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制对称帝前刘邦的塑造
2016-03-03王绍东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论秦制对称帝前刘邦的塑造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担任泗水亭长,使刘邦由一个乡村“无赖”变成了秦政治体制中之人,成为刘邦命运的转折点。进入秦体制,历练了刘邦的组织能力,拓展了他的人脉关系,激发了他的政治欲望。依靠在秦政治体制内学习的知识、增长的智慧,通过学习借鉴秦制的统治方法、控制手段等,刘邦不仅在各路反秦队伍中脱颖而出,而且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并在全国范围内“汉承秦制”。秦制影响了刘邦,也塑造了刘邦。
刘邦;秦制;汉朝
刘邦参加反秦起义,带兵进入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1]362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刘邦反秦又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成为继秦始皇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开国皇帝。刘邦何时开始接受秦制,受秦制影响,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在汉朝建国后,也有人认为是从刘邦被封为汉王开始。实际上,是秦王朝的建立,才给刘邦提供了进入政治生涯的机会。秦制不仅影响了汉朝建立后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政策,而且在刘邦称帝前,也始终影响着刘邦,塑造着刘邦。
一、秦制对早期刘邦政治能力的培育
刘邦出生在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一个农民家庭。从他的父亲称太公、母亲称刘妪,刘邦兄弟三人分别称刘伯、刘仲、刘季来看,刘邦家庭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家族成员所受的文化教育也极为有限。他们终年辛勤劳作,崇尚勤劳、节俭,更希望能够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积累一定的财富。因此,刘邦的二哥刘仲因为努力经营产业而得到家庭成员的赞赏。刘邦则成为这个家庭中的另类。他不仅“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且“好酒及色”,没有节俭持家的习惯,“喜施,意豁如也”[1]342-343。刘邦的大哥去世早,他不仅不帮助大嫂操持家业,而且常常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大嫂家混吃喝。一次,大嫂看到刘邦又带一行人赶来,赶紧用锅铲刮锅,发出饭已吃尽,正在洗锅的声音。在大家的眼中,刘邦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形象。连刘邦的父亲也认为刘邦“无赖”,即对家庭没有什么贡献。在正常的社会中,像刘邦这样的家庭特别是他的为人,在社会上不会有多少好的评价,也很难进入到政治体制之中,很可能会在别人的冷眼与嘲讽中渡过一生。
楚国的灭亡及秦王朝的建立,给刘邦提供了不同于完全靠农业耕作方式生活的可能性。秦朝灭楚,受到了楚国的激烈反抗。秦朝在楚国建立统治秩序,原来的贵族、知识分子有的隐居乡野,谋划反秦;有的因曾在楚国任职,被秦弃用。特别是秦朝建立基层政权时,那些游手好闲,但能够呼朋唤友,有一定组织能力,遇事乐于出头的“无赖”之人,自然首先会进入新政权组织者的视野。刘邦借此成为秦朝的泗水亭长,进入了秦政治体制之内,从而揭开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一)进入秦体制,锻炼了刘邦的组织能力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2]742可知亭是秦朝政权组织的最基层官吏,相当于乡里派驻村里的派出所所长之职。《史记正义》解释,亭长的职责是:“民有讼争,吏留平辨,得成其政。”[1]343亭长手下有两个办事人员,“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1]347亭长的官职虽小,但需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既要能够与乡里各色人等打交道,摆平各种复杂问题,也要上通下达,与乡、县政府联系,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在政权初建时期,百业待举,破旧立新,需要基层官吏以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去完成各项任务。秦朝推行郡县制,其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很高的行政效率,都使刘邦在其中得到了历练。有了官职身份,刘邦在乡里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过去,刘邦只能带狐朋狗友到家里蹭饭,难免遇到家人冷眼。成为亭长后,刘邦利用手中特权,常到酒馆赊酒喝,到了年终,酒家还被迫免除欠账。在负责地方治安、催征赋税徭役、处理民事纠纷、停留旅客、与乡县联系等事务中,刘邦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发挥。刘邦身上原有的侠义之气成为了一种立世优势,使刘邦成为了在乡里和官场都很有气场和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二)进入秦体制,扩展了刘邦的人脉关系
不安心耕田劳作的刘邦,“仁而爱人”,“常有大度”[1]342,很注重与意气相投之人的交往。但是,秦朝社会有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规定个人不能脱离户籍而随意迁徙,一般编户之民的活动范围,基本被限制在户口登记之地。这样,由于社会地位和活动空间的限制,刘邦的人脉主要在乡里好逸恶劳、社会评价低的非主流人群中。进入秦体制后,有了官吏的身份,刘邦不仅在原有的哥们兄弟中成为了当然的老大;新政权赋予他的权力,也会提高他在民众中的社会评价;工作职责所需,更使他频繁接触乡县政府的各级官吏。这些人的能力、素养、见识远高于刘邦原来的交往人群,也就提升了刘邦的视野与境界。刘邦身上特有的侠义之气及杰出的组织能力,也给与他接触的吏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曹参是沛县的狱掾,周昌、周苛兄弟,为秦泗水郡卒史,与刘邦小小的亭长相比,这些人都属于郡县的豪吏,刘邦却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以至于刘邦出差咸阳时,官吏们还凑钱给刘邦送行。进入秦体制后,所建立的人脉关系成为以后刘邦起事、征战、治国的核心力量和基本人才队伍。这些人跟随刘邦颠沛流离,出生入死。他们对刘邦的忠诚,是刘邦建立帝业的重要保障。
(三)进入秦体制,激发了刘邦的政治欲望
在未进入秦体制前,刘邦尚未表现出政治上的追求与野心。他所希望的生活无非是摆脱劳作,在同伴少年中呼风唤雨,快意酒肉。成为泗水亭长后,在与乡县官吏队伍接触中,逐渐激发了刘邦的政治欲望和野心。刘邦出差咸阳,官吏们出钱送行,一般官吏送钱300文,主吏掾萧何送钱500文,刘邦对此一生念念不忘,在分封功臣时,专门给萧何追加了2000户封户,说明刘邦极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特别是吏员们对他的评价。沛县县令宴请吕公,根据贺礼多少,由萧何安排座次。不满千钱者只能坐在堂下。刘邦在没有一文钱的情况下,自称贺礼万钱,挤身上座,说明刘邦不甘人下。刘邦所生活的时代,屡有国家兴亡,新旧交替,自然会激发一些人的政治野心和进取欲望,时代变幻也需要一些人站上历史舞台翻云覆雨,尽情表现。刘邦从平民到泗水亭长,已经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刘邦绝不满足于此。“素易诸吏”、“故多大言”[1]344的表现,说明他已经不甘于自己的小吏地位了。刘邦到咸阳出差,看到了秦始皇气势宏伟的出行队伍,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表现出深情的向往,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1]344的感叹。有了这样的政治野心,刘邦也利用各种机会宣扬自己的与众不同。刘邦身上出现的种种异象,如母亲梦与神遇、父亲见蛟龙附妻身、酒酬数倍、老父相面、斩蛇乃白帝子、所藏之地上有云气等,有些是刘邦称帝后的附会,有些可能是刘邦本人的舆论宣传。通过种种造势,既强化了刘邦的政治野心,也吸引了其他一些不甘平庸之人的追随跟从。正是早期刘邦树立了很高的政治理想,才能使他选择冒险生涯,能够在困境中咬牙坚持,屡败屡战,最后走向成功之路。刘邦的二哥刘仲始终把过安稳日子、发家致富作为理想,没有离开家乡参与政权的争夺,后来受到弟弟刘邦的嘲讽,可见理想志向对一个人行为选择的重大影响。
二、战争年代刘邦对秦制的运用
出身普通农民家庭的刘邦,在少年时代,对政治应当没有多少参与,也没有过多的概念。对于楚制的特点与管理方式,也没有更多的体会。成为秦朝泗水亭长后,刘邦则加入到了秦朝的政治体制之中。尽管只是一个最基层的小吏,但在新旧体制交错的时期,亭长的任务繁杂,既要组织安抚群众,也要上通下达。在履行职责时,刘邦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管理才华,是一个能吏,否则就不会与郡县的长吏们打得火热了。可以说,刘邦在秦朝政治体制内游刃有余,非常熟悉秦制的运作方式,也掌握了秦制的组织控制方法,体会到了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参加反秦起义后,他自然会把自己学到的这些东西加以运用与实践。
(一)秦体制内之人构成了刘邦队伍的核心
刘邦在押解前往骊山的刑徒路上,因刑徒多有逃亡,无法完成押解任务而被迫脱离秦体制。陈胜起义后,与萧何、曹参联合,杀掉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共同推举刘邦为起义首领。这样,以刘邦、萧何、曹参为核心的秦体制内之人构成了刘邦队伍的核心。尽管刘邦队伍经过发展壮大,队伍的成员也日益复杂,但对萧、曹等人的信任与依赖则始终未变。其他各路反秦队伍的结构则与刘邦队伍有很大不同:“亡秦首事”的陈胜出生贫民,靠给人佣耕度日,是社会的底层,也是秦朝社会的压迫对象;项梁、项羽叔侄出生楚国贵族,反秦复楚,是他们的固有心愿,他们不仅没有加入秦体制,而且始终在谋划反秦起义;其他各路义军,其领导者或为作战勇敢、智勇兼有的白徒,或为六国诸侯及贵族,与秦体制格格不入。像刘邦这样以秦体制内之人为核心组成的反秦队伍可以说是仅此一家。
出于对秦朝灭国与压迫的仇恨,各路起义军对秦朝官吏士兵多采取残忍报复的手段,“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1]375。出于秦体制之内,在秦体制下曾经十分活跃的刘邦,在与体制内之人的接触中,能比较理性地认识与对待这些人,对秦体制内之人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所以当怀王要找一个率军入关的将领,“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宜可下”,大家自然想到了刘邦,“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1]356-357。刘邦获得了率军入关灭秦的机会,这对刘邦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军咸阳途中,秦南阳太守齮固守宛城,双方陷入僵持。有人劝说刘邦:宛城之人之所以坚守城池,是担心投降必死,刘邦一时无法攻陷。若全力攻宛,死伤必多;若放弃宛城,宛城之军将对刘邦军队形成夹攻之势,无法达到先入咸阳的目标。“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1]360也就是让刘邦接受南阳郡守的投降,保留南阳郡守的职位,让他带领原班人马继续留守南阳,刘邦则收集他的军队向西进攻关中。刘邦接受了这一建议,封南阳郡守齮为殷侯。这一办法取得了奇特的示范效果,在西进关中途中,秦朝的郡县守令纷纷投降刘邦,刘邦则保留他们治理地方的权位。接受秦体制内之人,保留秦体制人马,使刘邦在没有遇到大的阻击的情况下,顺利进入关中,占领了秦朝首都咸阳,在各路反秦队伍中赢得了先机。
对秦体制内之人保持了宽容态度,刘邦进入咸阳后,不仅没有杀掉投降的子婴,而且与秦民约法三章,宣布“诸吏人案堵如故”[1]361,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地宣传刘邦的政策措施。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1]3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对秦人与秦体制始终怀抱仇视心理,他到咸阳后,“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1]356。
(二)以秦体制领导队伍
刘邦出身楚地,在楚人的拥戴下起兵反秦,后来隶属于楚怀王,所以早期刘邦队伍的官爵多采用楚制[3]。这种情况更多的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外部环境造成的。实际上,在秦朝为吏的经历,刘邦最熟悉的还是秦制,特别是秦制的管理、动员和运作方法,并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东西运用到组织、领导起义队伍的实践中。
在总结刘邦何以取胜、项羽何以失败时,大臣们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及时奖励军功,是刘邦获取人心、笼络将领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反,由于受贵族宗亲制的影响,“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1]381注重奖罚,正是秦朝政治的特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法家主张以刑德[4]作为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刑、德,而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5]43商鞅变法后,秦国曾经实行严格的军功爵制度,根据斩首立功情况赏赐爵位,爵位与相应的经济利益、政治特权对应[6]。在刘邦起兵后,把这样一套理念与制度运用到了队伍管理中,这对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相对应,刘邦的队伍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档案登记制度,对将士的作战、杀敌、攻城略地情况有详细记载。在《史记·樊哙列传》中,从樊哙追随刘邦起义开始,写了他经历的大小几十次战斗,每次战斗攻城、杀敌、捕虏敌人的数字都极为清晰准确。对西汉其他开国功臣的功绩记述,也有同样的特点。赵翼认为:“《史记·曹参世家》叙功处,绝似有司所造册籍,自后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周勃等传,记功俱用此法,并细叙斩级若干、生擒若干、降若干人。又分书身自擒斩若干,所将卒擒斩若干。又总叙功得郡若干、县若干,斩擒大将若干、裨将若干、二千石以下若干。纤悉不遗,另成一格。盖本分封时所据功册,而迁料简存之者也。然亦可见汉初起兵,即令诸将各立简牍,以纪劳绩,无枉无滥,所以能得人死力,以定大业也。”[7]10-11刘邦在起兵不久,就给每个将士建立了个人档案,对他们的杀敌、虏敌及攻城略地情况进行详细记载。这一措施调动了将士们奋勇作战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将士的凝聚力。大家迫切希望刘邦能够成功,以便将来论功行赏。即使遭受一时的挫折,仍不愿离开,以免已经记录在册的功绩化为泡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在他的队伍中找不到这样详尽的档案记功制度的影子,项羽对将领的任用多凭私人关系和个人好恶,这必然会引起一些有功将士的抱怨和不满。我们看到,即使在项羽强盛之时,也不断发生将士离开的情况,其中韩信就是典型的例子。秦朝自商鞅变法开始,就有了严格的档案登记制度,秦的军功爵制度,也是建立在完善的档案登记基础之上的。刘邦、萧何、曹参等作为曾经的秦朝官吏,对秦朝的这套制度极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刘邦队伍能够屡败屡战,将士们对他有很高的忠诚度,当与这样的档案登记制度有一定关系。
刘邦熟悉秦制,灵活运用秦制的方法,对秦制之人保持了宽容和理解,接受秦朝地方官吏和将领的投降,尽量保持他们原有的官位,利用他们管理军队和地方[8]。这些做法,都赢得了传统秦制地区关中民众的好感。大量秦体制下的民众自觉加入到刘邦队伍,减少了刘邦灭秦时受到的阻力和抵抗,减少了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刘邦称王汉中,建立关中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在与项羽对决中,不仅得到了关中民众的有力支持,而且秦朝旧有的军队很多加入到了刘邦队伍。李开元先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发现:“最后楚汉决胜垓下时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就是旧秦军的将士。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5位将士的官职,也就是他们由秦军加入汉军时的官职,竟然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根据他的研究考证,在秦末之乱中,秦京师军加入了汉军,其中的骑兵将士被编入了汉军的灌婴骑军。垓下之战后,灌婴骑军奉命追击,在乌江岸边斩杀了项羽的5位骑士,都是原来秦京师军的骑兵将士,也就是秦兵马俑的原型。这样看来,在楚汉之争中,秦朝京师的军队成建制地加入到了刘邦的队伍中,刘邦保留了他们的原有官职,成为灭项的重要力量。李开元先生大胆推测,由出土的兵马俑到其原型秦京师军,再到汉军中的旧秦军将士,最后到斩杀项羽的秦军骑士,由此不得不得出结论,是兵马俑杀死了项羽[9]。
(三)创立汉中秦制实验区
秦朝灭亡,项羽放弃了帝制统治方式,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分封刘邦为汉王,辖地为崇山峻岭阻隔的汉中及巴蜀地区,而将关中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以此防止刘邦的东进。刘邦认为项羽的分封,违背了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准备与项羽决战,众将领劝阻了刘邦。萧何提出:“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2]2006-2007刘邦接受建议,入汉中任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汉中、巴蜀地区久属秦国,是秦的大后方。项羽分封诸侯王,六国之地均被分封,当时秦朝已灭亡,刘邦被分封为汉王,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故秦政权的延续,再加上刘邦本人与秦制的深厚渊源,因此在汉中地区全面推行秦制,就成了刘邦的必然选择。很多学者认为,刘邦全面实施秦制,是从进入汉中称汉王开始的[10]263。可以说,称王汉中,是刘邦建立的一个秦制实验区,其成功的经验,为汉王朝全面实施“汉承秦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刘邦在汉中地区呆了五个月后,东向平定三秦,与项羽争天下。在楚汉之争的五年时间里,萧何坐镇汉中,以秦制治理汉中、巴蜀地区,汉中地区成为刘邦稳固的后方。萧何在汉中推行秦制,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第一,巴蜀、汉中地区,是传统的秦国文化区,秦国自惠文王时期就占领了这里,并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这里的人们熟悉秦制,接受秦制,“很明显,楚制在这里行不通。唯一的选择,是承用秦王朝原有的那一套,包括制度和法令,来维持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这意味着,律令依然是秦律,郡县制度、基层组织维持不变,而且秦地原有的乡邑秩序得到尊重,秦地三老乡豪的地位得到承认。一句话,萧何必须用秦制”[3]。第二,萧何坐镇后方,支持刘邦的前线征战,需要动员汉中地区的各种资源,而秦制以高度的动员能力和征收能力著称。只有行秦政,才能保证萧何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人力和物力补充,使刘邦大战之后及时得到补养。第三,萧何作为曾经的秦朝能吏,他精通的是秦制,对秦制的管理特点和运作方式融会贯通。特别是在刘邦攻取咸阳时,“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1]2014。通过对秦朝国家档案的接受,萧何全面掌握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山川形势、户口土地、人员兵丁情况[11],为他在关中、巴蜀地区全面实施秦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萧何运用秦制管理关中、巴蜀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得到了刘邦的支持和信任。“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关中事计户口转漕,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何任关中事。”[1]2014-2015
萧何以秦制治理关中、巴蜀地区的成功,为汉朝在全国建立统治秩序摸索出了成功经验。刘邦称帝后,封萧何为第一功臣,并任命他为丞相,开始了全面的“汉承秦制”的过程。
三、结 语
刘邦全面实施秦制的时间,或许是在他被封汉王后,但是秦制对刘邦的影响则远远早于这个时期。进入秦体制担任泗水亭长,是刘邦命运的转折点。刘邦在起兵反秦后,始终在运用着从秦制中学习的知识,增长的智慧,管理的方法,统治的经验,是秦制影响了刘邦,塑造了刘邦,刘邦也继承并完善了秦制,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历史新时代。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J].北京大学学报,1996(5):79-86.
[4] 李婉秋.“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刑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124-128.
[5] 梁启雄.韩子浅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江连山.秦国历代国君的经济措施与王权扩大的关系纵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2):98-104.
[7] 赵翼.廿二史札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8] 黄栋法.论汉朝文化对秦朝文化的继承、革新与提升[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97-101.
[9] 教授李开元推论:“兵马俑”杀死了楚霸王项羽[EB/OL].[2004-08-02].中国网,china.com.cn.
[10]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1]杨丽.秦朝档案在西汉建国中的作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6):111-114.
(责任编辑:高士荣)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Qin Dynasty’s System on Liubang before He Became Emperor
WANGShao-d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70,China)
As the magistrate of a Ting in Sishui,Liubang became a member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Qin Dynasty instead of a scalawag in village,which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his fate.Since enter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Qin Dynasty,Liubang had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organization,extended the connections,stimulated the political desire.Relying on the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he had learned from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Qin Dynasty and reference to the rul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Qin Dynasty,Liubang stood out in various troops that against the Qin Dynasty.Finally,Liubang defeated Xiangyu and established the Han Dynasty.He carried out a way named Han followed the Qin system.so, it is the system of Qin Dynasty influenced Liubang and shaped him.
Liubang;the system of Qin Dynasty;Han Dynasty
2016-03-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S20)
王绍东(1964-),男,内蒙古宁城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K232
A
1672-2817(2016)06-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