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性教学:“活动”的品质及教学模式转换的可能

2016-03-03谢兴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活动性主体教学模式

谢兴梅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辽宁 大连 116038)



活动性教学:“活动”的品质及教学模式转换的可能

谢兴梅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辽宁 大连 116038)

[摘要]活动性教学是针对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在其理念下,知识的构成、学生认知的形成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活动性教学并非空穴来风,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本性。因此,“活动”的品质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若想要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出“活动”,那么就需要改变传统活动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活动性教学主体本性真研究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5.011

“活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研究越来越浓重,因为要想解决学生主体发展的问题,就需要研究“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等问题。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于“活动”的阐述似乎更加完善、更加饱满,并且其寓意也愈发深刻,但这种改革并非空穴来风,活动性教学具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溯源——活动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一)活动性教学的理论溯源

从哲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强调人的发展基础确定在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上,认为人的发展是在他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经验,进而促进心理发展的。

从教育学视角看,早在巴比伦王朝时期,教学中的活动问题就已经得到重视。那时,教数学、医学、训练冶金术和纺织术的方式是一样的, 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错了,老师随时纠正[1]。除此之外,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指出,儿童具有他们自己真实的活动,如果不真正利用这种活动并扩展它,教育就不可能成功。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是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2]。儿童只有通过实际的体验和活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但真正给活动教学思想发展以极大推动的是当代活动教育的集大成者——杜威,他系统地论述了实用主义思想,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只有通过实际体验中的“做”,才能够获得活动经验。正是因为杜威的“活动课程”的巨大影响,才使传统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失去了其主导地位。

从心理学视角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活动在儿童认识发展中的根本作用。他认为,活动即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知识来源于行动,而不是简单的联想反应。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对他采取行动,当转变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的时候,来掌握这种转变机制,最后以一种内化的反省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来自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曾探讨过“能动性”的问题。赵鹤龄学者曾借用康内尔的话对此进行了总结,所有革新派教育家所采用的方法的基本要素是能动性,把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作为活动教学的基本精神[3]。

综上所述,活动性教学的旨归在于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尊重学生本性,强调个性,让学生自然成长。

(二) 活动与发展之间具有相关适应性

教学主要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本身即为一种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作为有意识的个体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可视为活动,活动性教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只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少,教学中存在着“伪活动”或是把活动统一为固定模式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要对特定的目标辅以特定的教学活动。

我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混淆了发展与活动之间复杂的关系,往往是以传授书本知识这一单一的活动去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哲学家皮特斯在分析发展的概念时谈到发展与经验的相关对应问题。他认为,人的素质发展是与特定的经验方式相对应的,“人的心理品质不能被看作是与经验方式相脱离的普遍的‘心理能力’”[4]。

加德纳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指出:智能并非单纯地指人掌握学习课程的能力,而是指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以及生产和创造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他把人的智能分为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七种。讲授书本知识是一种活动,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但却很难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更难以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和人际交往。如,情感体验的产生具有情境性(所谓触景生情),所以从知识学习中所获得或发展的情感体验不同于在实际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5]。当然,一个人并不能在各个智能上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但仅仅从学习书本知识的“坐中学”是不够的,需要学习直接经验和获得间接经验,需要“坐中学”加“做中学”才可以。

二、透析——活动性教学的意蕴及“活动”的品质

(一)意蕴:发展学生的主体本性

主体本性是指能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回归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由和人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促进学生发展。活动性教学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和实施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并且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升、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在强调“类的特性”时曾说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成其为人,让人存在,从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而且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现实活动。”所以,活动必须来源于人的内在需要。需要是人的主体本性的现实表征,这样才可能产生自由自学的活动,在尊重和培养学生主体本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建构学生的主体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本性”的“完整的人”,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活动性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和发展,将活动视为学生发展其主体本性的根本方式。人的自由发展绝非教育给定的,而是基于个体自身生存的自由,即个人置于生活世界之中的、自我人生发展的自在与自由[6]。对于个体的人来讲,从“无”到“有”即可谓之发展,“无”中生“有”的过程只有自身才能体验得到。费尔巴哈曾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7]。活动性教学实践就是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权力,给予学生追求幸福的权利。

(二)活动性教学中何种活动是好活动

活动性教学中,“活动”的品质是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键,而对其的评价若归结起来,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了活动之中。

1.具有生成性,生成之中体现“真主体”。从活动性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来看,它是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本身是不断生成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创生的课程。教学本身具有复杂性,课堂中面对着需要和想法都不同的个体,而教学过程是变化莫测的,并非是流线式的。活动设计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一成不变预设的活动并非活动性教学中的活动,更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教育主体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现实的人。生成的活动打破了以往教学顺从、被动、牵制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通常来自学生自身的求知欲,能够激起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同时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引进一个新境界。突出个体能动性的活动亦可为真正的好活动。

2.具有生活性,才可能为之“真研究”。什么样的活动最有价值?一个好的活动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密切相关。如果不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容易造成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偏颇。活动性教学的宗旨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只有源于生活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活动性课程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活动性教学并非摒弃书本知识,而是要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而获得经验。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培养出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主体。

3.具有目的性,而非混乱活动。可以说任何有意识的生命体所表现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具有目的性的行为。教师事先的计划是必要的,整个活动既要有实质的客观目的(主要指自然目的),又要有实质的主观目的(希望达成的结果)。教师应该知道通过活动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否则课堂活动将会是乱哄哄一片,教师不但难以控制,更是浪费掉很多宝贵的时间。同时,要有自然目的。也就是说,不能因教师有主观的目的性,就必须全部按照设计的进行活动而不考虑实际情况。活动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利用,因为有时合乎事态发展的、自然生成的资源会产生比预想更好的效果。

三、探究——活动性教学模式的转换

活动教学具有一些存在典型意义的、既体现自己鲜明主张和理想目标又存在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分别是研究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创造式教学模式。

(一)研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方式,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为主,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它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只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和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研究式教学模式通过一定的程序最终达成目标。研究式教学的一般步骤:确定一个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于主题的选择,可以学生自选,亦可以选择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学生自己选题就是把决策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做。选择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学生特定的发展而选择相对应的研究主题,这样能够合理地安排课堂固定的教学时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不能提到讲授法就将其视为“灌输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模式中,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教师以一个局外人的立场去讲授知识,给学生作参考,而并非是将标准的、固定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此外,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如果忽视了所需的背景知识,不但会影响学习效果,使这种“ 研究”只流于形式,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8]。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体验的过程其实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做”,体验是在“做”中体验。这里的“做”不是单纯指代动手操作,而是包括联想、感受、体会、领悟、欣赏、品味等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填鸭式”的被动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王志国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了“入境体验—引导体验—探究体验—升华体验(实践训练)—总结评述与反馈”五段循环式教学模式[9]。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找到合适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整个模式中,探究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选择寓教于“乐”的管理游戏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选择寓教于“演”的角色扮演法,在物理、化学等课堂教学中可选择寓教于“做”的项目作业法,也可综合选用几种方法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际体验,激励学生自主建构和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体验”。

(三)创造式教学模式

创造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创造理论,指的是对以灵感、顿悟等超理性方式解决问题的活动,称为创造活动或状态。在这里,笔者认为创造教学是对室内教学的补充,是对以往一切都有标准、固定答案的一种批判,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里不由地想起“雪绒化了是什么”这一问题,“雪融化了是水”,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又何以说“雪融化了是春天”的答案是错误的呢?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被忽视。

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缺乏创造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种真正的创造活动都是个体性的,属于一种个体体验,在别人的“代疤”下,无论解决的是何种难题,对于当事者来说不再具有创造意义。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课程的开设具有积极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视为一种创造能力。创造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为学生提供小制作、小发明以及文学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可以不受外界限制而自由发挥和创作。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活动”的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好的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赵鹤龄.活动教学疏正[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12):36.

[4]R.S.Peters,Developmnet,InP.H.Hirst.S.Peters(eds).The Logic of Education[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70:55.

[5]刘铁芳.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学:教育何以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J].教育研究,2012(1).

[6]陈佑清.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J].教育研究,2005(2):78.

[7]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543.

[8]喻国华.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6(2):74.

[9]王志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25.

(责任编辑:申寅子)

Activity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Activ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

XIE Xingmei

(LiminPrimarySchoolinGanjingziDistrictofDalian,Dalian,Liaoning116038,China)

Abstract:The activity teaching is put forward becaus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Under its concept,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cognition are quietly changing. The activity teaching has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develop students’main nature in the activities. So, the quality of the “activities” is very important,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 If we really want to reflects the “activities”,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activity teaching;subjective nature;rea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5-02-26

[作者简介]谢兴梅(1989-),女,硕士,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5-0057-04

猜你喜欢

活动性主体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