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中国地方媒体对在华非洲人的媒体报道研究——以广州报刊为例

2016-04-09党芳莉

关键词:媒体报道全球化

党芳莉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传播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地方媒体对在华非洲人的媒体报道研究
——以广州报刊为例

党芳莉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至2010年的83篇相关报道为对象,考察了我国地方媒体对非洲黑人的媒介呈现。研究发现,广州媒体呈现了非洲黑人群体的、刻板化的负面形象,报道在报道主题、时间和篇幅长短上不平衡,同时采用了“数字游戏”夸大其数量,多数媒体都忽略了广州黑人对中非贸易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将其进行简单地“问题化”处理。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地方媒体;在华非洲人;媒体报道

一、研究背景

2009年7月15日,几百名黑人聚集在广州广园西路派出所门前,抗议几天前一名黑人为了躲避护照检查而跳楼身亡,媒体称之为“7.15”事件,随后数月内当地媒体报道广州黑人的稿件骤增。同时有关黑人的讨论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注意,一个题为“广州黑人达20万黑人强奸案直线”的贴子在各论坛广为流传,跟贴者上万。部分网民情绪激烈,甚至喊出“黑鬼滚回非洲”。这些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有些媒体更径称这是种族歧视,也引起了非洲一些团体的抗议。2012年,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国际社会又一次聚焦这一人群。

根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调研, 1997年金融危机后,大量黑人由东南亚迁至广州。“2000年前后,广交会和广州的批发经济吸引了非洲人的到来,并在2003—2005年之间形成一波黑人来穗经商的高峰。”[1]而广州作为在中国的黑人的主要聚集地,集中了目前在中国黑人总数的85%以上。这些跨国移民多为来自西非地区的族裔散居者、漂泊者,以男性居多,[2]并逐步形成了5个跨国移民较为集中的片区,其中包括小北、天河北一带的黑人聚居区。在当地人和媒体看来,黑人聚居区有着不同的名称,(方圆20公里的)城中之城、巧克力城、黑皮肤的耶路撒冷、广州的布鲁克林等。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贸易萎缩,加上中国政府对非洲人入境签证的收紧,很多非洲人尤其是无签证无护照的人向生活成本更低、监控更宽松的地区转移。新的黑人聚居地相对自由无序,当地人也很快建立了黑人生活商圈。据媒体报道,也带来了老的黑人聚居区的治安问题和城市管理的压力,“对于广州的警察来说,可能是一场无尽头的‘Tom and Jerry’”。[3]正是在这一“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发生了7·15事件,“使广州的黑人闻名全国,引得记者纷至沓来”。[3]除了广州,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如上海、北京、香港、重庆和义乌也形成了非洲黑人社区。[4]94-105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同样成千上万的非洲人也到中国做生意。当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越来越引人关注。[5]在这一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国的媒体对非洲人的呈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至2010年的83篇非洲黑人报道,考察了我国地方媒体中非洲黑人的媒介镜像。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按照国家或民族的界限来分,媒体中的“他者”主要有两种:一是一个国家内对某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呈现,一是国际关系中的跨国移民、民族或国家的媒体再现。[6]本研究属于后者。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全球资本要素及人力资源的跨国界日益频繁和加快,国际移民浪潮方兴未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媒体如何呈现跨国或跨文化的文化多样性尤其重要。

由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历史,他们对跨国移民的研究比较多。如Henry研究了加拿大的亚洲移民的新闻报道,发现报纸总是把亚洲移民之间发生的残杀与帮派相联系,即使这被多次证明无关后,报纸的这种报道定式并没有改变。[7]学者发现,在描述跨国移民时更多地使用贬义词,如温哥华的亚洲移民的住所经常在新闻中被描述这“怪物的家”。[8]早在1977年,Paul Statham就曾指出,英国小报中的移民和少数民族报道传达了大量反种族的信息,主流大报则相对温和一些。[9]78英国的报纸在报道跨国移民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移民威胁论”,用数字游戏来夸大移民的数量,对移民贴上如反社会、“庇护寻求者”等标签。[10]

美国媒体的有色人种和移民的呈现研究成果很丰富,很多研究表明媒体对有色人种和少数民族新移民被“刻板化”——贫穷、没教养、有运动和音乐天赋、单亲家庭等,并且常常与犯罪相联系(Dixon & Linz,2000a, 2000b; Entman, 992),[11]媒体对少数族裔尤其是非裔黑人的犯罪化报道通常会影响随后的法律审判(Dixon & Linz, 2000a, 2000b; Gilliam & Iyenger, 1998, 2000)。[12]而加拿大对跨国移民的报道也存在再现不足和错误再现的问题,并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影响。[13]

目前国内对跨国“他者”——外国移民的研究几乎空白。中国长期以来是移民输出大国,因此中国的跨国移民很少得到关注,而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广州的非裔移民和社区就是代表。由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现象,目前没有一篇关于中国媒体报道黑人的系统研究文章,但是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时零星提及。

李志刚(2009)称,本地媒体近年刊载了数篇以黑人违法犯罪为主题的文章,同时网络内外各大论坛都有关于广州黑人的贴子,“一个负面的黑人群体形象被构建起来,黑人形象与犯罪、艾滋病、黄赌毒等联系起来”。[14]他说道:“由于和当地人不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小北的非洲移民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一份最新了报道称不小北为‘巧克力城’”。

关于这些负面报道所产生的影响,李志刚(2009)等调研时发现,非洲人对这些负面报道表示不满,“本地媒体的负面报道为调研设置了障碍”。[15]Adams Bodomo(2010)也提到,在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 16 July 2009 一期上的报道—— “Africans protest in Guangzhou after Nigerian feared killed fleeing visa check,” 在香港和华南引起了轰动,普通人突然意识到大量非洲人在广州,而每一个香港和华南的非洲人都被看成是潜在的非法移民。[16]

(二)研究方法

在关于广州黑人的媒体报道中,中国各级媒体——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报道,但报道最多、最集中的是广东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因此,我们的样本选择这两大媒介集团关于非洲黑人的报道。媒体关于黑人的报道主要源于和围绕黑人围攻派出所前后,因此在时间上我们以2009年7月15日即广州黑人围攻派出所的时间为基础,选取2008年7月15日至2010年7月14日两年间两大报业集团的各报刊上关于非洲黑人内容的83篇报道。本研究主要结合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

(三)资料收集

我们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上分别输入非洲、黑人、非裔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2008年7月15日至2010年7月15日两年内关于广东的非洲黑人的所有报道,剔除与本文研究对象无关的内容,然而按图索骥,根据网上所提示的报纸出处上该报纸的电子版找出PDF格式版。最终获得样本83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报道不包括不在广东的黑人的新闻报道,如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歌王杰克逊的报道很多,他们虽然是黑人,但不在广东。同样,也不包括在中国其他地方的黑人的报道,如上海、北京的非洲人社区。

(四) 编码

1.按照主题,我们将这些报道分为六类:(1)犯罪与社会安全:主要包括黑人贩毒、赖债、强奸、围攻派出所、非法居住等影响社会治安。其中三篇比较特别,其中的非洲商人是受害者,他们的钱被抢;有一篇为政府为非洲黑人进行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活动;另一篇为黑人小姐妹玩时跑丢,被警察送回家,其他全部为黑人的犯罪或反社会行为。 (2)利用中国的资源如卫生、教育和就业等:包括非洲黑人在广州就医看病、黑人子女在广州上学、免费检查HIV等,尤其提到中医的力量。(3)非洲黑人对中国的体育、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包括在中国的黑人运动员、黑人当志愿者去学校教英语、黑人歌手以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等。(4)非洲黑人的生活方式: 包括黑人在广州的生活状况、梦想与现实、快乐与艰辛、食品等,这些报道多为深度报道,尤其是在围攻派出所之后。(5)黑人英雄:此类报道源出同一个新闻事件,翻车的货车上的水泥包压住了从车上滑下来的六名工友,一名黑人冲进现场救人不留名的好人好事。媒体发起号召寻找他,并称市政府可能会授予“见义勇为奖”。 (6)其他,不属于以上类别的,如当地经济报道中提及黑人客商作贸易等。

2. 按照文章的字数我们将报道分为三类:短篇为1 000字以内,中篇为1 000到2 000字,长篇为2 000字以上。

3.以围攻派出所事件2009年7月15日为分界,我们把样本报道的出版时间段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事件发生前半年和一年之间,2008年7月15日至2009年1月14日。第二阶段:事件发生前半年内,2009年1月15日至2009年7月14日。第三阶段:事件发生后半年内,2009年7月15日至2010年1月14日。第四阶段:事件发生后半年到一年之间,2010年1月15日至2009年1月14日。

(五)研究问题

为了研究广东媒体对非洲黑人的报道,我们具体提出了以下假设:广东的两大报业集团是如何报道和再现非洲黑人的?其主题、篇幅、时间分布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媒体集团之间、党报与非党报之间有没有区别?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报道主题在两集团之间及其内部各报纸之间、党报、非党报中的分布呈不平衡状态,犯罪报道占到近半数,整体上呈现了非洲黑人这一群体的负面形象

表1 两大媒体对非洲黑人的报道

表1表明,两大集团对非洲黑人的报道主题不平衡,总体来说,负面新闻尤其是犯罪太多,共37篇,占报道问题的45%。党报的报道则呈现两个极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一方面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更多地聚焦于犯罪报道;另一方面出于“中非友好”“和谐社会”政治宣传的需要,又过多集中正面报道,6篇黑人英雄、好人好事报道中党报占了5篇。而非党报则较多客观深入的关于黑人生活方式的报道。

两集团在报道数量上差别很大,广州远远多于南方集团。究其原因,与其集团下属媒体的地理定位和性质有关。具体地说,广州日报集团媒体受众主要在广东省的首都广州市,其主报《广州日报》就是广州市委机关报,而黑人主要集中在广州市的部分区,加之广州报业集团的日报较多有3份,因此该集团的报道量远远多于南方日报集团。

(二)文章长度分布在总体上、两集团、党报、非党报之间的差别较为明显

从表2可见,报道篇幅分布也不平衡,广州集团多短篇和中篇,而短篇和中篇多犯罪报道,南方集团的长篇的深度报道所占比例很大,多为关于生活方式的报道。究其原因,由于南方报业集团以其专业主义报纸《南方周末》而闻名,整个集团的报刊都受此影响,较多独立性,因而较多客观性的、关于黑人的生活方式、喜怒哀乐和背景历史的报道。此外,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主报《南方日报》是广东省的省委机关报,其下属报纸影响范围是广东省或者珠江三角洲甚至全国,而日报较少,为两份,其他报刊多为周刊或者半月刊,因此其报道量少于广州报业集团,但周刊和半月刊的性质决定了其长篇报道远远多于广州报业集团。

表2 两大媒体的报道篇幅分布

(三)报道数量与报道时段的关系在两个集团和党报与非党报之间的分布呈现较为复杂。

图1 两大媒体报道曲线图

如图1所示,广州集团、党报、非党报的报道数量在研究时段内的曲线相似,围攻事件前即前三个时段呈上升趋势,事件后报道锐减。南方集团的曲线稍有差异,第一、二时段报道下降,其余时段和广州、党报、非党报相同。

也可看出,两大集团的报道时间太集中,没有将非洲人作为一种常态人群来报道,而是围绕一些特定的事件来报道。例如,在围攻派出所事件的半年内,更多的非党报媒体开始关注这一人群,深度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和历史,而事件发生前、后时段都非常少,或者没有。又如所有关于黑人英雄的报道(共6篇)也都集中在事件发生的那几天,但据被采访的黑人和广州市民说,以前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是媒体并没有关注。

此外,我们发现了广州报刊关于非洲黑人的媒介呈现还具有以下特点:

1.媒体过多聚集于犯罪报道,非洲黑人被呈现为犯罪、非法移民,在非洲客商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媒体的放大功能,这些媒体“镜像”强化了部分黑人的缺点或负面消息,也印证了对广州黑人社区做过调查研究的李志刚教授的观点:“出于猎奇和吸引眼球的需要,一些媒体总是喜欢抓住黑人群体中发生的少数不良事件大肆报道,而对正面的事件毫不关心。”[1]

媒体“镜像”最终影响到公众对黑人的认知,并给当地人与黑人移民之间设置障碍。“在广州主流媒体对黑人区作为‘问题化’判断后,网络上针对黑人的负面言论几乎同时猛增起来。不少媒体尤其网络都提到广州黑人犯罪率飙升,但从不指出信源和具体比率。”[1]Adams Bodomo指出,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上的报道“尼日利亚人避护照检查致死 非洲人在广州游行抗议”(“Africans protest in Guangzhou after Nigerian feared killed fleeing visa check) 在香港和华南引起轰动,普通人突然意识到广州有那么多非洲人,而每一个在华非洲人都被看作潜在的非法移民。[17]

2.西方媒体一样,中国媒体对黑人的再现存在较为严重的刻板化倾向。从身份来看,广州媒体报道最多的非法移民,然而事实上,据学者们的调查,广州的非洲人主要是客商、小生意者。此外,从上文图表可见,报道主题多是犯罪或治安问题,非洲人也相应被再现为犯罪、闹事者,这一点与西方媒体相似。此外,非洲黑人被再现为贫穷的、爱占小便宜(如不付车费、爱讨价还价)的艾滋病患者,存在较高的刻板化倾向。

从形象上来看,这一点从前面描述黑人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就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媒体报道中国第一个中非混血排球运动员丁慧时,总是提到他“黑皮肤、厚嘴唇、大白牙、头上顶着一个个小卷卷发球,分明是个标准的黑人”,同时称他“小黑”“黑娃”等。

3.绝大多数媒体都忽略了广州黑人对中国社会、中非贸易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将其进行简单的“问题化”处理。如一篇题为《黑人涌动,裹挟五大问题》的文章列举了广州黑人带来的五大问题:一是原住民认同障碍,二是种族问题的隐患,三是国际人口非法迁移,四是城市资源新压力,五是群体权利需求以及其他,如争夺部分就业机会、在非洲裔人口内部也会产生各类犯罪,甚至是涉黑组织,还有传统的国际性难题“黄”“赌”“毒”[18]其他也有如艾滋病、中非人种的混血等问题。

而报道中很少涉及黑人对中国的贡献,即使有也主要集中于被刻板化了的黑人擅长的流行音乐和体育行业,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贡献,尤其是经济,只是在一篇讲打击三非人员的文章中提及。然而根据近几年来学者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广州的非洲人为中非贸易、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中非的语言、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19]

4.克拉克( Clark)在研究欧洲的移民时提到,援引数据以突出移民剧增,强调移民对当地社会的压力与威胁,这种让数字说话的策略,Clark称之为“数字游戏”。[20]这一“数字游戏”普遍存在于广州报刊对黑人的报道中,几乎每一篇写非洲人的文章都有关于广州非洲人的数目的“猜测”,但数字从2 000到20万不等,在网上更达到30万甚至40万。下面一篇有代表性报道:“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以后,在中非贸易热潮的带动下,赴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速度递增。广州常住的外国人数目前已达5万,其中可统计的非洲人就有2万多,并且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数量不详的‘隐居’非洲人,有报道称这个数字至少20万。”[21]

“广州到底聚居了多少非洲人?这似乎是没人能说清的问题。广州社科院的研究说有两三万,此前不同的媒体报道说两万、八万、十万人的都有,也有民间传说为20万人。”[22]但是也有媒体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试图平衡,如:“2009年几乎所有关于黑人人数的报道都引用了‘20万’,然而据广州公安局相关人员的统计,目前在广州合法居留的黑人只有2 000人,而不是近期媒体所说的2万多,即使包括非法居留者,长期居留(连续居留6个月以上)的黑人也最多只有数千人。”[1]

这些数字游戏在中国人中引起了恐慌心理,这一点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出。不少网民发贴称如果中国政府不再作为,黑人将会成为中国“第57个民族”(目前中国有56个民族)。作者在google上用关键词“中国第57个民族”和“黑人”搜索,共得25 400多条相关信息。如在一个有名的网上社区里,有人发贴“热烈祝贺:中国出现第57个民族”,共280人回复,多数言辞非常偏激,阅读者304 782人。

四、结论及建议

如上文所分析,中国媒体对跨国“他者”非洲黑人报道的时间分布、数量、主题以及新闻源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中国媒体对黑人“他者”的媒介再现中存在严重的刻板化倾向,黑人报道的新闻源太过单一,主要来源于中国官方部门,尤其缺少黑人自己的声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中国的媒体如果想更好地融入全球,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而媒体报道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必须制定关于外来移民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对华外国人的管理体制,而不是如今警察“猫抓老鼠”式的天天检查。同时完善信息渠道,避免对合法居留的非裔人士造成困扰;[1]携手民间组织,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当地市民与非洲黑人加强沟通与理解,改善“很近很陌生”的关系。因为就目前来看,对中国人来说,“黑人就是黑人,没人会关心一个尼日利亚人和刚果人有什么区别,黑人穆斯林与黑人天主教徒又有什么差别。[1]而对于非洲人来说,“没有一个中国朋友”,常常被当作小偷一样的“坏人”接受警察检查。

在政府管理的基础上,由于媒体在中非之间的互相认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必须有所作为。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政府对媒介的监督。全球化时代,我国政府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这一点也肯定要表现在媒体内容上。而且,利用我国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属性,媒体应确保非洲黑人这一跨国“他者”的合理再现。

二是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传播的培训,让媒介从业人员和媒介镜像中的跨国“他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最终能对跨国“他者”做到平衡报道,让这些不同于我们的“异己”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在当地人的各种社会场景中。同时丰富新闻源,而不像现在主要来源于政府官员,直接采访黑人,让黑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位被采访的黑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总希望能与本地媒体作诚恳的交流,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在黑人群体出了个别不好的事情,于是你们都来了。” “去年地震,我们给灾区捐了7万元,就从没有一个媒体加以理会呢!”[1]59

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从全球范围来看,网络为不同于“我们”的“他者”等弱势群体和关心他们的民众提供了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传统的移民国家如加拿大、英、美等国的做法,[10]让跨国移民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发出自己的呼声。[13]

[参考文献]

[1]甄静慧.非洲黑人在广州[J]. 南风窗, 2009,(19):56-58.

[2]柯学东,杜安娜.广州“黑人”部落全纪录[N].广州日报,2007-12-13(B6).

[3]炫风,等. 广州黑客大迁徙[J].南都周刊, 2009, (342):13-15.

[4]Bertoncello, Brigitte & Bredeloup, Sylvie. The Emergence of new African “trading posts” in Hongkong and Guangzhou[J].China Perspectives, 2007,(1):94-105.

[5]程映红.龙和鸵鸟能共舞吗?也谈非洲人为什么“歧视”中国人和对中国不“感恩”[N].共识网,2010-8-28.

[6]Fursich, E. Media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anl,2010,(6): 113-130.

[7]Bertoncello, Brigitte & Bredeloup, Sylvie. The Emergence of new African “trading posts” in Hongkong and Guangzhou[J]. China Perspectives, 2007,(1):94-105.

[8]Dunn, K. & M. Mahtani.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J]. Progress and Planning,2009,(3):22-23.

[9]Statham, P.Racism-United Kingdom, Walter, Jessika. (ed.) Rac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Mass Media[R]. Vienna, European Research Centre on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2002:78-79.

[10]党芳莉.经济危机时期英国的移民报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从广州媒体报道非洲黑人说起[J]. 唐都学刊,2013, (5):82-86.

[11]Dixon, T. L.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crime news portrayals of Black criminals: Understand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rior news viewing and stereotype endorsement[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6,(3):162-187.

[12]Dixon, T. L.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crime news portrayals of Black criminals: Understand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rior news viewing and stereotype endorsement[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6,(3):162-187.

[13]古俊伟.加拿大少数族裔媒体再现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6, (4):43-45.

[14]李志刚.客居中国的非洲移民[J]. 现代中国通讯,2009,(12): 28-30.

[15]李志刚,薛德升,杜风,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9,(4): 45-53.

[16]Adams Bodomo. 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tions[J]. China Quarterly, 2010,(4): 693-707.

[17]Adams Bodomo.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tions[J]. China Quarterly,2010,(4):693-707.

[18]包胜勇.黑人涌动,裹挟五大问题[J].南都周刊,2009,(342):31-33.

[19]Adams Bodomo.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 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tions[J]. China Quarterly,2010,(4):693-707.

[20]Clark, C. Counting backwards: the Roma “numbers gam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 Radical Statistics,1998,(9):38-40.

[21]炫风,沈玎,单崇山,等.广州黑客大迁徙[J].南都周刊,2009,(342):28.

[22]李荔华.淘金梦照进不确定的现实[N].信息时报,2009-8-6(C1).

[责任编辑石晓博]

Chinese Local Media’s Reports about Africans in Times of Globalization —Taking Guangzhou Daily as a Sample

DANG Fang-li

(SchoolofHumanitie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Studies on the 83 report news of Southern Daily Newspaper Group and Guangzhou Daily Newspaper Group about black Africans indicate that most local media’s reports about black Africans neglect the contributions of black Africans in Guangzhou to Sino-Africa trades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refore, some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lobalization; Chinese local media; black Africans in China; media report

文章编号:1008-777X(2016)01-0078-06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76.3

作者简介:党芳莉(1972—),女,陕西合阳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学文化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青年项目:全球化时代我国媒体的非洲移民报道与网络舆论研究(11YJC860008);2014年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重大培育项目(XDFR201403)的资助。

收稿日期:2015-10-27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全球化
专家点评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技术开路 颜值助攻——如何做好融媒体报道的实战心得
媒体报道
全球化陷阱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