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卡与残雪的文化选择研究

2016-03-03龚佳涵

关键词:残雪卡夫卡艺术

龚佳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卡夫卡与残雪的文化选择研究

龚佳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残雪是先锋文学的先驱,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域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在人物形象、精神内涵方面却存在共同性。近几年,学术界对卡夫卡与残雪作品的关注越来越多,笔者闲暇时间翻阅二人的作品,顿有所感,通过分析卡夫卡与残雪的文化选择,以期能深层次感受二人的作品精神。

卡夫卡 残雪 文化选择

一、卡夫卡作品对残雪“特殊小说”建立的影响

1.卡夫卡作品改变了残雪的文学信念

残雪生于1953年,1983年正式进军文学界,开始创作小说,她在风华正茂的年龄经历了中国最为苦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她在这个时期接受的文化完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只能接触革命样板戏的读本和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也就是她所接触的“整个文学”。当残雪接触到卡夫卡的作品时,他的文学意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

2.卡夫卡作品的荒诞与残雪的精神境界相感应

残雪在阅读卡夫卡作品后,她产生了杂糅着“阴沉”、“快感”、“恶意复仇”、“分身术”、“激流”各种矛盾的情绪,她产生的这种矛盾情绪其实是对卡夫卡作品的艺术感应。残雪如同她所创作的小说《城堡》中K一般,在体验荒诞苦难的同时,仍执着追求生活,在卡夫卡作品召唤结构中实现相通,残雪在品读卡夫卡作品的时候,发现了艺术的真谛,她指出:艺术就是人生复仇的一种形式,而复仇就是反抗让人窒息的生活现实,其表现在突围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的意念。这样才能将原始的本能转变为崇高的自觉意志,才能将被掩盖的深不可测的本性揭露出来,才能诞生出一种百折不挠的“新型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卡夫卡就是这样的艺术英雄,他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真诚地描绘出来,在作品中虔诚地表达了对艺术的信念,他是现代艺术的守护者。[2]

“多年以后,我自己也成了那桩视野的追求者”,这暗示残雪确信自己获得了卡夫卡手中的交接棒,成为纯文学的守护人。而她对纯文学的坚守是在接受卡夫卡艺术精神过程中完成的,而这桩事业是“摸不透”的,她在坚守过程中不断经历内心分裂的痛苦,在对自我审判中不断蜕变,最终进入艺术的精神王国。

二、残雪与卡夫卡文化选择差异的原因

1.性格气质的独特性

残雪的作品风格与卡夫卡相似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追寻的主题模式”、“人物模式”中,残雪都赋予了作品更为积极乐观的意义。虽然从整体层面来看,残雪的作品也充满阴暗、邪恶、污秽、龌蹉、绝望,但是却是在矛盾中不断冲撞,始终是自强不息的。而卡夫卡的作品展现的是悲苦、哀嚎、退缩的,对痛苦和罪恶的承担是卡夫卡眼中的坚强,他笔下的人物从未主动出击过。因为与卡夫卡有着不同的性格气质,所以残雪在学习卡夫卡作品时将悲观消极的情感取向自动过滤掉。[3]

卡夫卡家庭富裕,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却过于冷漠,尤其是他的父亲喋喋不休的辱骂给他的童年时代造成了较大的创伤。虽然他的母亲充满善意,但是却缺乏对卡夫卡的理解和支持,母亲将卡夫卡当作神圣天职的写作看作一种消遣,这加剧了母子感情的破裂。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卡夫卡充满了恐惧,他时刻想要逃离,但是却从未成功过。加之他复杂的犹太人身份,进一步加深了卡夫卡的不安,导致他总是与生活格格不入。而这些经历对卡夫卡的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变得孱弱敏感,时常对生活感到惶恐不安,孤独感、失败感、负罪感充斥心中,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绝望抗争的情绪。

与卡夫卡不同的是,残雪是一个更为平民化的人,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思想开明,后来嫁为人妻,虽然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是精神上却是振奋的,始终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虽然残雪的生活存在波折,但是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残雪总是能乐观、充满理性地面对生活,所以她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光明。

2.受新批判主义的影响

卡夫卡在《审判中》向读者展示了人自我认识的风景,半个多世纪后,残雪用传统迥异的异类写作再次将这个充满浓重哲学气息的命题—自我审判在文学舞台上展示。卡夫卡一生都充满了疏离感、内疚感,导致他的文学作品中自我审视的人物直视罪责时总是显得彷徨、悔恨、无所适从,最后彻底摒弃生命。残雪从卡夫卡那学习了自审命题,乐于从事灵魂内部的探险,所以她创作的小说都是不断挖掘自我、找寻自我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没有停留在自我忏悔的绝望境地中,而是继续开拓进取。在新批判主义哲学观的影响下,她看到了自我解剖后重现构建自我的道路。她作品中的人物在不断蚕食内心冠冕堂皇的人生支柱后去探寻更深处的生命意义,对自己的否定是超越自我的基础条件,是为了走向更加宽阔的光明世界。[4]

结语

卡夫卡对残雪而言,首先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然后才是一位作家。一方面卡夫卡的作品对残雪追求纯艺术带来了较大启迪,另一方面通过对卡夫卡作品的解读,不仅完成了对卡夫卡艺术形象的塑造,同时也给残雪创作的文化选择带来参考。

[1]任龙.卡夫卡与残雪作品中家庭题材的比较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4,31(3):37-40.

[2]周尚琴.自我的突围表演——残雪短篇小说中的“梦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王迅.走向虚无的旅程——残雪小说精神机制论略[J].南方文坛,2013,(2):30-33.

[4]司见南.卡夫卡与残雪小说中荒诞意识及其呈现方式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残雪卡夫卡艺术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雪中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论残雪“新实验”文学的转向
纸的艺术
lnfluence of drought hardening on the resistance physiology of potato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