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男中音艺术歌曲《沁园春·雪》的艺术处理
2016-03-03郝玮一
郝玮一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浅析男中音艺术歌曲《沁园春·雪》的艺术处理
郝玮一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毛泽东诗词歌曲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众多作曲家们争相谱曲的经典,诗词《沁园春·雪》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著名作曲家田丰将这首诗词改编成了一首艺术歌曲,此歌曲的音域适合男中音演唱。歌曲的曲式结构并不是规整的曲式。通过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分析,阐述了在演唱时要注重歌曲的咬字吐字、声调、呼吸及共鸣的灵活运用。同时,演唱者还需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深刻领会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不仅需要把歌词所表达的山河壮丽、豪情万丈的气魄表现出来,同时也需要将曲子跌宕起伏的气势和歌词完美的结合,深刻体会并表达出来。
艺术歌曲;沁园春·雪;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许多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借助前人写词,后人谱曲的方式谱写而成的,《沁园春·雪》就是这样一首壮志激昂的艺术歌曲,它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的思想。全曲情绪跌宕起伏,节奏变换频繁,演唱者必须具备演唱技术才能演绎这首作品。《沁园春·雪》是根据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于抗战期间的创作,这首词表现出了浓郁的爱国情怀以及曲作者的二次创作,使得此曲更具代表性。诗词《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2月的创作。在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登雪山观景时有感而发。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使得革命队伍不断壮大,看到了祖国的前景一片广阔。凭借着对革命胜利的预见,坚信革命最终会走向胜利,体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字润之,笔名子任。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湘潭县韶山冲。被视为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选集》以及《毛泽东文集》。《沁园春·雪》就是根据《毛泽东诗词》中改编成的一首。田丰(1933-2001)湖北人,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重要的作曲家,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为保护少数民族源文化的“殉道者”,他创作的交响合唱《毛泽东诗词五首》,被誉为中国合唱史上短短不到一百年时间的最高峰。
艺术歌曲《沁园春·雪》一首比较适合男中音演唱的艺术歌曲,这首艺术歌曲可以分两个层次分析:歌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壮阔山河景色,诸如“千里”、“万里”,等体现出祖国山河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体现出祖国美景的宽广壮丽。下阕寄情于景由祖国宽广壮丽景色牵引出古今英雄人物,抒发诗人抱负,更以激励革命者爱国情怀,保家卫国。诗歌情感基调和内涵,前后呼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情感是歌曲作品的基本情绪和精神象征,如果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感情,那么出来的声音是缺乏生命力的、机械的。因此演唱者要在发出完美的声音时,也要将感情融入其中。《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在写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及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革命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心,都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歌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歌曲的上阕着重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力表现出北国风光的婀娜多姿、生机勃勃。而“千里”、“万里”体现北国疆土辽阔、景象壮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其中有高山、有大河,由北向南、由东至西的介绍,使得景色呈现高低有序,层次分明变化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以及雄伟的气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将“山”、“原”等转静为动,使得祖国河山充满活力与竞争,也表现出诗人那种奋发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就如同一位妖娆的美女一样亭立在祖国大地上,体现出中华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艺术歌曲《沁园春·雪》开篇就奠定了全曲的风格特色与明亮的色彩。“北国”二字就向我们传达出宽广辽阔、气势恢宏的感觉,从“风光”二字不言而喻的民族自豪感绵延而出。由“千里冰封”的景色娓娓道来“万里雪飘”的壮阔。后重复的最后一句“万里雪飘”更深刻的描绘出了如此美景带来的赞叹与无比自豪。就诗词而言也属于本词的高潮了。柔和缱绻的间奏将之前的舒展高亢带回到了直叙的情绪上。“望长城”、“莽莽”、“上下”、“滔滔”、“银蛇”、“蜡象”这些词坚定而自信的描绘“北国风光”。最后的“欲与天公试比高”骄傲而不失柔情的展现出了不屈的斗志。歌曲的下阕注重历史,以引入历史人物的评论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上下阙衔接无误,上阕写景,下阕写进“风骚人物”来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这正是伟人的超凡气概。例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体现出江山美好,使得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奋斗。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表达出对先代伟人治国之法的浅析与不赞同。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作者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心以及伟大的抱负。
男中音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不仅要注重演唱技巧,也要深入地理解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内心世界的一次完美诠释。歌词的上阙“大刀阔斧”地描写出北国雪景。演唱者应该既要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要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被占领、国内不和的愤慨心情。下阕表现出毛泽东对无产阶级革命最终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完美的表现出一位伟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演唱整首作品时要上下连接,上阕演唱得壮观大气,下阕演唱得要具有议论性、铿锵有力,不断的结合歌曲进度和情感变化,完美的演绎出歌曲的意境。中国的歌唱艺术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的,并且和演唱者形体表演交相辉映,把表演者的感情、咬字吐字、演唱腔体交相辉映的一体性表演艺术,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体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艺术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
中国五千年文化底蕴,音乐作品层出不断,并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演唱技法,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声乐学派。伴随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艺术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艺术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震撼人们的心灵,改善人们的心情。不同的人所受教育不同,演唱技巧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想完美的表现出词作者与曲作者的思想,演唱技巧及细节上要多费些功夫。一般来说,唱些比较轻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方面应表现得特别灵活、轻快;唱一些雄壮激昂的进行曲时,咬字应结实有力;演唱比较抒情一点曲调时,咬字应优美柔和;演唱慢速度的歌曲时,在咬字方面应该比较圆滑一点,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目的。“咬字不清,吐字不明,有如钝刀杀人。”唱歌词要清晰有力。而想要把歌词中每个字演唱得字音清晰,就必须要做到将四声准确无误的发出来,同时要做到吞吐有力,声韵母发音清晰,从而使歌词中每个字的字音都清晰可辨地传到台下任何角落的观众耳中。如果演唱者唱念歌词时咬字含糊、字音不清,会极大程度地破坏了表演的美感,同时也会使观众的审美遭到严重地破坏。然而要做到唱念歌词咬字清晰,演唱歌曲时不论旋律多么委婉曲折、节奏多么快速多变,必须坚持咬字和发音的清晰度。然而有的演唱者一味的追求在演唱时咬字吐字的清晰程度,而使得音乐失去了它应有的美,那就得不偿失了。歌唱演员所说的咬字,是以发音的声母来说的,也就是俗语中的字头,按照准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咬准。吐字是相对于字尾和字腹来说的,也就是拼音中的韵母,把字腹的韵母,按照合适的口形给以吐准引长,并且收字母时要清晰。歌唱中吐字咬字的一般规律是:汉字发音时,基本上是以辅音作为开头为主,字头说的就是发音的开头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音(b、p)、舌音 (d、t)、牙音(j、q)、齿音(z、c、s)、喉音(g、k、h)。例如“北国风光”中的“北”、“万里雪飘”中的“飘”、“江山如此多娇”中的“江”等字眼要唱的准。“北国风光”中的“风”、“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的“引”等要唱的短。“北国风光”中的“光”、“万里雪飘”中的“飘”等要唱的轻,才能将祖国美好景色完美表现。运用这五种发音方法来发音时,要非常明确地使用用力部位,出口不能模糊不清。我们要把“咬”字的技巧充分利用起来,使得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字腹 (韵母)是一个字在歌曲演唱过程中的延长部分,是因为它在演唱过程中所占用得时值比较长,同时也是一个字在歌曲演唱时响度最大的部分,是一个字的主体部分,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北国风光”中的“国”、“万里雪飘”中的“飘”等字要拉长声音,这样不仅能表现祖国山河的壮阔,还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对革命最终胜利的强大自信。应把每个字的尾音收住,这样才算是完整的唱出了这个字,否则只能算是唱了半个字。在给每个字字尾收音时,不仅要收得自然舒适,更要收得准、短、轻。在收尾的时候要准确无误,不要任意收放,并且演唱是响度要得当,时值要做到收音即停。
汉语本身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并且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每一个音节或字在单独发音时是不一样的,每个字都有它不同的升、降、高、低的音高变化,这就是音调。汉语中的这种声调的变化,把它融入在咬字、吐字中时,虽然演唱者能够根据前三部分字头、字腹、字尾非常完美的把字吐清楚了,如果说演唱者在台演唱时声调不对,唱出来的字很容易使人误解,也会对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所差异。如果说我们能够把四声搭配得当,就会在声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低有高,有落有起,有短有长,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朗读时非常好听,演唱的时候也会相对轻松,比较容易上口,这就强调了诗词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要有完美的旋律美、节奏美。歌唱的艺术是与字音的声、韵、调这三部分息息相关的,只有真正地将字音完美结合、融会贯通,演唱者演唱时辩证、理智地处理好每个字与音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根据歌曲情感层次的变化,作出相对应的变化,干净利落地表现出每个字、每一个词的感情来,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完美地完成歌唱时所需的发音吐字。“歌唱是一门集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声乐艺术,我们在演唱作品时,要求具有稳定喉头明确呼吸支点、饱满的气息、准确的吐字、咬字、声带适度振动与歌唱呼吸的协调合作、恰当混合共鸣以及富有力度,色彩性声音调控能力,从而获得高质量、高规格、高效能的歌唱声音。”而这首歌曲中有一些字的咬字方法确实需要多加注意。这首歌曲中“北”、“光”、“引”、“莽”等字,不光要音准情感等的发挥,还要咬字清晰,发音要比一般的字要重。例如,高潮部分“还看今朝”中的“看”字,不能盲目的追求高音,还要咬字清晰,否则就会含糊不清,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随着歌曲情绪和节奏的发展,不同时间段咬字吐字方法有所不同。开头属于抒情部分,旋律阴柔平缓,咬字应该舒展有力,声音实而又不失空旷感,能使观众感觉到祖国广阔的山河景象。中间部分节奏稍显有些轻快,咬字应该轻巧有力,体现出作者愉快的心情。结尾部分情绪豪放、雄壮,咬字要短而有力,干净利落。古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说明了在古代的时候我国歌唱家就十分重视呼吸,把呼吸放在歌唱的首要位置。随意的歌唱仅仅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专业的歌唱训练是为了用美的方式来诠释情感,而正确的歌唱就是从正确的运用呼吸来开始的,因此音乐技巧的训练是从呼吸开始的。
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卡鲁索也曾经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可见,歌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掌握呼吸至观重要。掌握熟练了呼吸技巧对于下一步的共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歌唱过程中呼吸和共鸣的完美运用标志着歌唱的专业化。在歌唱教学当中实现共鸣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声音,用美的声音来更好的诠释歌曲当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随意的歌唱仅仅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专业的歌唱训练是为了用美的方式来诠释情感。为了能够让声音具有回旋和穿透的效果,演唱者在歌唱的时候共鸣是必不可少的。共鸣,就是让声音全部汇聚到身体的某一个点上,然后从这个点迸发而出。然而声音的共鸣和呼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学会了用稳而不乱的气息进行歌唱的情况下,接下来就要进行声音共鸣的训练,用稳定的呼吸来支持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完美的实现共鸣。
《沁园春·雪》是一首篇幅宏大、艺术性强的一首抒情歌曲,歌唱者演唱作品时,要有良好的共鸣以及气息的运用技巧,才能完美的演绎出歌曲情感,感染观众。例如“万里雪飘”,这句歌词一共运用了四小节,体现了祖国辽阔的土地壮丽的北国风景。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因为战争而显得情绪低沉,这不仅需要完美的胸腔共鸣,更需要充足的气息来支撑。最后一句“还看今朝”更是整首歌的高潮,需要无懈可击的气息和扎实的演唱功底来完成。总体来说,要想把一首歌演唱的淋漓尽致,充足饱满气息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演唱《沁园春·雪》这首艺术歌曲时,要深刻理解歌曲中豪放、壮阔磅礴气势等情感,结合自己所学的声乐技巧,完美无缺地将作品的艺术特点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代伟人的爱国情怀完美诠释。演唱这首歌不仅需要娴熟的演唱技巧,还要有无尽的情感流露,将这首歌真正的意境表达出来,给歌曲注入无尽无限的青春活力。男中音在演唱《沁园春·雪》艺术歌曲时要深刻理解词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革命最终会胜利的豪放情怀,同时还要将曲作者优美、壮阔、磅礴的气势完美演绎,同时对于演唱艺术歌曲时不仅要将情感完美演绎,还需要正确的把握咬字吐字、声调以及呼吸共鸣等演唱技巧在歌曲中的运用,只有这样将情感与技巧融为一体,才能将歌曲完美诠释。
J652.5
A
1672-4658(2016)03-0157-03
2016-05-23
2015河北省教育厅项目.课题编号:SZ16225;2015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XTSK1563
郝玮一(1980-),女,邢台市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