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视域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二重结构

2016-03-0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异化劳动

田 守 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北京100048;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马克思视域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二重结构

田 守 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北京100048;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结构同时起作用,即市民社会的结构和异化劳动的结构。实际上,这个二重结构虽然本质上不同,但都是在同一个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那就是物象化的力量。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他引入了物象化这一概念,因而能够通过这个二重结构去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也正因为他的哲学从这个二重结构出发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因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深刻而富有张力。

关键词: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物象化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复杂的综合体,要分析它就要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在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结构在同时起作用,那就是市民社会结构和异化劳动结构。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个体相互承认和相互依赖的需求的体系。他说:“通过个人的劳动以及通过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使需要得到中介,个人得到满足——即需求的体系。”[1]203人们通过分工进行交换,使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交换的双方在法权上是平等的,在政治上不再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样有着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强制买卖,蕴含着平等交换的逻辑。这样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就形成了市民社会结构。在市民社会结构下,为了保证个体生存,劳动者彼此分工,平等交换劳动产品。可见,个体保持着其独立性,同时个体也必须依赖共同体而存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由于人各自具有的才能不同,自然有了交易的倾向,利益的差别决定了分工的不同,分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市民社会结构下,劳动者交换劳动产品,产品价值的多寡是由生产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者交换产品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产品代替了劳动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近代以来,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意义上被物所替代。传统以地域和血缘为依托的人与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作为商品的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却暗含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向物与物的关系的转变。

亚当·斯密看到市民社会下,人们进行分工,按照等量劳动进行等价交换。人的能力虽然不同,但不至于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转到马克思那里了。

早期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基础上的,分工大大提高了人的劳动生产能力,但资本主义社会却产生了劳动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他看到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再仅仅是劳动者力量的体现,而是成为劳动者的对立物。他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相互联系的四个规定:(1)劳动产品同劳动者异化。(2)劳动本身同劳动者异化。(3)人的存在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2]272-274特别是前两个规定: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异化劳动就其现实性来看,体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本身沦为商品的状况。劳动产品本来是劳动者能力外化的结果,理应是自我确证的积极的过程,现在却被自身创造物所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本身沦为商品,让马克思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法权意义上的平等。在市民社会结构下,交换本身只是保留了形式上的平等,却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市民社会的逻辑和异化劳动的逻辑,这两个逻辑正是导致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市民社会结构下,法权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并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二重结构,是让早期马克思陷入困惑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就是怀着这样一个问题意识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研究发现,这样一种通过分工,并彼此交换劳动成果的市民社会包含着经济意义上的不平等。他批评了黑格尔没有看到经济力量所起的作用,仅从市民社会的法权意识出发。运用市民社会下的平等交换关系,无法解释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之后,在市民社会基础上提出异化劳动,就是要在包含着平等交换的市民社会结构基础上,寻找异化劳动这一社会结构。实际上,亚当·斯密的看法已经隐含着这个问题。他的“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区分,就说明了这一点。亚当·斯密的所谓野蛮社会,即不存在雇佣劳动的社会,事实上已经包含着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结构。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狩猎、畜牧、农作和贸易四个阶段,而贸易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3]49但他没有解释这种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跳跃。然而,亚当·斯密却潜在地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有这个二重结构。在“野蛮社会”,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交换劳动成果,交换量的多寡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文明社会,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对于这中间的跳跃过程,亚当·斯密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这个事实上隐藏着的矛盾,亚当·斯密是无法解决的。

市民社会结构和异化劳动结构相互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资本主义必须有平等交换的市民社会结构,如果不能形成市民社会下的普遍的交往,也产生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没有劳动者必须出卖劳动力,形成异化劳动,也不能走向市场经济下的交往,资本主义社会难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这个二重结构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作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二重结构的物象化

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一个二重结构。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进行仔细考察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结构,却是同一种力量在推动其形成,这就是物象化。

所谓物象化,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关系以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就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日本学者平子友长说,物象化即“这样一个过程,在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本身独立于相互关联的人格主体之外,并作为事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展现出来。”[4]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们经常提及的是“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90

首先,市民社会就是一种典型的物象化社会。马克思曾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6]107-108其中,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一社会形态,实际上表达的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民社会这一结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人们通过物的交换而形成的普遍交往的社会,是依赖于物的交往的人的交往。因此我们发现,市民社会虽然是一种普遍的交往,但这种普遍的交往必须体现在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之上。互不相识的人,通过市场经济的买卖关系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联系。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还可以还原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物象化所体现的这种物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本身成为商品。在市民社会里,物的关系还可以还原为人的关系,让人们认为毕竟还存在着一个“纯粹的人的关系”,这就为人本主义提供了土壤。但在异化劳动的状况下,由于劳动者本身就是商品,因此这种“纯粹的人的关系”的虚幻性就体现出来了。人的关系已经彻底地陷入物的关系之中。这一点在雇佣关系中体现得最明显。雇佣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资本对劳动的控制,是物的依赖性基础下的人的非独立性。

由市民社会结构和异化劳动结构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中,市民社会是物象化推动的结果,异化劳动也是物象化进一步推动的结果。正是因为物象化这一力量,二者才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

市民社会是物象化作用的结果。作为最基础的物象化,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发展到更高级阶段。如果历史上无法形成强大的市民社会,没有发达的普遍交往关系,没有形成市民社会关系,就很难形成现代劳资意义上的交往关系。譬如明清时期的中国,无法形成丰富的市民社会交往关系,始终停留在作坊式的手工业,没有形成普遍的劳资关系,当然就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社会。

发达的市民社会必然会产生雇佣劳动,发展出非田园牧歌式的异化劳动。任何主张只停留在普遍交往的市民社会,废除雇佣劳动,即废除异化劳动的设想,都将会沦为空想。如蒲鲁东主张的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保留分工、消灭剥削的无政府主义,是根本无法实施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的没有剥削、按劳动量的大小进行交换的社会,根本无法实现,最终只能沦为空想。

三、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社会二重结构

市民社会结构和异化劳动结构是资本主义的二重结构,运用这个二重结构可以更清楚地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作为物象化的劳动产品与人相脱节,正是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结构的产物。他运用资本主义的二重结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早期马克思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用“异化”说明资本主义劳动,这是因为他的思想脱胎于青年黑格尔派,此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人本主义的影响。随着他思想的深入,“异化”的方法转变为“物象化”的方法,提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分工,人们之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马克思从市民社会的视角,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还没有完成唯物史观的转变,仍然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运用“异化”思想来解释资本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为此,其所要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里的人本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但与人本主义的视角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还站在人本主义的视角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还没有消除市民社会下平等交换的人本主义视角。

马克思后来把异化劳动发展为雇佣劳动,实现了在方法论上的转变,从人本主义转向科学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所讲的异化劳动就是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只不过解决问题的理论视角不同而已。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二重结构的运用,他才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建立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他运用经验主义的科学态度,采取实证的方式,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阶段,认为资本循环最终将导致经济危机,并且这种危机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于经济危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要经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107-108三个阶段,从人的解放的角度提出了人类发展三阶段论。要明确的是,他自身的理论关怀并没有变,也并不是在资产阶级法权意义上谈论人的解放,最终是要超越阶级社会。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研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他运用这一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被许多研究者继承,如日本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市民社会学派。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非正义性,马克思也有许多研究。他早期提出异化劳动,《资本论》时期进一步深化为雇佣劳动。可见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来思考问题,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结构视角下,才能更好地看到马克思思想的穿透力。缺少市民社会结构的维度,就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忽视异化劳动的结构,就容易走到空想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去。马克思最终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为未来社会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4] 平子友长著,李乾坤译.物象化”与“物化”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69-76.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师连枝

The Dual Structure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TIAN Shou-l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hina; School of Philoso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functioning simultaneously, namely, the structure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ructure of alienated labor. Actually, the dual structures, though essentially different, are developed under the same social forces to promote that reification of strength. Marx introduced this concept in his philosophy, and thus was able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rough the dual structure. It is also because his philosophy from the dual structure to analyze the capitalist society, so he ha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full of tension. With his philosophy from the two setting out to re-structure analysis of capitalist society, his analysis is profound and full of tension.

Key words:civil society; labor alienation; Re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16)01-0100-03

作者简介:田守雷(1978-),男,河南正阳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3YQ026)。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异化劳动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市民社会批判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从“政治解放”概念看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