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金融支持研究评述
2016-03-03公磊,胡健
公 磊,胡 健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金融支持研究评述
公 磊,胡 健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文章根据城市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金融支持四者之间的关系,梳理和总结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问题研究、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和城市文化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而关于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可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特征出发,从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市场建设互动关系入手,来探寻我国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
城市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金融支持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满足的同时,文化产品的消费必然成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背景下新的诉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繁荣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1987-2014年间从50.24万人增加到204.02万人,增加了3倍多,仅2006-2014年间全国电影综合收入就从57.30亿元增加到296.39亿元,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从1099.12亿元增加到3635.51亿元。城市发展问题的不断凸显及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建设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必然会成为这一时段的新热点。但是由于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健全,社会资本进入门槛过高、融资渠道单一、资产管理体制不成熟和市场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如何在我国经济和政策结构不断调整的新经济环境下寻找突破瓶颈、引导文化产品实现最优配置的重要机制。
鉴于金融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相继展开多视角的研究工作。为了破解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金融困境,首先需要梳理和总结此项专题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依此寻找真实发展的最优路径。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动态看,主要研究集中在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问题研究、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与城市文化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等三个方面。
一、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问题研究
学界对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问题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问题的理论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文化市场的政府职能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环境,特定研究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文化市场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理论研究
根据既有文献可知,关于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理论的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定位研究
对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道尔诺首次提出“文化产业”一词,认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给所有事物都贴上了“标签”,电影、电视、杂志和广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个体之间和整体的一致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通过对广播、电影和杂志等文化产业的分析阐明了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1]。其后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对其定义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批判了文化产业。这一时期(即20世纪40-50年代)学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为深刻,但更多的是从哲学、文化或艺术的视角对文化产业的定位和历史意义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后,学界对城市文化产业的讨论更加丰富,分析更加具体,研究更具应用性。概括的说,这一时期的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研究对象从“文化工业”过渡到“文化产业”,其二是出现了明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具体说来,早期无论是霍克海默还是阿多诺等人的研究对象是“Culture Industry”,显然这一词有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双重意思,但以他们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多倾向于后一层面内容,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研究则明显出现了向前一层面研究的转向。此时学界更加关注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深入挖掘,探讨文化产品符号包含的全部内容,分析生产文化产业符号的原则与机制。威廉斯对属于大众文化的东西(大众电影、广告、通俗文学和流行音乐等)持肯定态度,并强调文化的物质基础,指出文化研究不能过于片面,而应该整体讨论文化的生产过程[2]。费斯克从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文化产生的原因,指出商品具有“物质的”和“文化的”两种功能,前者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后者关乎意义和价值观,构造关于“自我、社会身份认同及社会关系的意义”,并分析了文化产品消费及其价值交换等问题,另辟蹊径构建了属于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3]。
2.城市文化产权交易及定价问题研究
关于城市文化产权交易及定价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产品交易行为研究。即研究文化产品和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交易行为的动机,进而讨论市场规模和交易方式对文化产权交易行为的影响。Zimmeren等人研究指出产权交易所具有发布知识产权信息,发行标准化许可证,代表产权转让主体行使相关权利等潜在功能[4]。Aoki和Schiff则认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具有减少交易成本和协调资源这两项重要功能,并常常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5]。Jeremy 和Adam通过观察美国和英国国际贸易中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和发展状况后指出某些具体的市场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对非附属知识产权合同的转让策略[6]。
二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研究。即通过对与知识产权价值相关联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的定价问题。在这类研究中,不同学者根据其研究的视角选择了评价指标,因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也有些微差别。如Harhoff和Frederic等人选择专利数量、专利使用人数和专利权价值等指标构建专利权评价指标体系[7]。Sapsalis等人选择科学背景、技术、保护范围和合作倾向性等指标构建专利权价值指标体系[8]。
三是艺术品交易定价研究。即对艺术品交易的定价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前者如Marilena等人通过搜集和整理艺术品交易的历史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艺术品交易的价格指数,进一步通过对该指数与同期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比较研究,间接衡量投资艺术品的预期回报率[9]。后者如Dakshina等人通过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艺术品价值主要受其转售价值和潜在买方情感效用两方面影响,强调了情感因素在艺术品交易定价中的重要作用[10]。
3.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分析工具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李向民和韩顺法研究指出文化产品的价值包含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与其他物质商品有很大区别,其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产品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必然将和该产品生产者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并受后者思想观念影响而产生“说教”或“教化”的效果[11]。另外,文化产品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下,通过商业运作会释放出其特定的经济价值,而文化产品的特殊功能促使其产生显著的外部性,其中优秀的艺术作品显示出外部经济的特征,而低劣的作品会带来外部不经济的结果。一般说来,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会表现出一致性,又可能相互背离。因此政府在规划和管理文化产业布局和文化市场建设时应充分注意到两种效益的一致性,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实现文化资产增值,构建和谐的文化市场和法律体系。
(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建设研究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建设研究是对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研究的应用研究部分,对于这类问题,学者则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将研究的重点倾向于应用方面,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分析工具,从文化产品的创作、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研究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和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如英国学者Nicholas通过对城市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后指出文化产业通常采用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服务赚取利润,具体的组织形式如商业性质的体育机构、报纸、期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单位等,它们都通过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符号化的生产[12]。而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方面,如Chris Gibson通过对20世纪末期英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指出,应该通过增加文化生产所需基础设施投资、鼓励标志性开发项目建设、投资公共艺术品陈设和增强公共部门与开发商、银行等机构的国内外合作等四个方面促进该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3]。
我国对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已经从早期的对国外成熟理论的引进过渡到了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和建言的阶段。早期的研究如孙安民和方光华分别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定位、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发展现状、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归纳和引介[14-15]。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的日趋活跃,国内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和规律、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文化市场振兴的关系,以及文化市场有序和规范繁荣的路径选择,如程惠哲和严琳等人都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做出了详尽分析,并指出既存的相关问题和解决途径[16-17]。
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这方面研究运用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探寻金融体系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认为金融体系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持效应,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划分为切入点,揭示金融体系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机理。
(一)金融发展理论
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的文章非常丰富,但是适用于解释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和文化市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适用于解释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可见雷蒙德、麦金农和周业安等人的研究,此类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利率管制等金融政策会带来金融抑制,其结果可能造成实际利率较低甚至为负值,一方面损害了发展中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另一方面因私人贷款需求过旺而出现信贷配给的情况出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放松利率管制、刺激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市场,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18-20]。第二阶段的研究的代表人物为麦金龙和王曙光等经济学家,这一阶段的研究根据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现实,思考金融自由化问题,指出为了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在其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金融自由化的顺序。简单来说应当由内而外从财政改革入手,再进行货币、外贸和汇率改革。在金融市场化、外贸深化改革以及经常账户开放之后即可考虑资本账户的开放,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1-22]。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第二方面的研究为金融支持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此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代表性人物约翰·罗已明确指出货币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后,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熊彼特在其创新发展理论中再次肯定了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长期作用机制。Wurgler通过考察65个国家1963-1995年33年间制造业投资和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数据后,发现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与新兴产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3]。林毅夫研究指出金融体系是市场体系中的核心制度安排,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在我国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却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出现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因此应该加速金融体系改革,为后者提供有效的、廉价的金融服务[24]。阎庆民和蔡红艳应用我国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资金流向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重点研究了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直接融资的作用和效果[25]。
(二)城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
关于城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的研究多关注应用领域,而国外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多通过银行、基金、外国直接投资和重组与并购等方式融资和投资。以影视发行行业为例,美国影视作品就是通过制片公司、发行商和终端客户采用贷款、预售和基金等多种方式融通资金,形成完善而发达的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另外,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为例,该行业约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是通过透支的方式融资的,采用租赁方式、所有权抵押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的企业各占10%左右,根据企业规模和行业分工程度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和渠道。正如李怀亮指出的那样,这些国家文化产业依靠其完善的金融市场获得巨大的资金,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会产生良性的互益机制,带来其文化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共同繁荣[26]。
根据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未成熟阶段,具有融资方式单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和门槛过高等特征,因此金融产品创新、降低融资门槛才是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改革方向。但是,厉无畏认为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具有风险大、产品定价困难等特征,因此在投融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产业特征,否则就会造成无谓的损失[27]。针对文化产业的风险特征,陈凤娣认为风险投资可能是该产业投融资的最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打通文化产业和风险投资业,降低投融资成本,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配合文化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有效监管等方式规范市场投资主体和市场环境[28]。
(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效率
关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这一问题第三个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效率研究,这类研究通常具有技术性和实用性特征,而在诸多评价方法中,数据包络法、比较成本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等是最常用的主流分析方法。如郭国锋和郑召锋,张仁寿和黄小军等人都分别运用 DEA模型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其中前者选择我国中部地区晋、皖、赣、豫、鄂、湘等六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对资本投入等4个投入指标和劳动报酬、接待游客人数等14个产出指标分析后得出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的排序,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后者则选用同样的方法对我国13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情况进行了效率评价,发现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个别省份的文化产业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创新激励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特征[29-30]。
三、城市文化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的主要瓶颈,创新构建现代文化市场金融服务体系将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方面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文化市场贸易
围绕文化产品市场贸易这一研究方向,学界主要针对两个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其一是文化产品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其二是文化产品定价研究。一方面,关于文化产品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国内外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品市场贸易上的差别,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从研究的一般性来看,关于文化产品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佩鲁曾在其新发展理论中特别关注了文化因素,并指出文化因素既是经济理性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又是经济发展前进和退步的关键因素[31]。霍金斯发现创意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2]。李怀亮在其研究中也明确将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作为解释部分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指出美国文化市场的繁荣使得其文化产业已经产生规模经济,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可以借鉴此类方法[26]。从研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来看,各国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充分考虑到彼此的差异,选择更适宜的研究路径、分析方法和政策建议。例如,拉什和卢瑞指出,文化产品具有其他物质产品不具备的某些特性,即虽然其生产的初始投资非常高昂,但其易于复制的特点使得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更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点上大公司较小公司具备更多市场优势[33]。
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产品定价问题。以艺术品为例,大致有类比法、算术平均法、代表作法、双重出售法、重复出售法和特征价格指数法等多种定价模式。类比法是将艺术品与市场上同类艺术品比较估价的方法,该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准确性与科学性较差。算术平均价格法是根据创作者已售作品平均价格对其待售作品进行估价的方法。代表作法在价格不变的假设条件下估算同类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双重出售法是运用连续复利方式测量待售艺术品的回报率,进而对其进行估价的方法。重复销售法则是通过搜集各时期重复交易记录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文化产品进行估价。特征价格法通过分解和提取文化产品特征变量的方式将其价格分解为各属性的影子价格,进而对其进行估价。另外,还有文化产品定价的价值价格论和效用价格论等定价理论研究,分别基于劳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两个角度分析文化产品定价问题。
(二)文化市场收益率
自20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品交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文化产业投资给人收益高且风险低的印象,因而学界开始根据文化产品交易数据计算文化市场收益率和评价风险。Pesando曾使用高盛1977-1992年艺术品成交价格指数对艺术品投资做出风险-收益评价,研究发现艺术品投资的收益率为1.51%,比同期短期国债收益率低0.72,较长期国债收益率低1.03,比S&P500指数收益率低6.63,显著低于股票和债券收益[34]。Worthington和Higgs通过对澳大利亚1973-2003年50位知名艺术家的3万多幅画作的拍卖数据搜集和整理并作回归分析后,发现这些艺术品的年收益率为4%~15%,而同期市场收益率的整体水平约为8%[35]。
相较国外文化市场收益率评估而言,国内同类研究起步较晚。类似研究如王艺分析和凝练了绘画作品价格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进而对此类作品做出价格和市场收益率评价,研究发现画作尺寸是其定价和市场收益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显著正相关[36]。孙伟和杨春明研究指出,我国艺术品等文化市场投资、贸易规模和收益率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动产和不动产景气指数和艺术品抗周期性强弱等因素共同影响。另外,文化市场规范程度、艺术品真伪率和投资回报周期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文化产品投资风险,影响文化市场收益率[37]。
(三)文化产品的金融市场
较早期文化产品的金融市场问题的研究可见Keith Diggle于1976年出版的《Marketing the Arts》一书,该书为以艺术品市场为代表的文化市场研究构建了规范的研究框架和体系,激发了人们对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金融化的研究热情,使得艺术品变为准金融工具,文化市场也变成了金融市场。以艺术品资产类期权构造与定价研究为例,Kassouf通过对股票期权的研究,提出了艺术品等文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的路径选择,即通过艺术品资产分块划分,将份额化资产以期权形式发行,以此方式实现市场交易[38]。海尔布伦和格雷也曾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问题,并基于统计学分析工具考察了艺术品投资和市场金融化水平[39]。我国关于艺术品金融化的研究,如章利国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我国文化市场金融化途径,考察了文化市场资本化的基本理论、市场培育和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根据文化产业特征特定发展适宜的资本市场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市场金融化有效、低成本繁荣[40]。
四、结 论
通过梳理和总结可发现,虽然既有研究在上述三个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对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建设金融支持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战后崛起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相关问题,因而其局限性表现为:其一,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产品,故较少讨论新生文化产品市场投融资问题;其二,较少分析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市场交叉和融合的金融支持。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建设及其金融支持问题,很少针对近些年出现的经济社会结构性调整和新兴科技对上述领域的冲击和影响,较少从供给侧分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对大数据时代、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新方向和路径选择的研究亦属空白。
相较传统产业和市场,文化产业具有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轻资产和高风险等特征,文化市场也存在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无序和难于监管的缺点。因此,相关研究一方面应当结合文化产品、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在降低资本准入门槛、扩大融资渠道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前提下,研究突破瓶颈的健康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可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特征出发,从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市场建设互动关系入手,探寻我国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发展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
根据我国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人口老龄化和户籍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变革,城乡居民消费将出现更加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其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冲击。面对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应当作出哪些适应性调整。在现代互联网经济环境下,文化市场的地域性特征差异将使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趋向收敛还是发散。在我国面向社会资本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文化产业繁荣和城市文化市场建设方面对金融行业的专业化服务会催生哪些新的市场诉求等或将成为下一步具体的研究方向。
[1]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53.
[2]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1-125.
[3]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32-136.
[4] Van Zimmeren E,et al. A clearing house for diagnostic testing: the solution to ensure access to and use of patented genetic innovations[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 84):352-359.
[5] Reiko Aoki,Aaron Schif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earinghouses: the effects of reduced transaction costs in licensing[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0 (22) :218-227.
[6] Jeremy Clegg, Adam R Cross. Affiliate and non-affili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nsaction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 empirical overview of the UK and USA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0(9):407-430.
[7] Dietmar Harhoff, Frederic M,et al.Citations, family size, op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J]. Research Policy,2003(32):1343-1363.
[8] Sapsalis E, Ran Navon.Academic versus industry patenting:an in-depth of what determines patent value[J].Research Policy,2006,35(10):1631-1645.
[9] Marilena Loeatelli-Bileyl,Roberto Zanola. Investment in paintings: a short-run price index[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211-222.[10]Dakshina G,et al.Does the sun shine on art pric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2(82):167-178.
[11]李向民,韩顺法.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及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0 (4):155-159.
[12]Nicholas Garnham. Concepts of culture: public policy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 Cultural Studies,1987 (1):54-61.
[13]Chris Gibson, Lily Kong. Culture economy: a critical review[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 (5):541-561.
[14]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82-95.
[15]方光华.陕西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3):9-14.
[16]张晓明,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3-256.
[17]严琳.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4):86-90.
[18]雷蒙德·W.戈德.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5-143.
[19]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卢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217.
[20]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13-20.
[2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 周庭煜,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89-95.
[22]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2-213.
[23]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1):187-241.
[24]林毅夫.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J].浙江社会科学,2001(6):9-11.
[25]阎庆民,蔡红艳.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8):74-83.
[26]李怀亮.中美文化贸易的新特点及中国入世后的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2002(11):37-42.
[27]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与风险控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5.
[28]陈凤娣.文化产业引入风险投资的机理及对策[J].福建论坛,2012(8):34-39.
[29]郭国锋,郑召锋.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76-85.
[30]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 DEA 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
[31]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 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9-82.
[32]约翰·霍金斯.新发展观[M]. 洪庆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157-163.
[33]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新发展观[M]. 要新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3-72.
[34]James E Pesando. Art as an investment: the market for modern pri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5):1075-1089.
[35]Andrew C Worthington, Helen Higgs. Art as an investment: short and long-term comovements in major painting markets[J].Empirical Economics,2003(4):649-668.
[36]王艺.绘画艺术品市场定价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55-82.
[37]孙伟,杨春明.我国艺术品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及风险分析[J].基建优化,2006(6):74-76.
[38]Kassouf S T. An econometric model for option price with 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expections and audacity[J]. Econometrica,1969,vol.37(4):685-694.
[39]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M]. 詹正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7-102.
[40]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03-112.
(责任编辑:王晓红)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Market
GONGLei,HUJia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China)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re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al market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ization,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market and financial support,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market studies, financial support on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for urban cultural market, but less focused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market. Therefore,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be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market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market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market; financial support
2016-05-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JL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XJA790004);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Z015)
公磊(1977-),男,山东蒙阴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问题和能源经济学;胡健(1959-),男,甘肃天水人,西安财经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
G114
A
1672-2817(2016)06-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