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教学法刍议

2016-03-03张伟丽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2期

张伟丽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质疑”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唤起探究的欲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当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的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体,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引导学生质疑,养成质疑习惯,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条件。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品质

1.文中“三处”问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摇篮,才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对文本中的“三处”质疑,“三处”即“不理解之处,似懂非懂之处,容易混淆之处”。让学生抓住这三处问问题,逐步培养他们学会问问题、问出好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仅要预设,还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林海》的一个片段。

师:“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云横秦岭”是一种怎样的险?

生:“温柔”“盛气凌人”两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问难,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且引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还要适时评价,加以表扬和鼓励,且要抓住时机,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疑。

师:刚才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是真正“用心”在读书的。老师先给大家比较两幅画面。

(多媒体对比出示:一幅是“云横秦岭”的险峻,另一幅是“大兴安岭”的平和。)

师:请同学们图文对照着读一读,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会解答吗?

生:“云横秦岭”的确很险峻,孤峰突起,高耸入云,让人害怕,用“盛气凌人”正合适。

生:大兴安岭的“岭”比较平缓,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的品读,既让学生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解开了学生的疑惑,还在品析中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这正源于教师巧妙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质疑,还将质疑与读文感悟有效地结合起来。

2.设置情境“诱疑”。

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创设问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疑”,产生质疑的欲望。不仅如此,还要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质疑的乐趣。比如,教他们学会对题目质疑,对关键词、关键句质疑,对课文内容质疑,对写作方法质疑,对板书质疑等。

还是《林海》一课,教师就巧妙地用板书激起了学生的疑惑。

学生看了板书产生了疑惑,于是问道“为什么老师板书的3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

读过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随着对她了解的深入而逐步加深。而教师巧妙地把3个“亲切、舒服”由小到大书写的设计,正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撰文时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大兴安岭越来越浓的喜爱、眷恋之情,让学生由疑而究,进而由疑生情。

3.欲擒故纵“猜疑”。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事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如果课堂上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中来“猜疑”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师: ……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3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一定要先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

在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猜问的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猜中质疑,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来了。对他们来说,猜问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为了猜到答案,他们纷纷回到书中,或圈点批画,或交流讨论,问题不断涌现,在教师持续的激发下,如:“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题的,你们的思想即将和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 “问题问得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强了,问的问题也逐步由浅层向深层延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真可谓“一猜激起千层浪”。

在这里教师的“猜问”显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猜”来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愿望,给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研读文本“现疑”。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去说、去研读文本,在研读中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一位教师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在讲到“租界里一妇女的亲人被车轧死”一段时是这样处理的——

当反复朗读后学生对侵略者产生了愤怒、无奈的感情时,他顺势问学生:“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会冒出什么想法?你有哪些疑问吗?想问什么呢?”而这也正是此时学生的疑惑,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问出了好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领地变成了外国人的租借地?”“为什么这里不是我们的土地?”“为什么他们(指侵略者)可以在我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随着问题的提出他们对课文的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课文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当初步理解教材之后,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往往会显露出来,而且对文本研读之后的质疑是深层次的质疑,是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因此,此时的质疑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有价值。作为教师此时要善于抓住时机,叩开学生质疑之门,激起他们的质疑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

二、质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1. 要学会“听”。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语言的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相互的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认真听”是尊重学生,鼓励他们“质疑”的开始。同时,“倾听”也是一种等待,他们在提问题时往往会有一种惧怕、害羞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给学生机会,不随便打断他们的发言,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当教师一边听一边微笑、一边听一边点头,甚至摸摸他们的头时,学生才会在教师的行为中得到认同感,在倾听中获得幸福的体验,从而渐渐地变得勇敢起来,敢于提问。

2.要善于“导”。

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或过于肤浅、或离题甚远、或流于形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不要打击他们,而应为他们搭桥铺路,引导他们问出好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告诉他们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有价值的,指导学生把问题引向深处。

当一位教师在讲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时,讲解到“作者之所以能将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最关键的是因为作者能进行细致的观察……”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老师的说法不恰当”。他认为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是用鼻子闻到的,不是用眼睛看到的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因势利导,由学生熟悉的“走马观花是不是观察”得出“观察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察看”,“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像耳朵、眼睛,去听、去看,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观察”。懂得了“观察”的意思后,教师又带着学生回到文本,懂得了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感受春风,才能展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让学生真正懂得了“观察”的意义。

3.要结合“读”。

提问题不是目的,通过提问研读文本才是语文课的目的。因此,教师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问题就会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漫无边际 。这时,教师就要当机立断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到问题的源泉。明代学者张洪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生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只要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这说明,质疑有一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对疑难的发掘,同样不可能一次完成。当学生不断发掘疑难、解决疑难时,就能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因此,要在释疑时带领学生回到课文中品读文本,在疑中品词析句,在疑中品读感悟。如一位教师教学《穷人》一文时,出示“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句话,问:“同学们,主人公桑娜心中犹豫了。你们有问题要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发问:“这样做指的是怎样做?“她为什么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她既然不知道为什么做,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然后就这4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第四个问题提得好。并说出好在它问得简炼,概括了前3问。巧在它抓住了作者叙述桑娜心理前后矛盾的地方发问,与众不同。最后让学生运用新学到的方法,认真读课文,继续发问,不一会儿,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再次举起了手,而且举手人数甚多,所提问题一个比一个有价值。这就达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之功效,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让学生学会质疑,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寻求更好的方法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他们真正地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探究者。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同乐学校)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