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指导教师维度研究
2016-03-04杨月
杨月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指导教师维度研究
杨月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对活动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从教师维度着手,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指导;教师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关活动的成败、学生的收获等,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郭元祥也认为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必然要求关注指导的有效性。教师的有效指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活动中的活动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协助学生建立科学研究活动规范;三是给予学生情感支持,关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并鼓励和支持学生突破难关,找到应对策略。同时,教师的有效指导也要把握好适度性、针对性、擅反思的原则。
一、教师维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解程度不够
综合实践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够,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集中表现在教师对活动课程内涵、目的与意义缺乏理解,将综合实践的四大领域孤立起来。同时,许多教师不能摆脱学科课程束缚,认为综合实践课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2.教师定位角色不当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协调者,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由于教师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沦为学生活动的“旁观者”和“游离者”以及学生创造力的“抹杀者”。
3.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开发课题、研究课题、组织协调、师生合作、评价反思等较高要求,而教师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能力提升严重滞后。
二、教师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素养
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活动指导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意义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多向身边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多参加各类培训,这样才能在今后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计划制定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解知识再通过练习来巩固,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改革要改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生建构知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便是让学生主动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教师提供必要指导、提出建议并给予鼓励。
3.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符合实情
生活是学生最大的实际,学生选择的问题如果能与生活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所选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特征。活动主题要具备研究价值,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活动主题也应具备适当的难度,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教师还要实地考察学生开展活动所需的场地、材料是否具备,并且在活动前将所需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灵活选择使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交流展示要尊重学生,鼓励多样化
活动的交流展示既是总结又是激励学生开展评价与下一阶段研究的重要基础。郭元祥认为,综合实践教师要激发兴趣、规范指导、关注过程、协助改进、学会倾听。综合实践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探究性决定了展示形式必然是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得以自由发挥各自的爱好与特长。交流展示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多样化,让学生说出独特体验,给学生个性化的施展提供舞台,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5.注意引导学生反思与全面评价
学生的反思习惯需要学生在活动开始阶段就要养成。让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反思,总结遇到的有趣、困难、感动的事情以及总结的收获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做到反思与评价结合,可以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等相结合,也可以制定评价量表让学生能对照尺度来自评,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活动表现与收获及成长历程。
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高效开展还面临诸多客观因素的困扰。但是,作为综合实践教师,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毕竟方法比困难多,坚定自己的信念,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211.
[2]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52-159.
[3]玛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3-169.
[4]郭元祥.综介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学研究,2006(8):26.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