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在北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978—1985)

2016-04-09

关键词:高校党建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

刘 佳

(中国地质大学 计算机学院,武汉 430074)



【政法论坛】

漫谈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在北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978—1985)

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 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共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实现了对高校知识精英的政治化改造,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局面,确保了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恢复并重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三是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夯实中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基础。以上措施的重点在于恢复“文革”前中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秩序和传统,却因为对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和现实诉求关注不足而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扩散蔓延留下了空间。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

“用理论掌握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高校党建的优良传统,也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手段。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措施,实现对高校知识精英的政治化改造,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这不仅是高校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中共在思想、政治上领导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

十年“文革”对北京高校的冲击是深层次的。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局面,极力纠正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左倾”错误、恢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教学秩序、培养政治可靠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共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北京作为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恢复和调整的重点地区。考察此时中共在北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另一个层面透视“文革”动荡后中共对高校知识精英心理与思想的重塑机制与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和重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帮助知识分子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1]的前沿阵地。中共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就“专门着手整顿高等教育,增设马列主义课程,并逐步改造其他课程”。[2]此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步入正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立为中共在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好势头”在十年“文革”的冲击下戛然而止。一方面,高校青年学生“上山下乡”搞串联,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未能幸免,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中共在高校的思想建设路线被“阶级斗争为纲”所取代,“以言论定罪”“以思想定罪”不仅破坏了党内生活的政治生态,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异为“思想灌输”“思想控制”的群体分化工具。以上种种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恢复重建的时代底色。

高校不仅要抓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挺在前面”。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我们提高政治工作的水平,改进政治工作的方法,抛弃形式主义的东西,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认真学习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要求和创议,都应该给予支持。”[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与重建就成为“文革”结束后北京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迫切任务。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与重建正是沿着“自上而下”的实施路线进行的。

1978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必修课程,要在高校中广泛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四门课程,并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上述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政治运动、形势教育、劳动教育、政治工作等,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各有侧重,不宜相互代替。不要用‘三政合一’(政治课、政治运动、政治工作合一)的办法削弱和取消理论课。”[4]

为贯彻落实上述意见,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于次年6月印发《关于当前加强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地位、教学任务和组织协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重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决不能免修,一律要考试”;二是要结合改革开放建设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研究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联系实际,阐明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组织协调,“建议恢复全市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的协作小组,并积极开展活动,研究各门课的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5]138

此后,北京市高等教育局于1981年5月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院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办法》客观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列主义课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对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课程、课时、大纲和教材,教学制度、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研活动与教学质量,教研室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体制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上述规定在198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1984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以上四个文件是改革开放初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恢复和重建的指导性文件。北京高校认真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委的要求,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北京各高校将中央精神与学校特点、办学传统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列主义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例如,清华大学马列教研室“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在党史课中加进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在教学中经常注意抵制错误思潮,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认清方向;学校党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领导”。北京商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坚决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讲课的针对性,根据教材中的难点和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授,并注意改进考试、讨论等教学环节,变‘满堂灌’为启发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北京大学在《政治经济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5]244

以上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在1981年7月召开的北京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受到时任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副部长汉宣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是在社会上错误思潮的不断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马列主义理论的困难条件下取得的。”[5]245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与重建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样也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中央统一推动与地方高校积极探索的双向作用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与重建成效显著,“不仅更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教学内容更加集中,而且也更加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学习的要求”。[6]

二、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统一全党意志、凝聚群众共识的思想建党手段——主题教育活动。所谓主题教育活动,就是政治组织在特定时间限制内,以核心思想普及与核心价值观塑造为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思想建设载体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不但是党、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法。”[7]中共在高校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质就是“面向青年学生的思想建设活动”。[8]主题教育活动具有时效性明显、成本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等优势,因此在高校中普遍开展以学习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学习“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

1979年6月,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部在《关于当前加强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的特殊地位和关键作用,明确了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与任务。在“政治工作就是高校生命线”的惯性作用下,北京高校党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建设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确保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政治思想工作在高等学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要起统帅作用,又要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高等学校党委一定要坚持兴无灭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在新长征中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5]135为此,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制定了六大主题的“基本教育活动”,分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教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见表1)。为了照顾高校青年的特点,“在进行以上基本教育时,可以普遍开展以‘三好’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5]137中共在北京高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促进高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任务,关照现实生活中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群体特征和现实诉求,把思想德育工作融入于知识教育、行为养成和校园文化之中,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由严肃性向生动性、由理论性向大众性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现实的人’为本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还原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不是直接的而是要经过‘现实的个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9]

表1 北京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简表

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位置发生了置换。对高校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向灌输已不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任务,而如何恢复并弘扬社会主义传统美德、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则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新政策在整体上已经把社会化实践主流从‘文化大革命’高度政治化的民众主义移开,转向了更多地支持社会秩序和纪律、经济运作和职业教育进步与成就等等主题。”[10]社会主题的转换和思想领域的解放,促使高校青年学生更为关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自我”,道德反思和品德教育比政治教育更能持久而深入地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学雷锋”与“创三好”是这一时期北京高校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活动形式。

中共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离不开共青团组织的宣传与动员,“党团互动”成为中共在高校中思想建设的独特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共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需要依靠高校各级团组织来实现。正如邓小平所说:“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1]在高校各级校团组织的广泛组织和参与下,北京高校“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特点。1980年,北京高校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倡导、鼓励和支持。随后,在共青团中央的组织部署下,北京高校还相继举办了“五讲四美”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1983年,“五讲四美”活动扩充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并一度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教育活动形式,[12]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的共同“集体记忆”。

在“创三好”主题教育活动方面,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党组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中进一步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的意见》,从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思想发动、活动制度化建设、评选与表彰等方面对活动做出部署,并对“三好学生”“先进集体”的评选条件做了修订。截至1980年,北京各高校共评出三好学生4 600多人,先进集体230多个。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的刘祖春对此评价道:三好生是“这一代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这个行之有效的经验一定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对那些在创三好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一定要给予表扬和奖励”。[5]170

列宁曾说:“工人运动自身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就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对高校党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单向注入式的教育方法,而是外在灌输与内在自觉接受相统一,而后者却是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所在。根据北京高校的经验,达成中共“理论掌握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需要以理论知识传播为载体进行由外向内地灌输;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使教育客体广泛参与其中,接受熏陶并受到感染,在生活情景、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创业突击中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而能动的行为系统和情感系统。

三、建设一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十年“文革”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干部队伍同样造成了严重影响,“高校党的组织、正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陷于瘫痪,大批政工干部遭到排斥和打击,高考制度被废除,各项学生管理制度被废止,学生中派别林立,派性毒害学生,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也遭到严重创伤”。[15]因此,迅速调整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就成为“文革”结束后北京高校党建的迫切工作。

重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的基本前提就是恢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政工干部应有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和工作待遇,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激发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北京高校是从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来着手开展这项工作的。1977年11月,北京市革委会在北京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一定要把‘四人帮’颠倒了的是非纠正过来,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必须充分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有深厚感情的”,“要按照毛主席的政策,尊重广大知识分子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专长,表彰他们的成就,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5]34这就从政治、思想上正确解决了高校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阶级属性问题,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干部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创造了政治条件。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建设是在中共中央、北京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各高校党委具体指导下,从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队伍和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两个方面具体实施:

在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在高校中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和宣传教育的专业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1980年,教育部《改进和加强高等院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对马列主义教师的主要职责、调整充实、学习与工作条件等方面做出规定。教育部要求:“对调离了教学岗位而适宜于教学工作的马列主义教师,应该归队,并尽可能补充一批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又有培养前途的校内外中、青年干部参加教学工作。对不适宜于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应安排做其他工作。”[5]230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对马列主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马列主义教师进修班,分阶段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是马列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受益高校,中国人民大学认真执行教育部有关部署,发挥学校在马列主义教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光荣革命传统,以马列主义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中国人民大学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阵地、思想阵地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心”[16]的战略发展目标。1981年11月,该校获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学位授权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充实,北京高校马列主义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达到了“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预期目标。到1981年,“北京高等学校有马列主义公共教师1 200余人,讲师以上约占80%,大多数人有二三十年教龄。他们在政治上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与中央保持一致,有比较好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基础较强的队伍。”[5]245

在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文革”期间,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体系被严重破坏,一批政工干部被错误批判,有的甚至被“下放改造”。“文革”结束后,中共十分重视高校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1978年6月,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对清华大学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给予肯定,他指出:“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17]因此,“又红又专”就成为改革开放后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清华大学政工队伍建设经验,教育部于1978年印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方法和任务做出了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政治辅导员既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要坚持半脱产,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政治辅导员可以适当轮换。”[18]《条例》的颁布出台为北京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

北京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首先是从解决干部来源问题上开始的。1980年底,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印发《关于解决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生政治工作干部来源问题的意见》,提出建立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必须对政工干部队伍进行补充和更新:“一是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党员,兼做低年级学生的政治辅导员;二是从毕业生中挑选政治上和业务上优秀的党员留校任政治辅导员,定期轮换;三是从教室中挑选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兼任学生的班主任”。[5]203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截至1984年,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共有152人,其中教师101人,研究生24人,高年级本科生27人,每千人配备1~2名专职政工干部。

北京高校政工干部配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政工干部队伍的质量仍然参差不齐。1982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导生同志在北京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当加强对政工干部的培训,“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主要是提高马列主义水平,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订学习计划。轮训要统一搞,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5]2671983年9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举办了北京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短训班,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力群同志对清华大学“双肩挑”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模式表示肯定,他说:“只有又红又专的同志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只专不红的人,没有资格做思想政治工作;只红不专的人,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会做好。”[5]383可以说,如何协调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北京高校政工干部队伍质量提升的核心议题。

北京高校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体现出北京高校政工干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业务能力的高水平和创造性。例如,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利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实事求是、深入浅出地运用具体事例,通过切身经验来讲清一些大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172再如,北京航空学院组织班主任配合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自动控制系79级液压操作系统专业的一个班,毕业分配名单公布后,有五个学生不去报到。班主任冯亚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先做通了一个党员学生的工作。这个党员就带动了两个学生也服从了分配”。[5]433

随着对外开放向纵深领域的拓展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与思想文化的剧烈转型和变革,各类社会思潮大肆蔓延、扩散,这对高校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共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统手段和方式的部分已不合时宜。此时,中共在高校思想建设的重点在于恢复“文革”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秩序和传统,而对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高校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关注不足,这也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高校青年群体中的传播预腾了空间。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19]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在北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需注入体现时代气息和青年特点的新内容,这无疑是一件充满挑战性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32-33.

[2]周良书.从北师大马克思主义教学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J].北京党史,2011,(3):31-3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8-99.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

[5]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1992)[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韩景阳.高校党的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

[7]杨国亮,黄艳.试论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03-106.

[8]刘佳,姚小玲.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J].北京教育(德育),2015,(5):38-41.

[9]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8.

[10][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 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6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0-121.

[12]张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2.

[13]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2.

[15]张福记,李纪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30-31.

[16]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人民大学纪事(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7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31.

[1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45-1646.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责任编辑朱小琴]

CP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of Higher Learning in Beijing at the Initial Stage ofChinese Reform and Openness (1978—1985)

LIU Jia

(SchoolofComputerScience,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At the initial stage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ness, in order toachieve the political transform of intellectual elite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reverse the chao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sure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ies, CPC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resto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um system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timeliness of the course, developing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med activities so as to propagate socialist customs and habits,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ckbone force with firm political standpoint and good professional skills. Too much emphasis on restoring tradi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for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neglect of focusing on features and demands of young students result in spread of liberal ideas of the bourgeoisie.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ness; Party construc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y construction

文章编号:1008-777X(2016)01-0061-06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D64;G639.21

作者简介:刘佳(1989—),男,辽宁抚顺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助教、辅导员,法学硕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史与党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首都高校党建史(14KDA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高校共青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构建研究(CUGW150817)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15JDSZ1001)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28

猜你喜欢

高校党建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