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016-03-03杨丽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范读口头

杨丽虹

(云南省普洱市卫生学校 云南普洱 665000)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杨丽虹

(云南省普洱市卫生学校 云南普洱 665000)

我们应致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这对语文教学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朗读 兴趣 理解 审美 意义

我们应致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语文的学习效应。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自己会声情并茂的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一、朗读可以吸引注意力,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地是要靠教师去调动,教师的当堂范读,学生的单人诵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均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

1.教师范读其作用首先起讲解和感染作用,再者起示范作用,好的范读本身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一要标准,二要生动:范读在教学中的开端、中间和结束都可运用,时机不同作用也不同。范读可是全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2.学生单人朗读,它有利于了解学生理,鉴赏的水平如何,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方式也多样,可以一人通读全文,也可以按段几个人轮流或连接朗读。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去,浓厚他们的学习兴趣。

3.学生齐声朗读也是早有的朗读方式,不仅能调动全班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朗读的机会,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受更加深刻。再一个通过全班协调一致的朗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

4.分角色朗读,可用在剧本或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教学中,其好处是朗读者的任务单一,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征,比如,在上《离别的礼物》一文,有声有色的分角色朗读有了创造情景的效果,把爸爸的无奈,爷爷的矛盾,继母的虚伪冷酷,以及彼得的伤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悟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自觉的想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我觉得教学效果很好。另外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避免一人读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生动性、趣昧性,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朗读,明白有声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运用朗读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我常常告诉学生朗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并借助古代人读书学习的方法证明朗读的意义。那么,怎样使朗读真正教学中取到作用呢?我认为在朗读中应注意做到:运用停顿、重读、语调和语速节奏等诵读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能力,它是衡量对句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标准。停顿,首先要求读准标点符号,而在标点符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句法分析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和停顿相适应、相配合。句子中哪些词语重读,也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作基础。而如何重读,作为一种技巧,要比停顿更难掌握。至于语调,汉语有“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大类型。如果能抓住以上方法,那么必然使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能提高。记得我读中学时老师教我们《孔乙己》这篇课文,有这么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我印象特别深,当时他让我们反复读这句话,领会 “站着”、“长衫”和“唯一”这三个词,至今孔乙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协调,独特形象仍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又如课文的结尾,“我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们在读时就注意到了在“大约”之后安排了两个较明显的停顿。感受到“我”无从知道孔乙己确切消息的犹豫和帐惘的语气:将“的确”处理成重读,以短促却不失悲哀的话气表达出来。孔乙己这个被旧社会吞噬却从来无人过问的悲惨结尾,更加引起同学们的沉思和同情。如今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的朗读,实际上就同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了。适时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如其分的朗读来辅助讲解,甚至代替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是一种好途径。

三、朗读有助于激发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很好的,无论是语言还是构思、立意或篇章结构,均是非常优秀的。对这些美好语言材料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如朗读教材《我喜欢出发》一文中:“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这一句段,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又如在《再别康桥》中,如诗如画的意境让读者体会了诗人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及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致橡树》中对平等,独立,互依互存的爱情观的赞美之情。那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中,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文章的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朗读是从审美心理角度出发,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达到“动心忍性的目的。如《荷塘月色》朗读时学生就感受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中无疑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四、朗读也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的一座桥梁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原有一段距离,是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作了桥梁。”也就是说书写的艺术哪怕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说明读作为有声语言,能把作家的文学作品,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朗读文章还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用语,使学生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使谈和读联结起来。这对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标准用语,纠正方言和在作文中正确使用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另外,学生朗读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日常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我们往往能从学生的朗读水平、口头表达能力较准确地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朗读能把书面语言不自觉地转化成学生的口头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反过来,口头语言水平高,能力强,又能不断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所以说朗读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的一座桥梁。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范读口头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如何写口头通知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口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