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3-04杜志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期
关键词:溶栓心肌梗死心脏

杜志春

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杜志春

目的探讨并分析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院前伴随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2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出血、再次休克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伴随院前心脏骤停疾病中,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急诊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心脏骤停;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危险性大、病死率高的疾病,致命性心律失常为其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心脏骤停,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1]。以往临床上多使用静脉溶栓方法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是此方法的治疗疗效取决于病情严重性和时间的长短,因此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如今临床上出现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急诊介入治疗,其主要特点为迅速改变冠状动脉血流,从而到达挽救生命的目的[2]。本研究选取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伴随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对其采取急诊接入治疗与静脉溶栓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0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院前伴随心脏骤停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2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9~73岁;对照组男13例,女9例,年龄42~76岁。对所有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平均时间(7.63±3.00)mi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入院后行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其血压、心电图变化情况。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各300 mg,术中持续静脉滴注肝素钠溶液。手术完成后连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7 d,急性给予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并结合其他治疗,如降压、降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同介入治疗相同,给予常规治疗,并观察血压、心电图,完成后静脉滴注尿激酶或艾替普酶,尿激酶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 d,艾替普酶溶栓后先静脉滴注肝素钠48 h,而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 d。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出血、再次休克、心力衰竭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比较手术的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出血、再次休克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均很高,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36例(90.00%),失败4例(10.00%);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12例(54.55%),失败10例(45.45%),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对比[n(%)]

3 讨论

临床上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虽仅有5%~7%,但是一旦发病,其病死率可高达70%~80%,所以需要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3,4]。对于该病的治疗,首先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再进行后续治疗,让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得到挽救。由于进行治疗时间与治疗方式会严重影响到术后的疗效,因此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最有效地方式来进行抢救。以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但是静脉溶栓严格受时间控制,在病发6 h治疗为最佳,时间越晚预后越差[5]。据相关文献表明,静脉溶栓由于其药物作用强,容易造成诱发出血等症状。因此经过医学界的不断探究,介入治疗成为新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介入治疗可在患者体内安放支架,从而直接开通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正常流动,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很多医生认为,由于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各项生命体征都相对减弱,此时进入介入治疗很容易导致手术失败[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结果显示使用介入治疗的患者心力衰竭、诱发出血与再次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且手术的成功率也更高(均P<0.05)。

综上所述,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伴随院前心脏骤停疾病中,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医学推广使用。

[1]崔惠康,张叶.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安徽医药,2013,17(8):1400-1401.

[2]王宏刚.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农村卫生,2014,15(15):30-31.

[3]李冬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对比性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57-58.

[4]张淑存,姚琴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国优生优育,2014,20(5):358-359.

[5]张先林,章萍,王岳松,等.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0): 1143-1145.

[6]郑俊清,王星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09,7(5):43-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2.137

2015-10-26]

124010 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一科

猜你喜欢

溶栓心肌梗死心脏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心脏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