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政府间接干预与福建省民营企业转型研究

2016-03-03陈舒艳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供给改革

陈舒艳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政府间接干预与福建省民营企业转型研究

陈舒艳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中国经济运行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要素生产率不高,因此,管理层提出了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改变当前供需错位的局面。福建省自贸区的设立,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由于民营经济在福建省经济总量所占比重较大,要进行结构调整,恢复民营经济往日的繁荣生机,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供给侧;政府干预;企业转型

当前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受之影响,动力不足,伴随着劳动力供给量持续减少,劳动要素成本逐年攀升,资本投资效率不断下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出现,依靠已践行数十年的以刺激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策略,似乎越来越难以奏效,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2015年初中国(福建)自贸区的挂牌成立,虽然给福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但福建省民营企业众多,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乃至全球经济都面临着寻找新的增长点的彷徨时期,无论对企业主还是投资者,都压力重重。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开出的新药方,通过从生产供给中寻找突破口,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不做简单的弥补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需求缺口,而是强调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这对福建省民营企业,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具有相当规模的传统产业集群,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供给侧改革理论背景

从古至今,消费引领着供给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各种必需品多样化的供给又影响着需求类型的不断变化,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也日渐完善并升级。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的迅速积累,经济危机发展停滞,供给学派与需求理论交互为最高管理者献计献策,解决经济发展根源性的动力问题。我国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过程中,应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变主动,积极稳妥地解决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依据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相应的供给理论则是认为政府应当从供给入手,通过各种政策,实现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影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从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到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供给理论与需求理论这一对孪生兄弟既针锋相对,相互否定,又相互扶持,在不同的时期主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的理论成为英国撒切尔“去国有化”政策和美国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降低税率刺激经济持续增长,而里根政府的减税、扩大国防开支和精简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主张,更被称为了“里根经济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十年间,计划经济始终作为了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主要手段,以供给决定消费和需求,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供给保障,为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重创,美国断然对政策进行调整,明确了“供给管理”对宏观经济的强力支撑,成为金融危机救市政策的主导。

从理论上来看,供给学派的基础理论依据是“供给可以自己创造需求”,借助“拉弗曲线”的原理,通过减税等政策刺激供给,解决经济滞涨等问题;从经济实践来看,供给学派对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困境,有较好的效果。但从目前中国的实际经济形势看,主要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并伴随一定的隐性通胀,而这正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亟需进行重大的改革调整,以促成产业升级,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因此,这种调整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供求规则”是无法有效实现的。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中国“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针对的是当前盲目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及其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资源难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供给侧改革意味着要改变当前单一依靠扩大总需求、以需求侧引导消费总量提升的发展方式。一直以来,需求侧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工具。供给侧概念的提出,并非对需求侧的否定排斥,而是构建新的“双侧调控”体系。不仅仅从需求总量或供给总量上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而是从经济结构的内部进行需求和供给的调节,两者均不可偏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区别对待,纾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逐步改善供给结构,鼓励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以供给创造需求。

二、福建省供给侧改革与自贸区建设共舞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但由于受国内经济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稳健发展成了福建经济的一大特色,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程度的扩大,自贸区的建立,福建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值得深思。

(一)国内经济发展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而中国在应对风险的时候,消费、投资与出口这需求的“三大马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的困境,甚至可以说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无限活力,连续十几年的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中国快速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主权债务危机,好似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当头一棒。尽管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步伐在宏观调控下,由跑步前进逐步转变为快速走,但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在当前的供给机制下持续增长。当前,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出现了边际收益持续下降,出口需求明显下滑,国内需求已无法继续用传统的供给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已成为结构性供给改革的压力,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支撑。同时,当前传统产业缺乏要新的活力,其中更不乏一些老化产业,面对各方面的需求刺激都难以起色。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性改革,如何实现新老产业的顺利交替变更,使整体经济恢复增长的动力,消化过剩产能,提高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以有效的供给创造自发的需求,实现开启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将决定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向。以上种种,均给发展压力较大的中小民营企业造成了更大的阻碍。

因此,经济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正是是经济体系结构性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等。而早在2014年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其初衷就在于放开要素市场,以沿海优势促成内外连接,协调内外部经济的发展。供给侧改革与自贸区发展并行,应当实行1+1大于2的效果。

(二)福建省民营经济的发展

表演时绝对要根据规定情境来进行的,不能随心所欲。在规定的情境中交流,这是许多业余演员很容易疏忽的环节。交流有很多种:与对手的直接交流;与观众的间接交流;与一个不存在的对象交流;自己和自己交流。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演员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交流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可以是自言自语。

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规模及范围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福建省全省生产总值达2.59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占比67%左右,提供了全省60%的税收,解决了85%的就业机会。伴随着整体经济的下行,民营经济也陷入着生存的困境,政策的偏倚依然存在,融资的路径日渐狭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产品滞销等无一不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困难重重,但借助自贸区的优势,福建省民营企业在2016年1月实现了近388亿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同期出口的50%以上,远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

(三)把握自贸区改革机遇

继上海之后,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同步挂牌,由南至北连点成线,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历经新一轮重构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创造经济发展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结果。上海自贸区的路径探索,给后继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大服务业的开放推动了综合服务类港口的升级;积极推动贸易转型,建立完善贸易投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众多高端制造业的入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开放金融领域,加快制度的创新。天津自贸区重点放开制造业和商业物流,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其中以信用风险管理分类为依托的市场监管制度和京津冀区域检验检疫一体化成功实践案例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福建自贸区的战略意义在于对台贸易,加强闽台经济文化的交流,产业的合作升级,进一步深化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广东自贸区则是定位粤港澳合作新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可以看出,自贸区的的设立并不是简单的某一地区的发展机遇,而是以其辐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倒逼经济改革,驱动发展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借助自贸区发展推动供给侧改革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从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手解决“供需错位”(即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产能过剩与需求饱和并存)。例如国内高端制造业产品供给严重缺乏,导致市场需求需要通过海外市场供给来满足,而福建省工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常常通过降低成本满足大众需求为目的,提供大量过剩中低端产品,产品同质性严重,造成严重的库存积压,影响了正常的营销发展。自贸区的设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相关协议,为贸易投资提供优惠的政策,使国外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现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一定会对本土经济造成冲击,但不可避免的鼓励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积极争取实现双赢,这也将有利于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改革。供给侧改革需要的正是这种动力,同时自贸区的设立发展,将带动辐射经济区域的联动发展,加快周边区域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也为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此外,随着自贸区的不断发展,其功能日趋综合化,也为福建民营企业的需求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刺激了新需求,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更为合理的可选择路径。

三、以政府间接干预推动供给侧改革

政府的宏观之手与市场的自由之手总是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要实现全生产要素的高效率,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一)明确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早在20年前“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而这实际就是要求通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这与当前所提的供给侧改革本质是一样的。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再简单地依靠加大投资的方式,扩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范围,或是政策制度的协调来完成。“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经济现状,其内在的根源就在于促需求激消费的政策缺乏长期的可持续性。当供给结构无法有效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变化时,必然会变身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明确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供给结构与环境,补齐供给结构的短板,才能真正实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体制是连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桥梁和纽带,三者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形成社会的有机体。在改革过程中,因体制的不健全,常常出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各级政府总是会以特殊的、优惠的政策来解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但终不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方。好比医生给了患腿疾的病人一副拐杖助其支撑走路,却没有约定一个逐步抛弃拐杖独立行走的康复期限,结果拐杖成了病人的一部分,直至拐杖磨损消耗殆尽,病人腿疾好了,却忘记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因此,健全完善制度体系,适度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为推动改革的基本动力,才能真正履行政府的职能,为经济服务。

(三)建设有序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国,老生常谈。建设有序的法治环境,给经济发展提供公正公开合理公平的法律保护,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维护的根本。当前的中国,从商品的供求来看,大概除了房产和土地,大至汽车、大家电,小至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消费者都无需借助外贸企业,可以直接从海外供应商处购买。而大小节日疯狂的海外血拼,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的一种不信任心态。另一方面,投资者轻实业重金融的现象比比皆是,以技术创新寻求企业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市场无论供需,都陷入了困境,这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因此,提供一个有序的法治环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必须的法律保障,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有效改善的重要途径。

四、以民营企业转型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福建省,尤其是福建沿海厦漳泉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国(福建)自贸区为中小企业带来的未必就是直接的机遇,民营企业在自贸区的热忱中并不能直接受益,因此,如何借助“自贸区”这一东风,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创新动力,借力打力,实现企业的转型,以创新为驱动,实现的新的成长。

(一)推进企业融资多元化改革

民营企业在经营改革的过程中,资金的缺乏是影响其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融资一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羁绊。要实现民营企业资金运转达的常态化,必须通过推动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来完成。民企融资最常见的渠道是银行与民间(包括本地资本和海外侨资)借贷。银行为控制自身经营风险,能提供的融资规模十分有限,而民间借贷又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要实现民企自身的转型,必须拓宽融资的渠道,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入注。

地方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支持能够很好的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现状比较了解,适度的建立技术投入服务平台,也有力于加强对企业的协助与监督。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利润率相对低下的影响,极易出现将现有资产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而政府的投入支持,则可以增强企业的自信,强化立足实体生产。

自贸区的发展,不仅仅是有利于福州、平台及厦门三地,对整个福建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如此机遇,民营企业尤其是福建南部等地区,应放眼世界,推进民营企业融资的国际化,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融资的范畴中,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二)坚持集群利益高于企业利益

福建省的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势态全国瞩目,具有其地域的特色,或注重实业或注重商贸,或依山傍水以本地农业为依托进行深加工,或以技术行业聚集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随着市场的需求的不断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瓶颈,专注实体经济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小细胞,它的生命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与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而民营企业从规模上看,中小微企业居多,要想在市场上有一番作为,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企业抱团进行“二次创业”,以集群利益为先,让企业的竞争力在集群中实现几何增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通过集群的力量,进行总体区域性、行业性的结构改革,逐步调整传统产业的比例,提高集群的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发展新突破。

(三)重塑创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福建省泉州地区为例,民营企业的集群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泉州地区拥有众多的产业集群,被称之为品牌之都,包括鞋都、茶都、瓷都等,不乏全国知名企业(如安踏集团能在金融风暴中逆市保持增长的势态),更引领着相关的集群开拓海外市场。但传统产业比例偏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这类民营企业在市场中难以持续发展。福建省泉州安溪是著名的茶都,其茶产业历经了多年的辉煌,然而却在政府廉政建设中日趋萧条,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茶产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并非福建无好茶,如何推广优质的茶叶,如何在市场刺激新的消费点,这不但是茶都,也是众多民企面临的困境。因此,重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要素的生产率,刺激新的需求,是行业乃至企业转型的关键。

(四)传承闽商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商帮文化对民营经济的影响深远,传承商帮文化,推动闽商文化与民营经济的互动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闽商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等多重特点,多元文化的汇聚交融,极大促进了福建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由于其自发性及形成过程来源于一定的地域经济特色,以文化渗透经济,以文化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经济的变革,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可以闽商文化的传承,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的转型,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

(五)发挥工会职能实现人才的利益保护

企业的发展不是简单依靠管理者的英明决策,更需要广大职工的尤其是技术人员的实践创新,保障职工的利益,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借助工会这个有效的桥梁,才能从上到下激发企业的潜能,实现创新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民营企业的性质、规模及发展空间的限制,职工呈现流动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因此,民企职工的利益难以受到有效的保障。企业要发展,必需依靠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技术人员的创新与科研成果的运用。

民营企业工会的职能重点在于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随之而来即是不同类型的劳资纠纷,民企职工往往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如何在不触碰法律警戒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益,民企工会的存在意义也就凸显出来。通过协调企业主与职工的利益关系,给予职工最基本的劳动保障;为职工群体向企业进行诉求表达,及时消除职工与企业可能存在的矛盾;给职工提供一定的教育服务,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修养。

[1]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J].全球化,2015,(3):63-71.

[2]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15,(6):12-21.

[3]许岩.供给侧改革四大路径猜想:减产能重财政调税制改金融[N].证券时报,2015-11-23(A02).

[4]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0-27.

[5]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1):56-65.

F121.23

A

1672-4658(2016)03-0098-04

2016-05-21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类项目:促进闽台产业合作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

陈舒艳(1980-),女,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与法学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