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符号化”思想三策略
2016-03-03江苏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223005
江苏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223005)刘 玲
渗透“符号化”思想三策略
江苏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223005)刘玲
[摘要]“符号化”思想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抽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形成“符号化”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符号的“存在性”;在数学建模中体验数学符号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化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并且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符号的存在性、必要性和简洁性。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符号的“存在性”
数学“符号化”思想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数学符号能把生活中一些复杂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符号在生活中的存在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数学“符号化”意识。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校一老师的汽车车牌号码是“苏F01658”,谁来说一说“苏F01658”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看出这是哪里的车。
生2:这是一辆江苏的车。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这个车牌号中的“苏”字就代表江苏。
生3:是江苏省南通市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车牌号中没有写“南通”呀?
生3:这个车牌号码中的字母“F”就表示是南通市区的车。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字母在车牌号里可以表示一个地名,在数学中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以上案例中借助一个车牌号导入新课,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在这个车牌号中充分感知用字母代替地名的简洁性,从而唤醒他们的“符号化”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感知“符号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存在性。
二、在数学建模中体验数学符号的“必要性”
数学符号是人们为了进行更加简便的交流而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
【案例】“乘法结合律”教学片段
9×5×2=9×(5×2);3×25×4=3×(25×4);12×125×8= 12×(125×8)。
师:以上三个等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生1:乘法结合律。
师:你们能不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写一个这样的等式?
师:运用乘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写出很多这样的等式。那么多的等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就表示出来?
生2:我用“数1×数2×数3=数1×(数2×数3)”表示。
生3:我用“○×△×□=○×(△×□)”表示。
生4:用“a×b×c=a×(b×c)”表示最好。
……
在学生对乘法结合律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乘法结合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不但感受到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数学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性”,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准方向,少走弯路。
例如,在教学“利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问题:“2只小狗的重量等于3只兔子的重量。3只兔子的重量等于4只鸡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是一只鸡的几倍?”这个问题由于涉及三个量,对学生来说比较复杂,因此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用“○”来代替小狗,用“□”来代替兔子,用“△”来代替鸡,这样,学生就能够把题目转化为“○+○=□+□+□;□+□+□=△+ △+△+△”,然后得出“○+○=△+△+△+△”。通过转化,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小狗的重量与鸡的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迎刃而解。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符号对原来的问题进行转化,就能够有效地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解决问题,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悟到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
(责编童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