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建设两大内容:实体与制度

2016-03-03熊丽英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

蒋 健,熊丽英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农村社会建设两大内容:实体与制度

蒋健,熊丽英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有形的能够直观感受的实体建设和无形的但能发挥支撑规制和保障作用的制度建设。参与农村社会建设进程的社会主体应着重在农村社会实体建设和制度建设下功夫。落脚在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政权自治、农村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合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上。

农村;社会建设;内容;实体;制度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次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人本、民本理念,把民生事业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任务。

不难理解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1]。农村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占中国人口半壁江山的农民福祉,决定着农村社会是否稳定的大局,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是一个复合型的大问题。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致力创造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促成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如何建设好农村社会这个与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并列的农村小社会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具体到农村,农村社会建设要如何开展,在哪些方面要下功夫这一问题是需要明确的。如同国家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一样,在农村社会建设上,要协同推进看得见摸得着的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实体建设和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使农村社会更加有序和谐的制度建设。

实体建设是有形的载体,见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科技、教育、文娱、卫生、体育、救助保障这些方面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强农村社会活力、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建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层政权的建设。

1.农村社会事业的兴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得到很大改观。但对比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大步迈进,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分步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9年,中央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试点结束后现已在全国农村范围内铺开落实。这些实实在在的关乎民生的农村社会事业的公益性、福利性正进一步得到强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老龄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农村的空心化使社会事业的覆盖实效降低、社会主体参与农村各类社会事业的积极性下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发挥智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去一步一步解决。

2.健全和发展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中央层面对农村社会组织的肯定是农村社会组织健康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让更多有志于农村社会建设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公平对待社会组织兴起的这股力量,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模式,如一些地方探讨并试行成功的用非生产性林地承包经营权与社会组织对农村养老院建设资金投入的置换。政府要做好基层农村与社会力量的牵线人,做好把关,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3)实现好维护好农村基层自治。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农村基层村民自治以村党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委员会形式确定下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开展得卓有成效。而今农村人口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已成常态,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在外农民对家乡故土的事务少了以往的热心,农村留守人员年龄结构、文化水平难以支撑和实现好农村基层自治。同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沿海产业升级转移、国际分工导致的劳动力需求下降、农民回流等现象要敏锐察觉,做好农民回乡就业创业的承接工作。这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情况都内在地要求我们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农村基层自治制度。

制度建设包括体制和机制两方面的内容。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为有效达成工作目的,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即指事物发展的内在方式。在事关农村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上,要重点构建好公平合理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的社会治理体制。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制度建设无论设计得多么完美,缺少法制的保障会使其成为一纸空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五个“法定化”,即政府的组织、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目的就是使法制来确保各项工作得到长效开展[2]。

1.农村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机制的建设。社会阶层的流动就是指社会个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角色转换到另一种,如农民子女通过努力学习从农民转换成大学教师(社会地位上升)、又从大学教师下海经商成为一名商人(社会地位基本相同)。这种转换包括垂直和平行两种。

正常有序开放的社会使各阶层社会个体自由流动,努力实现其理想价值。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人力资源体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还能够大量看到实力国企吸纳大量的内部子弟、高等学校农村学生比例降低等阶层固化现象。欣喜的是这些问题已逐渐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国务院于2014年7月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2]。这些制度设计都是在朝着形成合理开放的现代化阶层结构推进。

2.农村利益、矛盾协调机制的建设。社会结构的分化催生了更多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然而各社会主体的利益要求并不能得到全部充分满足,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冲突加剧。应该说,相对于城市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关系的复杂,农村利益矛盾稍显单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人民内部矛盾和干群矛盾。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使社情民意能有效传达;建立各利益主体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农村社会工作者如基层干部、村民委员、党员要定期走访排查摸底,了解当地的矛盾问题并巧用智慧化解。

3.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也是社会建设,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建设问题。我国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变化。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对社会的垂直型命令式的控制,而社会治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及主体间自主性、协商性的表达。农村社会建设不仅仅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空间内的人、组织、政府的责任,需要全社会成员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进来,使政府的行政效能与其他社会个体与组织的协调、自治功能有效结合,从而建立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脚步不会停止,社会主体在尊重社会普遍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农村社会建设原则的前提下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于现实的客体,弄明白“谁来建设,建设什么”这些关键问题,才能找到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建设发展之路。

C912

A

1672-4658(2016)03-0067-03

2016-05-29

蒋健(1988-),男,湖南衡南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硕士;熊丽英(1964-),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9.

[2]梁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基本原则的论述[J].重庆行政,2015,(6):4-6.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