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反思能力探究

2016-03-03张晓琴

现代语文 2016年35期
关键词:关键处元认知笔者

◎张晓琴

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反思能力探究

◎张晓琴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主张,即学习与思考要相统一。而现今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学习和考试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效监督。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就已提出了关于教育中有关“元认知”的概念,即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反思现行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忽视了“元认知”的重要性,即缺失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只顾埋头教,学生只能低头学,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没能充分实现,创新意识也渐渐消失殆尽,违背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充分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反思,以形成行为习惯呢?

一、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反思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回顾、机械的思考,而是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总结。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反思的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反思。

二、反思学习准备

反思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预习时发生思考,提出相应疑问的一种课前准备活动。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自习能力,因此在学习新课文前笔者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设计预习反思卡,要求学生借助预习卡进行学习准备。比如,学习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笔者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设计预习反思卡。课文你已读过了吗?文中的生字词你都了解吗?你最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从哪些角度赏析优美的写景语句,借助什么方法了解和掌握的?你收集到哪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通过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使上课内容更加充实,除了引起学生对课前活动的反思和对下一步学习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良好习惯。

三、反思学习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在“师问”中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在提问内容和方式上可以不断变换花样、推陈出新,如果能长期将“师问”活动进行下去,着实会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笔者曾经作了这样的提问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在知识关键处发问,诱导反思

俗话说,力要用在刀刃上。那提问就要问在关键处。要掌握知识的关键,也就是说要具体掌握知识生长点处、重难点处、联系点处。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发问,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并引发他们的思考,激起求知的欲望。

(二)在认知模糊处追问,诱导反思

认知模糊处是指学生在求解知识过程中存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不能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结论,而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有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如能多自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可以将注意力从简单的解决问题本身转变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层面,即从单纯的解决问题转变为系统地加工过程,这就是激发学生“元认知”的过程。这样做得最大好处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其他同学共同关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在思维卡壳处追问,诱导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洞悉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思维过程,当学生的思维卡壳时要及时给予引导。如果关注不够及时,那么有时有些知识点学生就会掌握不到位,甚至有些同学会蒙混过去。如果学生处于思维卡壳的临界状态时,有教师的适时点拨,这肯定会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笔者教《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当提问“烛之武如何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劝退秦师”这个问题时,学生一下子傻眼了。笔者在关键处进行了及时地引导,应该要紧扣“如何”来思考,要注意文章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九句话,一共表达了几层意思。在笔者的及时引导下,学生思路打开了,思维逐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思维受阻时,经过教师及时启发与指点后,他们的思维方向会更明确,思考更加深入。

四、反思学习结果

反思学习结果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在心理学中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属于自我评价体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称为“内省智能”。基于此,笔者尝试建立了“课后反思卡”,让学生借助此卡反思他们的学习结果。如课文学习结束后,能主动整理知识点吗?学完了一篇课文,获得了哪些知识?课堂上还有哪些遗留问题没明白,课后该怎样解决?订正完作业错误点后,下次会再出错吗?

反思活动中的注意点:

(一)知识提升为策略

反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理论的重构与重建。对学生来说,就是知识重组和运用。因此,仅仅停留在反思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上升为策略,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

(二)不断关注,及时提醒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的状态,观察他们是否还有存在的问题,以便从中获得需要提醒学生反思的信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出一套学完一篇课文后的反思过程表,让学生的反思具有条理化和序列化。如在课前反思:上一节课知识点我掌握了多少?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课间反思:本节课中哪些知识是重点?获得了多少?难点的知识还存有疑问吗?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技能?学生持续地处于反思过程中,可以使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运用元认知理论,启发学生多思考,逐步培养反思习惯,提高语文学习的反思能力。

(张晓琴 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226570)

猜你喜欢

关键处元认知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善抓关键巧析文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聚焦关键处,让智慧“亲临”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文本关键处:阅读教学的重点
几何入门阶段做好“接枝”教学
数学科目中元认知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