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多维视角的研究综述
2016-03-04崔海云施建军教授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04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0009
■ 崔海云施建军教授(、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北京 04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0009)
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多维视角的研究综述
■ 崔海云1施建军2教授(1、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北京 101149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内容摘要: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创新模式已由早期的“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商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的资源来实现。然而,开放式创新究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何影响?本文将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创新网络嵌入视角、组织学习视角三种研究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回顾。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资源基础观视角创新网络嵌入视角 组织学习视角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主要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封闭式创新在保证企业独享和垄断技术知识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弊端,如大量的创新活动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型企业所垄断(Chesb rough,2003);大量的新创技术未能及时商业化而被束之高阁;大量的同类廉价技术被忽视而重复着大量的无用创新(West & Gallagher,2006)。
于是,企业家们和学者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它的对面——开放式创新。在新的创新浪潮中,大量中小企业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的历史舞台,一些大型企业也不再一味地执着于所有的技术创新,他们可能会购买外部技术,也可能通过中小企业来实现其创新“副产品”的价值(Chesbrough,2003)。开放式创新由于可以借助外部创新源进行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商业化,使企业走出了“不创新,难以生存;创新,则面临巨大风险”的“创新者困境”。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2003年,Henry Chesb rough 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一词(Chesb rough,2003),用以描述企业通过与外部创新源的广泛互动,充分利用大量外部知识,以及通过技术知识向外转移实现新技术商业化的这一创新过程(Chesb rough,2003;van d e Vrand e,Lemm ens & Vanhaverbeke,2006)。Chesb rough (2003)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既可以来源于组织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组织外部,同样的,新创技术的商业化过程既可以依靠组织内部实现,也可以借助外部渠道实现,因此,企业应积极开拓组织内部与外部两类创新价值来源。
在Chesb rough (2003)之后,大批学者研究并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涵。Hastbacka(2004)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充分利用内外部的技术和创新思想,并且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资产分派等方式进行商业化的创新过程(Hastbacka,2004)。West & Ga llaghe r(2006)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更注重在内外部同时搜寻和利用创新作用,有效整合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外部获得的资源,并通过内外部两类渠道开发市场机会(West & Gallagher,2006)。
早期的相关研究陷入了“非此即彼”的“烦恼”之中,学者们以及企业家们经常纠结于技术知识“自制还是购买”的决策问题(Geyskens,Steenkam p & Kum a r,2006)。事实上,“自制”与“购买”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企业自行开发所有需要的技术知识往往是不现实的,充分发挥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的互补作用才是最明智的(Cassim an & Veug e le rs,2006)。开放式创新的核心就在于积极地利用组织内外部双向的创新资源来实现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的商业化(Chesbrough, H.W. & Crow ther .A. K.,2006)。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技术知识由组织外部向组织内部转移的创新过程(Schw a rtz & Hu ff,2010),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技术知识由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转移的创新过程(A lexy,Criscuo lo & Sa lte r,2009)。事实上,这两种类型的创新活动并不是对立的,某些情况下,两者甚至是紧密相连的,如在交叉许可中,企业在接触外部知识的同时需要转让部分内部技术(Lichtenthaler,2008)。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激起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兴趣,众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大致看来,学者们主要从三种视角进行了分析。
(一)资源基础观视角
开放式创新使企业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边界”的束缚,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完全“无边界化”流动,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陈爽英等人(2012)认为,开放式创新活动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即技术资源和商业化资源,内向型的开放式创新可以为企业获得“技术资源”,而外向型的开放式创新可以获得“商业化资源”(陈爽英、井润田、邵云飞,2012)。
一方面,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市场信息、技术资源、资本支持等关键资源甚至稀缺资源,弥补组织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降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夯实企业的创新基础,推动企业加速创新,扩大创新产出并且顺利打开新市场(Chesbrough, H.W. & Crow ther .A. K.,2006;Chesb rough, H.W.,2007)。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有目的地识别、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知识,不断地学习吸收新信息、新理念、新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以及新的技能,持续、系统地构建外部创新网络,努力拓展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最终获取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所需的稀缺资源(Aitam u rto,T & Lew is,S C.,2013)。
另一方面,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企业通过与外界其他组织的频繁互动,有利于增强组织间的相互信任,并且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主导或参与制定产业标准的机会,从而有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提高创新绩效(West.J e t a l.,2013;Lichtentha ler & Ernst,2007)。内部创新成果的外部商业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除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授权技术许可和技术输出等外部商业化方式,快速打开新产品市场,赢得市场竞争的领先机会。此外,虽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知识产权泄露、丧失行业技术领先者优势等风险,但是,从长期来看,新创技术知识的输出、创新成果的外部扩散等都有利于企业在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建立中构建优势地位,提升市场声誉,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取行业领先者的竞争优势。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开放式创新对组织资源获取的积极作用可能会受到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易从外部获得(肖武岭,2006)。第二,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的专用互补资产也难以从组织外部获得。第三,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动态能力不易从外部获得(Teece,et al.,1997)。因此,尽管企业能够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大量的外部资源,但是获取资源的有效性还有赖于企业对核心技术、专用互补资产以及动态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二)创新网络嵌入视角
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间的关系已经由单一的竞争或者合作关系转变为竞合关系,新的关系格局下,企业必须更多地关注并且努力构建外部网络结构(G roen,A.J. & Linton, J.D.,2010;Dah lander & Gann,2010),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组织外部的创新源泉对企业的创新实践非常重要,企业应积极与外部的创新源泉组成创新网络和联盟,这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企业与组织外部的创新源建立的创新网络,增加了企业的社会资本,使企业在缺乏技术创新的资源时,可以通过跨界搜索的方式获取和补充创新资源,从而拓宽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学者陈劲等人也指出,广泛参与外部网络活动有利于企业构建或嵌入开放式创新网络,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陈劲等,2012)。
选择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创新环境,有助于企业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融合、构建和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内外部技术的协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变革节奏;有助于企业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加快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步伐,从而为企业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提供技术创新动力。
(三) 组织学习视角
组织学习的观点认为,通过跨组织边界学习,企业可以快速获得经营发展所需要的互补性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通过组织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的组织柔性(Ghosha l,S.K. & Ba rle t,R.,1989),而企业实现互补知识的跨越组织边界的转移和利用则有赖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Hagedoorn,eta l.,2002)。这是因为,来自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往往能够碰撞出全新的“技术火花”,生成全新的技术知识,从而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升级换代(Das & Teng,2000)。一些研究还表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有利于合作各方共享彼此的互补性的创新资源,共担创新风险和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Pisano,1996;Das & Teng,2000)。
开放式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概念,实现了创新资源和技术知识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认为,为了保证创新技术的独占性,技术创新活动只能由企业自己独自承担并且独自完成。此时,企业中存在着“非此地发明”(Not Invented Here,NIH)以及“非此处销售”(No t So ld He re,NSH)的创新偏见,这种创新偏见导致企业一味盲目地坚持“此地发明”和“此处销售”,而无视组织边界之外有价值的新创意、新知识以及商业化途径,从而失去了向组织外部学习技术知识的宝贵机会。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提出以后,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组织外部的创新动态,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吸收外部的那些有价值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商业化途径。开放式创新使企业通过学习合作伙伴的技术知识,尤其是那些不易被明确表达的隐性知识,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开放式创新模式使企业克服了“非此地发明”(No t Invented Here,NIH)和“非此处销售”(Not Sold Here,NSH)的偏见,此时,不论是新创意还是新知识,都可以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双向地流动。可以说,开放式创新不仅有利于实现组织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还促进了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在介绍开放式创新诞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并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创新网络嵌入视角、组织学习视角三种研究视角回顾并梳理了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在研究情境方面,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中小企业等经济实体可能是未来相关研究的有趣的研究情境。早期的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制造业、科技型企业等技术创新活动频繁的组织,随着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不断普及,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相关经济实体的开放式创新活动。
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青睐,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驾齐驱将是未来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早期的相关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占据了主流地位,随着开放式创新研究热度的不断升级,实证检验将会成为另一重要研究方法。
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不同的产业背景分析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及外延,从实际操作层面为企业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爽英,井润田,邵云飞.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创新资源获取机制的拓展——基于Teece理论框架的改进.管理学报,2012(4)
2.肖武岭.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控制策略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5(9)
3.陈劲,梁靓,吴航.基于解吸能力的外向型技术转移研究框架——以网络嵌入性为视角.技术经济,2012(5)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测评实证分析”(10AGL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11&ZD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