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要件

2016-03-03廖丽丽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廖丽丽

(商丘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政法论坛】

文化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要件

廖丽丽

(商丘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商丘476000)

摘要:政治社会化是通过政治文化传播塑造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保证边疆少数民族对政治系统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相契合,进而提高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为国家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边疆环境。

关键词:文化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

当前,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的快速崛起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但恶性暴力事件给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带了不利影响。“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政治社会化,保持边疆民族地区稳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冷战后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源泉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2]政治文化是对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政治文化能否被顺利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是政治社会化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

(一)文化建设的含义

当前,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加强文化建设、保证国家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关于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3]文化是以精神和价值的影响促进人们改变客观世界,因此,文化建设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这充分体现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毕竟仅靠政府的政绩来维持民众的认同是不牢固的,还应通过文化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特别是针对边疆不同文化的民族,通过文化建设,使文化代表各民族利益,并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衔接,调整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文化适应性,不断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各民族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建设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

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对本国的社会成员使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文化灌输,使其在思想上认同、行为上遵守,以此来保证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虽然“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被提出来,但是方式一直被传统统治阶级所使用。通过军队、监狱等暴力工具和强制手段并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相反还会引起敌视和反抗,无法保证政治系统的长期稳定,必须从思想上进行影响和熏陶。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一旦社会出现问题或者矛盾都是由思想问题和文化问题开始的”。[5]因此,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社会化,通过文化来塑造民众。文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体现在:

1.缓和区域矛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民族,甚至有些民族是跨界民族,决定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少数民族大多地处中国西部边疆,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原因,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中、东部的发展。有数字统计表明,“2009年,西部民族8个省(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34 734.83亿元和18 075.35元,中部地区8个省的生产总值分别为86 443.31亿元和20 534.22元,东部地区11个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11 886.90亿元和40 375.49元。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生产总值(40 2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 575元),其余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的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最低,仅为10 309元。”[6]从地区发展差距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强调了东部地区的开放,然后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原崛起战略,东部带动西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结果到目前为止,共同富裕没有完全达到,反而出现了东西部差距等发展不平衡状态,不均衡发展带来了不均衡的利益分配,导致边疆民族地区民众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并把发展差距和分配的不均衡归咎到党和政府的领导上,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目前国家需要保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利用政治社会化手段,传播有利于民族和谐的文化缓和社会矛盾,使边疆民众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或价值观,提高对国家的整体认同,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完整。通过文化的传播也使边疆民族地区民众了解了中央的长远发展政策,使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不至于失去耐心而思想走向极端,树立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巩固政权的合法性,从而维护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2.防止民族分裂。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西部边疆,“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48个聚居于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72.32%生活于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的绝大多数也集中于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占整个西部面积的86%左右。”[7]西部多山、丘陵和沙漠,气候恶劣,生产力低下,又远离政治中心,国家主流文化影响力不强,容易出现本地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高于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的情况。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外来文化入侵我国的前沿阵地,“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输入”。[8]外来物品只是填满了房间,但外来观念确是填充了人的大脑,导致了淡化甚至放弃了本国的主流价值观,逐渐认同别国的文化,为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另外,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通过宗教输出和渗透使我国民族问题复杂化,或者支持国内民族分裂势力挑起事端。面对不同挑战,在反渗透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提高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利用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思想团结边疆民族民众。在价值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增强边疆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预防民族分裂,增强对文化侵害的免疫力,使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在正常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3.保持国家认同。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民族独特的文化导致了对本民族与生俱来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不可选择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对本民族的忠诚,民族忠诚又巩固了民族文化认同,一般情况下会形成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若长期对民族文化认同高于对国家文化认同。或者排斥国家政治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则容易滋生极端的民族偏见或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往往利用这些对国家认同不坚定的民族作为分裂对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是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经济基础的雄厚带来了文化的强势,交流双方的文化并不是平等的,在交流过程中并非友好,甚至针锋相对。另外,“全球化时代激活了沉睡的或潜在的民族主义”。[9]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根基还不是非常深,面对西方强势的文化传播,我们必须通过文化建设,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巩固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保证民众对国家的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另外,通过文化创新,提高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和亲和力,提升边疆地区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度。

二、文化建设与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契合性

“政治社会化,简单地说,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0]政治社会化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使社会成员习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塑造成政治系统所需要的“政治人”的过程。一般而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就是指,政治系统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主流政治文化传播,使当地民众接受政治文化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保持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保证了政治系统的稳定。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文化建设与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存在一定的契合性。

(一)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相衔接

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各民族间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于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亚文化。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大一统”的框架模式下,自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忠君爱国等典型的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把儒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渗入到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信仰,忽略了民众的政治权利和政治需求,使民众对主流政治文化一味迎合和顺从。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消极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抛弃,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全新的、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必须要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联系,并融入到中国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不然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根深蒂固。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1]而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又是长期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中汇聚而成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享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中,以马列主义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为切入点,进而渗入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中,这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政治文化就很容易被接纳并吸收,从而提高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二)文化建设与民族利益相一致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政方针的转变,人们思想解放,更多的人走出封闭的家乡,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随着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出现差距,在社会上出现了多元的利益群体。这虽不否认我国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但是内部利益却出现了分化。边疆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落后的山区,在收入方面远远落后于中东部。中国自古以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特别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倡共同富裕的口号下,这种地区间、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加上少数民族人口少、规模较小,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的孤立感和自卑感。“在那些平均收入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或收入增长明显比其他地区慢的地区,人们往往普遍存在不满情绪。他们会认为他们的状况是中央政府不够关心造成的。”[12]长此以往,这种离心力越来越强,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责任心也随之降低,就会导致民族问题的出现。民族不但是文化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种优惠政策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后,其子女往往注册为少数民族。“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因此,要把文化建设成代表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文化,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扶植政策等很受欢迎。这样对边疆各民族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时候,他们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并被整合。

(三)文化建设包容民族宗教文化

多数人具有宗教信仰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民族信仰几种宗教或几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回族、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缺少较高的科学文化教育,再加上交通闭塞缺乏文化交流,对很多自然现象解释不清,最后只好寄托于神灵,甚至到了现代社会依然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边疆民族地区民众信教的比重和深度往往要高于内地。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在传统社会宗教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提高了政权的合法性,规范了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在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甚至渗入到日常生活转化为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些人刚刚出生可能就与宗教相联系,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从小就具有了宗教意识和行为,并形成习惯伴随人一生。另外,由于宗教的特殊性,容易与民族问题或政治问题相联系,使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非常敏感。处理不慎,就容易引起民族矛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教育使民众认识到宗教和迷信的区别,包容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遇到宗教问题和矛盾及时处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长期性和合理性,正确引导宗教的发展,使宗教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一致。这样,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就不容易遭遇抗拒和抵制。

三、加强文化创新,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为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促进政治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有效传播,提高政治社会化水平,我们应从加强文化创新入手,提出对策。

(一)创新文化内容

先进的文化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文化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把握住未来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并关注实施广大民众的利益,不但扩大了主流文化的群众基础,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在文化创新方面要坚持宽容的原则,社会中的异质文化不一定都是有害的,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异质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坚持兼容并蓄,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闭门造车是创造不出先进文化的。由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应尽量包容这些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在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同质或者相似,则很容易被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来说,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弃恶扬善,为我所用,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大,他们会对中华文化采取支持的态度,在思想上认同中国的复兴,而不是采取敌视态度。通过创新文化内容对内巩固了民族团结,对外抵御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

(二)民族制度创新

制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与中央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有关,因此在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的时候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相关制度的创新。“长期以来,边疆不仅是地处国家边远地区,也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亦是经济福利辐射的边缘区。”[14]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植政策,经济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是激励个体进行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使需要得到了满足,民众才会对与之相应的文化产生兴趣。若边疆地区长期贫穷落后,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单靠说教会言之无物,最终只会导致边疆民族地区民众对主流政治文化产生抗拒。对当前我们的党和政府而言,不断提高政府的执政绩效,并通过不断改革、社会再分配政策和福利政策来缓解、扶植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贯彻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它既保证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提高了民族治理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又保证了国家的完整统一,能够很好地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毕竟民众对本民族的认同是与生俱来的,民族是不容选择的,但是国家则不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民众政治诉求,中央政策也就容易被接受和执行,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政治系统的认同,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在保障民族宗教自由政策中,使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相一致,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制度的改进,提高对边疆民族地区民众政治社会化的自觉性。

(三)拓宽文化传播渠道

目前人们接受外来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在一些民众身上出现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弱的现象。文化传播力度决定着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对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家庭是个人进行政治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学校是对个体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责任意识。在大众传媒方面,对电视、报纸和广播政府容易控制,传播的文化也是经过审核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内容。目前,政府应更加重视网络政治社会化的作用,随着网络的广泛覆盖,民众了解信息多是通过网络,但是网络的无国界性,让人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有些边疆民族民众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正确辨别信息的真假,容易受到蛊惑。政府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方面的管理,阻止一些不良信息的流通,并在网络中应加强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宣传。比如通过民族文化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改变传统民族臣属型政治文化,转向参与型、民主型政治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掌握不同的文化传播渠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引导民众的日常行为,强化民族地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由于时代不同,边疆民族地区与汉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在实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重点从政治文化着手,通过文化建设提高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并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相衔接,有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为当前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边疆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20.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33.

[4]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5]王本朝.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J].前进学堂,2011,(9):35-38.

[6]高新才,陶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23.

[7]周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2,(1):82-89.

[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8.

[9]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3.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0.

[1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4):1-19.

[12]王绍光,等.中国: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4]陆海发,袁娥.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10,(4):16-19.

[责任编辑朱小琴]

Cultural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 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LIAO Li-li

(School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andResearch,Shangqiu476000,He’nan,China)

Abstract:Political socialization ensures ethnic minorities’ identity of political system of a country by shaping people’s thought and behaviors by means of spreading political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helps combining the main stream culture with 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e A steady frontier environment may be achieved by making politics of the boarder areas more socialized which further lays solid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文章编号:1008-777X(2016)01-0073-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D693.72

作者简介:廖丽丽(1983—),女,河南夏邑人,商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政治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建设与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研究(2015-QN-522)。

收稿日期:2015-07-09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