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带沿河到沿海:世界古代教育技术中心迁移
2016-03-03黄立志
黄立志
(1.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2.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204)
从温带沿河到沿海:世界古代教育技术中心迁移
黄立志
(1.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2.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天津300204)
自从人类有了教育,就有教育技术。四大文明古国都处于古代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那里诞生了人类最早农业文明,从而加速了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公元4世纪,爱琴海文明出现,教育技术中心从河流流域转向温带海洋沿岸。荷兰、英国等海外殖民者的崛起,教育技术中心向这些国家迁移。1658年夸美纽斯《世界图解》的发表,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诞生。
世界;教育技术;古代;历史;中心迁移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教育,有了教育就有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与教育同时起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理论。马列主义教育学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制作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的任务时,只有在这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1]P4从前苏联巴拉诺夫等编的《教育学》看来,教育起源于劳动,而劳动必须制作工具和采用劳动手段。制作工具和劳动手段都属于劳动技术,因而起源形态的教育是教育技术。美国的里拉·婓赛尔(Lyle D.Feisel)和罗纳德·斯姆兹(Ronald J.Schmitz)在1980年10月召开的全美电子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教学技术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论文,他们认为“教学技术起源于史前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与其同伴进行交流,他们用木棍在土地上画草图。这种简单的发明往往被描绘成‘小器具’。”[2]P265实际上他们认为教育技术的最早形式是教学技术,而教学技术就是在人们交流中使用一些小器具,也就是与教育同时起源。至少,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技术是与教育同时起源的。
关于历史分期,遵从我国传统的历史分期,公元前3000年以前为原始社会。从公元前3000年到中世纪(公元11-14世纪)一直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古代史。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为世界远古史;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到11世纪中世纪开端为世界中古史;从11世纪中世纪开端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近古史。
一、外国原始社会的教育技术史
无独有偶,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在其著名的《教育史课本》(A Text 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所运用的教育方法整个说来是简单的无意识模仿,仅仅在原始生活的最高阶段,即从野蛮人阶段过渡到我们称之为文明时代的文化阶段。教育的方法才出现了。”[1]P5-6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模仿。而“简单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教育方法,故他的意思是教育起源的最初形态是教育方法。大家知道,人类早期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方法纠缠在一起,难以分清。他进而指出:“当制作武器、文身、捕鱼、纺织、制革等特殊的才能,是劳动分工更为确定的时候,而且当后者成为实践教育的手段的时候,这个过程认识是无意识的模仿过程。”[1]P9如前所述,这个过程仍然属于教育的起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征是“实践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起源于人类实践教育的手段。
研究外国教育技术史必须确立其起源。如前所述,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技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则在于学会了取火。在直立人的晚期和早期智人阶段,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3]154早期智人学会摩擦取火既是一种劳动技术、生活技术,同时也是一种人类传递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技术,因为篝火如同蜡烛和电灯一样增加了年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经验的时间,可以在夜晚;也扩大了传递经验的空间,可以在黑暗的洞穴。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厚达几米的石化了的灰烬和燃渣层说明,至少在四五十万年前人类就学会了用火。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这是西方发现最早的人类人工取火的历史遗迹。也就是说,在旧石器晚期的德国尼安德特人学会人工摩擦取火,点燃了外国教育技术史的起点。
拟声语言的出现是语言向文字过渡的一种非口头语言,拟声的工具和器具则是语言技术。当这些语言用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时候,这些语言技术就成为了教育技术。英国语言学家卡灵顿对刚果的各种语言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当地人利用木鼓、铃铛、木哨、骨哨等器具,能把口头语言传向远方,扩大听众的人数[4]P12。
“卡灵顿对凯莱族的研究,木鼓语言共有一百七十个句子,分为六个主要类别:物体和动物名称;通告村寨生活的重大事件(宣布成人仪式,婴儿降生,传染病的流行);要求人们提高警惕、注意防范、村名、人名;在暴风雨前召集人们返回村寨等。 ”[5]P112-116
很显然,这些句子的类别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宣布成人仪式,婴儿降生,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教育意义。因而木鼓等器具就成为教育技术,因为它们提高教育信息的范围和效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4]P15如果是口耳相传是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那么文字则是扩大这种内容的范围和提高了这些内容传播的速度。在这个意义上,文字就是口耳相传教育的技术,即教育技术。
在中美洲的阿兹忒克人就“总是使男孩手中持玩具武器,女孩拿纺织工具。”[1]P49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隐约地看到阿兹忒克人的教育技术思想。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北美殖民地的土著人。
二、外国远古时期的教育技术史
外国古代教育技术史绵延将近5000年,横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从印度河流域到两河流域再到尼罗河流域,还有黄河流域,体现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中世纪欧洲是漫长而黑暗的时代,基本是接受阿拉伯文化并自己缓慢发展的过程。15-18世纪则是欧洲教育技术实现有所创新的时期。
笔者认为外国教育技术的起源当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前发明的“泥板书”。美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50-350年,从古希腊各地齐聚雅典的大索博们(Elder Sopnists) 是当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始祖。他们用“技术”这个术语,按照某种系统的方法,应用知识于实际教学艺术过程[6]。我们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早使用教育技术的人们。
据此,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图画文字,“泥板”教材即泥板书。吴式颖老师认为:“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有些记着学生作文和练习的泥板一直保存至今”,“泥板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7]P10。泥板的发明使教学更加直观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应当称为最早的在学校使用的教具。这一点可以从考古的材料中得到印证,在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南部马里城的地方,发掘了公元前2100年学校遗址,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那里有陶土盆,可能用来盛水、和泥,以做泥板之用。当时人们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主要就是识字,帮助儿童识字的“泥板书”[7]P11,腾大春先生在《关于两河流域古代学校的考古发掘》中认为“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技术。
如果论发明更早的教学媒体,则是古埃及的“纸草”(paperus),又称纸莎草。纸草原是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的一种长茎植物。古埃及人将这种植物的茎层层剥开,然后将薄片连接粘结起来,使之成为一张正方形,然后经过加工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纸。由于埃及的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3200年前[7]P13,之后这种纸草才逐渐开始使用。有可靠的文物支撑的则是,约公元前1600年埃德温·史密斯外科医学纸莎草书,现在存于纽约医学院。主要内容是关于创伤、骨折和关节错位的治疗[8]P19。因为无法确定最早发明这种纸的年代,而且它制作工艺复杂造价昂贵,难以普及,另外尽管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属于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正规教育机构,但是缺乏纸草用于这种学校的文物支撑,所以这种器具不能作为最早教育技术的起源。
除了上面提到的泥板书、纸草之类与教育技术直接相关的物品,还有一些后来为教育技术十分相关的物品,譬如玻璃。如今的很多教育技术设备诸如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都离不开玻璃。根据现在文献,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近东各国玻璃很有名[9]P223。也就是源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阿拉伯文明。
有关玻璃制品,在苏格兰、爱尔兰等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中有所发现,其中有的晚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9]P223。这可谓较早英国有关教育技术器具的例子,但是距离玻璃运用到教育技术方面还有差距。
三、外国中古时期教育技术史
古希腊是世界古代教育技术史上最为璀璨的国度。公元前八世纪末到五世纪末,初等学校教师教他们学生阿提卡字母表。到了公元前403年以后,城邦规定初等学校教师必须教通用的米利托斯(Miletus)的爱奥尼亚字母表。字母表的发明就是提高识字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也可算作教学技术。这个时期教师教授两种字母表比较麻烦,就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学生先学字母名称,然后学习字母的形状并搞明白这些字母可当什么用,最后读和写字母的音节并大声朗读[10]P242。由于这两种字母表比较复杂,且容易混淆。如何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字母表便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字母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技术。
众所周知,乐器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具。希腊化时期,七弦竖琴和长笛长期以来是古希腊音乐学校中的主要乐器[10]P242。尽管这种乐器比原始社会的木鼓、铃铛、木哨、骨哨等器具先进很多,但依然是一种进行音乐教育的技术手段,当然也是陶冶教育的教育手段。
希腊化后期,早在进入基督教时期的3世纪前,大多数受过教育的罗马人都是说双语的[10]P246,创造了拉丁语希腊教育和罗马语言。双语教学可谓当时拜占庭帝国早期的教育技术。
印度《奥义书》则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左右,它标志着吠陀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学生“在棕榈叶上和后来金属盘子上书写的技术得到了发展。”[10]P271我们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中古时期印度教育技术的状况。
因为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的缘故,对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的研究可谓植根末节。在英国雯都兰达罗马要塞(今切斯特霍姆)发现了墨水书写的木牍[11]P11。从原著我们无法得知具体使用的年份,可以肯定的是是从沼泽环境中发掘的文物。根据大英博物院的文物来分析,他们发生在约公元97-103年[12]P192。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英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换言之,我们可以间接地证明在公元1世纪应该已经学会了制作书写的墨水。这种教育技术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大规模生成玻璃则到了公元8世纪,而且还是借助欧洲大陆的工匠。在英格兰背部威尔茅斯(Wearmouth) 的两个修道院院长,白那迪克(Benedict)和卡斯波特(Cuthbert),分别在758年和675年致信欧洲大陆,向高卢和梅因兹要求选派制作窗户和器物的玻璃工[9]P230。
天文纲要是一种单独小盒的数学仪器,它由夜间表、纬度表、磁罗盘、刚开与海港清单、万年历和农历指表组成。1593年由詹姆斯·凯文制作的。这个精致的仪器反映了工业革命以前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教育技术的发展标志。
四、外国近古时期教育技术史
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人们发现了“人”,从此世界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的近代化阶段。
(一)拜占庭帝国的教育技术
拜占庭帝国(330-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时期是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教育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文法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每篇课文都按四步来教授:校正、朗读、解释和评论[10]P248。因为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圣诗集》和《荷马史诗》,这种古典教材首先需要校对,所以具有当时独特的教学方法。另外,拜占庭高等教育课程中,还有速记一项。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方法。
东罗马帝国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文明程度。易言之,教育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那时候已经出现了笔墨和印盒。他们已经发明了具有现代钢笔技术的“裂开的笔尖”。还出现了墨水壶,它们是用青铜制作或者陶瓷制作,都有一个用以插笔的小洞,还有一个隐形边缘作为防溢出设计。他们还发明了在蜡板上书写的铁笔。铁笔由铁、青铜或骨制成,有时加以装饰。削尖的一端用来书写,扁平的一端可用来磨平蜡层[13]P385。这些书写工具的发明接近了近代,对于提高书写速度,达到字迹美观,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印盒的出现也使得文本正规化更加便捷,避免了印泥干硬带来的不便。
因为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圣诗集》和《荷马史诗》,这种古典教材首先需要校对,所以具有当时独特的教学方法。另外,拜占庭高等教育课程中,还有速记一项。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方法。
在东罗马帝国时期,一些基督教的修道院具有僧侣学校的功能,兼对幼童进行一些识字教育。公元6世纪,圣本笃(St.Benedict,约卒于550年) 在罗马南部的蒙特卡夏罗(Monte Cassino)建立了一座修道院。本笃会的制度为所有的修士和修女规定了书籍、刻写板和书写工具。修道院还建立了图书馆和缮写室(抄写员抄写僧侣们所需书籍的房间)[8]P161。从时间来推断,公元6世纪,我国隋唐时期才出现雕版印刷术,6世纪的欧洲比较落后,应当不存在雕版印刷技术。刻字板应当属于一种幼童练习写字的工具。因此,刻字板和书写工具属于教育技术的内容。
抄书是近古欧洲一种职业,尤其是在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公元6世纪本笃会的修道院还建立了图书馆和缮写室(抄写员抄写僧侣们所需书籍的房间)[8]P163。这种抄写的职业在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前是一种职业,牛津大学波德莱恩图书馆(MS Bodley,fol,36r) 收藏着一幅13世纪的画,画名《一位中世纪的抄写员》,描写以为手持两只鹅毛笔的抄写员。由此推断这种职业一直延续到13世纪。抄书不能说一种教育技术,但是却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书籍的阅读面,也为僧侣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教材。
(二)中世纪意大利的教育技术
11-14世纪,漫长的中世纪是欧洲黑暗的封建社会。在这黑暗的时期,教育技术按照自己的逻辑缓慢地发展着。眼镜是当前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据考证,最初在1286年在意大利发明了眼镜。1306年比萨一个修道士吉尔丹诺(Giordano)在佛罗伦萨的一次祷告中说,为了更好地看东西,有人在20年前发明了眼镜,他曾经见过这个发明者,并与其说过话。在他看来,发明眼镜是世界上最好最必需的技术之一[14]P288。真正有图为证的事情是1352年,出现了描绘眼镜的画。我国出现眼镜的画则是在16世纪中期明朝中期的账房先生,也就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有文字记载的则是清朝乾隆年间印光任和张汝霖的《澳门记略》一书中关于眼镜的记载。他们认为眼镜是从西域传来的。
除了眼镜以外,在13世纪欧洲已经出现了制图所用的圆规。维也纳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保存着一幅《作为宇宙构建者的上帝》[8]P205画(MS 2554,fol,Iv)。在这副画中画了一幅很大的圆规,占这副画的五分之一画面。那种圆规与现在的稍有不同,两支腿之间设计了一个弧形的曲尺,控制圆规的半径。这说明至少在13世纪这种教学工具已经比较普遍。
中世纪地图测绘方法的发明既是一种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教育技术,因为这方便了地理教学。波尔托兰图表(Portolan Chart) 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它是对当时最流行的T-O图的改进和发展,有人称为现代绘图学的转变。这种图表可能是在13世纪下半叶发明。大约1570年由费尔南·瓦斯·多拉多会知道额波尔托兰图表现在保存在亨廷顿图书馆。它采用了二维平面上表现地球的数学技巧,使用了分布在罗盘上用来指示任意两点之间距离和方向的“航海图”[8]P262。这种绘图方法一直保持到今天,拓展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
意大利天文仪器星盘是欧洲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巴黎阿森诺图书馆(MS 1186,1v)保存着13世纪一幅画,上面三个天文学家在使用星盘进行天文观测。可见,13世纪星盘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到天文学研究和观测中。约1500年,意大利星盘出现,直径4.25英寸,现在保存在伦敦科学博物馆,inv,No.1938-428[8]P270。天文星盘发明于希腊化时期,完善于12、13世纪的伊斯兰地区,精确于16世纪的意大利。星盘是一种手持的标有刻度的圆盘,一种能够围绕轴旋转从而对恒星和行星的高度进行观测的视尺(照准仪),并且带有一套置于一个铜体(母体)内进行计算的天文学计算器。有人认为意大利星盘是天文学的一个“突破”。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包括黄道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等18种装置。从图画上看,13世纪的星盘和15世纪的星盘外形基本相同。根据对比13世纪欧洲的一些其他画,从衣服和头型来分析应当是欧洲的情形。
(三)中世纪阿拉伯的教育技术
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吉尔伯特(Gerbert,约945-1003年)深受阿拉伯数学的影响,他会使用算盘进行乘除法运算[8]P196。我国最早发现使用算盘的是南宋时期,刘胜年所绘的《茗园赌市》画,绘有一把算盘。戴维·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一书中所说的“算盘”是否就是我国的算盘,不得而知,然而这是中译本,英文为“abacus”,而且书后索引第一条就是“算盘”,应当说与中国的算盘是一回事。如前所述,吉尔伯特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阿拉伯与中国接壤,他所用的算盘是在10世纪到11世纪,比南宋早2个世纪。很有可能中国算盘是从阿拉伯传播过来的。
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达到了顶端的程度。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的大师,像花剌子模、阿维森纳和伊本·海塞姆(卒于约1040年)。他们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这些成绩与天文学观测仪器密不可分。有人认为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就是观测工具的发展。在14世纪,普罗法修(ProfatiusJudaeus)制作了一个天文学测量的“新四分仪”,用来观测高度。就是一个四分之一圆,直角和圆周都有刻度[15]P165-175。
(四)荷兰的教育技术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一段时间,荷兰的科学技术世界领先,教育技术也不例外。日本专门有一种学问叫作“兰学”。1746年,一位来自荷兰的物理学家彼得·范·穆森布罗克 (Pieter van Musschenbroek),当他在莱顿大学任教时制作出了一个和克拉斯特的电容瓶构造及原理十分相似的电容器,只是形状与电容瓶不太一样。他所制作出来的电容器相比与克拉斯所制作的电容瓶更加容易携带,或是其他的机械组装,并且能应不同的状况去调整,适应不同的环境。之后电容器才被广为流传,而莱顿瓶的名称也因此而来[16]。
17-18世纪,荷兰的乡村和都市学校中,学生利用一块字母板练习拼写。这种字母板就是一块写着字母表上的字母的木板,又叫“公鸡板”,因为标题页上画着一只公鸡[10]P341。这实际上类似现在的字帖,这便于学生快速地学会字母。
荷兰的眼镜工匠利珀尔谢(Jan Lippershey)按照意大利那不勒斯波尔塔(Giovan Porta,1538-1616)的方法制作出第一架真正的实用望远镜,1608年,向荷兰政府申请30年的专利。这种实用望远镜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能够普及到一些学校,辅助天文学的教学。
五、世界古代教育技术思想的沿革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即从哪里开始,历史与逻辑必须统一。人类发展教育技术的过程,也是人们认识教育技术功能的过程。历史上出现一些教育技术的思想家,他们概括了过去的教育技术经验并指引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意大利康帕内拉的教育技术思想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注意将技术运用到教育上面,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在意大利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Campanella,1568-1639)的《太阳城》中描绘了:“到过城墙上画满了科学知识的图像,对人民包括儿童进行科学知识的直观教育。在内外城墙的里里外外和上上下下都悬挂着很美丽的图表,反映了各种科学知识的非常验证的逻辑联系。”[17]P229虽然这是直观教学的例子,实际上就是教学技术。
意大利是一个沿海国家,古代罗马帝国及其康帕内拉等教育技术思想家都得意于这样一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度。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古代北美洲也是如此,却并未成为古代教育技术的世界中心。因此还需要思想的交流和技术的交流,这样才能促使这个地方成为文化的中心。按照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理论,长时段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作用。显然,意大利具备了这些条件,成为从沿河到沿海的新的教育技术中心。
(二)捷克夸美纽斯的教育技术思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年) 所提出的“直观教育”是世界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初级阶段。他不仅是教育学的创始人,而且也是教育技术学的创始人。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我们由此可以为教师们找到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听官跟前,气味应该放到嗅官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跟前。”[18]P141而且他在《大教学论》 中多次论述了教育技术的原则。他说:“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便可以利用它们的模型图像,制造范本和模型,以供教学之用。……应当找一副骨骼,这副骨架上应当有肌肉、肌腱、神经、静脉、动脉以及肠、肺、心、横隔膜和肝。”[18]P143尽管这也是直观原则,但是这已经上升到教育技术的高度。因此,夸美纽斯可以称为是一位世界上教育技术学的泰斗。
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解》著作是世界教育技术史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着世界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因为他提出了直观教育的原则和方面,为教育技术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Edward,C.Bertnolli(et al).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Electronics Conference[C].Volume XXXIV. Chicago: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ortium,Inc.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苏)叶·潘诺夫.信号·符号·语言[M].王仲宣,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6]保罗·萨特莱.朱景学译.教育技术发展史简述[J].教育研究,1983,(3):73—77.
[7]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王琣,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R·J·福布斯,等.西亚、欧洲古代工艺技术研究[M].安忠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萨利莫娃,等.国际教育史手册[M].诸慧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1]罗杰·巴格诺尔.阅读纸草书写历史[M].宋立宏,郑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2]J·D·希尔.大英博物馆珍品之旅[M].陈超群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3]莱斯莉·阿德金斯,罗伊·阿德金斯.探寻古罗马文明[M].张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刘景华,张功耀.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R.T.Gunther.Early Science in Oxford(Vol 2)[M].Oxford Press,1923.
[16]Paolo Brenni. The Evolution of Teaching Instruments and Their Use Between 1800 and 1930[J].Science&Education,2012,(21):191-226.
[17]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G40-90
A
1672-4658(2016)03-0160-05
2016-04-12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耦合情境的泛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225
黄立志(1966-),河北南宫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学博士,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