林大学在学术心脏激活方面进行了有指导意义的尝试,确定了“1030”战略,包括了10个重点领域及其30个优先主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开展电商创业教育为基础,对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但也面临电商转型的发展瓶颈,其模式难以复制。

学术成果积累是学术创业的基础。学术成果不仅仅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是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甚至培训课程。与此对应,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模式也需要分层分类,有实力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借鉴美国模式,重在技术创新和突破,面向全国发挥引擎作用,这更多地是一种目标追求;地方高校可以借鉴欧洲模式,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面向区域发挥引领作用,这里更多地是一种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需要在明确发展定位以后,结合自身特色,在研究先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发展思路,逐步推进。

(三)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发展困境

尽管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尚在起步阶段,相关学校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然而建设过程中仍然不能背离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创业型大学以学术成果转化和知识创业对接市场需要为主要特征,然而其并不局限于学术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以人为本是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基本原则,创业型大学需要在“学术至上”和“学术资本主义”中寻找平衡点,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办学理念,并将之灌输到全校师生身上,形成共同的目标,提高学校凝聚力。不能仅着眼于功利主义的短期价值,而忽视高校育人的长期价值。在对外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创业型大学对内应以创业教育为抓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以更好地实现未来的岗位创新,这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只是培养少数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学生。

创业型大学引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强调绩效管理,需要有强有力的核心推动各项改革创新,相对而言更加追求集权。这与当前大环境对高校组织内部应下放权限、实施民主管理的要求似乎有点背离。然而,本文认为,适度的集权才是对当前高校组织效率低下、人心不齐问题的一大突破。目前很多高校滥用集权,已经丧失公信力,因此要求民主管理的呼声日益提高。但其民主管理又没有落到实处,使得教师不再信任学校,放弃了集体利益,他们即便创业也不经过学校,而选择自行创业。集权的前提是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如何提高公信力,平衡集权和放权的矛盾,兼顾师生个人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这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现实困境。如何平衡企业化管理和民主管理、学术至上和学术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迫切需要相关高校不仅有革新勇气,更有实现这种革新的战略。

[1] 伯顿·克拉克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2] 亨利·埃兹科维茨等编著.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M]. 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7-262.

[3] 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著.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 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4]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

[5] 张静.创业型大学组织特征探究[D].厦门大学,2009.

[6] 陈汉聪,邹晓东.发展中的创业型大学:国际视野与实施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1(9):32-36,59.

[7] 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4-8.

[8] 邹晓东.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54-59.

[9] 刘叶.建立学术导向的创业型大学——兼论洪堡理想与学术资本主义融合的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73-77.

[10]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8.

[11]陈晓玲,马陆亭.MIT与沃里克大学:创业型大学运行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3-120.

[12]温正胞.创业型大学:比较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3]宣勇,张鹏.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2(4):43-49.

[14]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05):28-33.

[15][16]付八军.纵论创业型大学建设[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49,23.The Connot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inking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责任编辑:袁海军)

ZHENG Qiongge

(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ZhejiangBusinessTechnologyInstitute,Ningbo,Zhejiang315012,China)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s the university with the need of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mod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should put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the first meaning, put the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s survival mode and insist the dualistic valuation of market and academic.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s not only a new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a kind of university ideal, which i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education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academic capitalism

2016-05-26

郑琼鸽(1985-),女,浙江乐清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

A

1005-5843(2016)10-0007-04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