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视野中的国学课程开发方略研究

2016-03-03丁念金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学语文

□丁念金



语文视野中的国学课程开发方略研究

□丁念金

【摘要】国学具有重要价值,应该进中小学课程,其途径有二:一是进入“语文”学习领域;二是进入“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本文探讨进入语文的方略。就语文视野中的国学课程而言,其开发方略的主要依据有:国学本身传承与发展的需求;总体性的课程愿景与条件;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与年龄特征。语文视野中国学课程开发的主要方略有:选修与必修结合,以选修为主;采取螺旋式课程组织形式,注重课程衔接;采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形成完整的课程文本结构。

【关键词】语文;国学;学习潜能;课程文本结构;课程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形成了“国学研究热”,现在,国学的价值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为了传承、弘扬和发展国学,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让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问题,而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国学进语文课程。那么,国学进语文课程是否可取呢?在此,我们需要考虑:如果让国学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会使中小学的课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第一,国学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以至于需要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较多地学习国学?第二,中小学生语文学习负担已经很沉重,再加入国学内容,学生能否承受?第三,如果国学要进入中小学课程,那么进入语文课程或者“人文与社会”课程,哪一种更加合适?

关于第一个问题,人们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例如,有人反对“国学”的提法,舒芜就是代表之一,他认为,中国的“国学”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今天不宜提国学,至于中小学生,学一些必要的传统文化以提高国民素质即可。再如,林扶叠认为,国学是值得研究的,但不必去弘扬,尤其是小学生,如果让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才是对他们的摧残和虐待”,他主张把国学局限在学术范围内研究和学习。又如,刘永华则主张,国学,既需要研究,更需要弘扬。他强调,复兴国学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的一个标志,因为当一个国家逐渐强大时,国民必然有弘扬固有文化的诉求。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国学”应该研究,也应该弘扬,因为:它有独特的对象和研究范围,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传统,能够为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做出较大的而且有一定独特性的贡献。当然,并不是说人人都要去研究国学,可以有一部分人去致力于国学的研究、传承和弘扬,促进中国文化进一步多样化和丰富化。而且,中小学语文应该具有广阔的范围,国学可以纳入其中。语文课程应有怎样的范围?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就更多了。笔者的看法是:从语文课程的演变历程以及国外类似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语文”课程当今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可以包含多个课程门,其中一个课程门就是国学。也就是说,国学是可以进中小学语文课程的。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国学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之后,学生是否能够承受相应的学习负担?对此,我们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研究表明,近现代主流教学体系由于存在全局性的问题,因此是很低效的,我们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教学改革,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东西,包括国学。第二,由于国学非常重要,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减少其他一些课程内容的份量,腾出空间后,增加一些国学方面的课程内容。第三,对于国学课程,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采取可选择的方式,其中部分内容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或对国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来选择。由此看来,国学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可行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第三个问题:国学进入语文课程或“人文与社会”课程(例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有“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何者更为合适?对此,笔者的基本看法是:选择此两途径中的任何一条都是合适的。为什么说国学进入语文课程也是合适的呢?主要原因有:第一,国学中,特别需要中小学生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文言文、诗词歌赋、重要经典等,而这些是完全可以纳入到语文中的;第二,国学中也含有中国文化的其他内容,而由于广义的“语文”也可以含有“文化”的意蕴,因此国学的其他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广义的语文课程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国学进入“人文与社会”课程也是合适的。关于国学到底是进入语文课程还是进入“人文与社会”课程,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整体性课程规划进行选择。这里的讨论是选择将国学纳入语文课程的做法。

既然国学进入语文课程,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程范畴中进行国学课程的开发呢?这需要我们做认真的研究,以下结合国学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探讨国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方略。

二、方略的依据

语文视野中的国学课程开发方略的提出不是凭空的,而有着多方面的依据,其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国学本身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国学本身传承与发展的需求,是国学课程开发方略的首要基础。对于国学本身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可以从中国文化的视野来考察,因为国学基本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人们广泛而高度地认可的。我们之所以要在中小学语文中开发国学课程,宗旨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求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而中小学语文中能够涵盖的国学是很有限的,那么就有一个进行精选的问题。针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需求,应考虑如下两点:

第一,将中国文化的实质性传统的内核体现在中小学课程之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继续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和重要资源,我们需要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得到提炼和延续,在各个时期发挥作用;同时,也只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超越传统,不断前进。“有活力的东西是值得保存下来的。实质性传统就值得保存、积极培植和精心保护。”那么,哪些是中国文化的实质性传统及其内核呢?对此,人们已经有较多的研究,但还需要继续研究。

第二,关于中国文化,要有广阔的视野。一说到国学或中国文化,有人就将之等同于儒学,这是不对的。固然,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是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但其他各流派如诸子百家、民族精神、佛教及佛学、语言文字、文学技法和作品、传统艺术技艺等,都是中国文化的内核,都值得进入国学的视野之中。

2.总体性的课程愿景与条件

我国目前的国家课程中,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学课程,因此国学课程的开发,主要在校本课程层次上进行。但校本课程也是整个体系的一个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总体性的课程愿景与条件,校本课程中的国学课程也是如此。

首先,国学课程的开发方略,要基于总体性的课程愿景。“愿景”是一种对未来的共同目标的展望,代表一个组织关于未来的看法、相关的价值观念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学校而言,首先体现为课程愿景。国学课程不能脱离课程的总体,人们应该明确国学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占有的地位、位置,明确国学课程的价值和想要达到的不可代替的效应,并使课程总体达到和谐。多数情况下,国学课程是属于校本课程,我们除了要明确地将国学课程建立在整体课程体系愿景的基础之上以外,还要使它基于校本课程的愿景。

其次,国学课程的开发方略要基于相关的课程条件。国学课程一般是在校本课程层面上进行开发,其应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在直接相关方面的条件,例如:学校有关教师在国学方面的训练与基础。当然,教师在国学方面的基础和功力可以通过国学课程的开发而增强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种过程的展开需要一定的基础,而且不同教师的基础往往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我们需要基于这些来构建特定学校国学课程开发的具体特色;特定学校已经具备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底蕴,基于这种底蕴,可以设计该校国学课程的总体分量和形成该校国学课程的某些具体特色;家长的期望和支持,家长应该在校本课程开发甚至整个课程建设中起一定的决策作用,又需要他们支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3.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与年龄特征

课程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能发挥作用,首先取决于能否被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而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与年龄特征有充分的考虑,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发方略也是如此。

首先,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发方略,要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总体上说,人的发展潜能是极其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然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潜能又是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有限,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也各不相同。国学课程的分量和难度,都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这才是合理的。当然,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本身并不那么固定,而是非常复杂和可变的,脑科学和学习科学表明,可塑性是脑的最重要的特点。怎样使国学课程适应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呢?这需要进行学习潜能评估。

其次,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发方略,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人的学习能力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无论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是如此。不同年龄阶段,应该学习不同的国学课程,例如,小学阶段的国学课程就应该浅显一些,而且份量也应该小一些。当然,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并不是那么固定的,而是具有重要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此外,国学课程开发的方略,还要依据于课程本身的文本结构与功能。

三、方略的构成

基于上述几个依据,我们提出中小学语文视野中的国学课程开发的几条主要方略:

1.选修与必修结合,以选修为主

国学课程的设置应该做到选修与必修结合,以选修为主:第一,国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所有学生都应该修习少量的国学课程,虽然这是在校本课程层面的必修;第二,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同的,因此,在保证本校所有的学生都对国学课程有一定量的学习的前提之下,应该以选修为主,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潜能来安排不同的国学课程分量、具体领域和难度;第三,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依据其学习兴趣来选择课程,这是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一种方式,是学生的正当权利。同时,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程决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包括学习成绩;第四,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愿景和条件,因此,各个学校应该基于自己的愿景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选修国学课程的空间。

那么,如何实现选修与必修结合、以选修为主呢?特别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对国学课程应该进行规划,明确规定必修的部分,同时明确规定更广泛的选修课程的范围和要求。选修课程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设计:一是在必修课程之外,拓展课程的广度,即为学生提供学习国学的更多的具体领域;二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提高难度,提供一些难度更高的国学课程。

第二,结合整体性的教育工作,对有关学生进行学习潜能评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潜能,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使课程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取得充分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阶段,要对教育工作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潜能评估,其评估的结果可以在各种教育工作中灵活地应用,包括在国学课程开发工作中应用。学习潜能评估的工作较复杂,特别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变化趋势、学习速度及其可提高的空间等。

第三,为学生提高选修国学课程的指导。这种指导工作需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取得专家的帮助。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国学的主要价值,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如何合理而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国学课程的学习等。

2.采取螺旋式课程组织形式,注重课程衔接

总的来说,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直接式、圆周式和螺旋式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有不同的功能。就国学课程而言,应该采取螺旋式的组织形式。这是因为:第一,国学课程范围很广泛,螺旋式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第二,国学课程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国学素质,而素质的提升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第三,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显示较明显的年龄特征,螺旋式的课程组织形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年龄特征。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国学素质的发展,就需要实现同类课程在不同学段的相互衔接。

如何形成国学课程的螺旋式组织呢?特别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都体现国学的基本精神;第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对国学各个具体领域都要有所涉及,当然,在小学时,内容比较浅显,具体的内容范围较小,随着学段的提高,内容难度不断地加深,具体的内容范围不断地丰富;第三,在不同学段,虽然内容有些相似,但不是直接重复,要尽量避免知识重叠,为实现这一点,需要对各学段的国学课程内容做一些一体化设计,这种一体化设计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简单重复。

与螺旋式组织直接相关的是要做好课程衔接。课程衔接,简单地说是指实现前后课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整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是可以整合的,这表现在不同学段的国学课程设计上,就是要做到:小学、初、高中的国学课程之间应该具有连续性,同时又是阶段性递进的,应是连续提高的梯级。

3.采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形成完整的课程文本结构

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比较简单化的:在课程文本类型上,往往主要是在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之下,设计相应的教材;在课程文本结构上,往往只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再加上一定量的练习。现在,支持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可的教育途径,这一点首先应该体现到课程设计上来,这就要求在国学课程上采用新的设计思路,形成完整的课程文本结构。具体来说,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国学课程设计应该以学为基本思路,按照学习的规律来设计。为此,国学课程设计者需要研究或掌握学习规律,按照学习的进程和规律设计国学的课程展开进程。

第二,完整的课程文本,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课程规划,二是课程标准或作为课程标准之简化的课程纲要,三是教材(严格地讲应该称为“学材”,因为这些材料本质上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应该按照学习的思路和规律来编写)。一个学校应该有关于本校课程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规划中,明确地将“语文”设置为一个学习领域,在这个学习领域之下,设计“国学”这个课程门;接着,就“国学”这个课程门研制一个课程纲要;最后,基于课程纲要,合理化地编写“国学”教(学)材。这三个层次的文本都要做到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有了各类文本,就更能自主学习。

第三,文本的各个层次,即课程规划、课程纲要和教(学)材,都要完整地包含各个课程要素,即这三个层次的文本,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这四个课程要素。完整而科学地包含这四个课程,就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高质量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舒芜.“国学”质疑[N].文汇报,2006-06-28.

[2]林扶叠.国学,研究则可,弘扬不必[N].新京报,2005-05-31.

[3]刘永华.国学,既需要研究,更需要弘扬[N].新京报,2005-06-01.

[4]丁念金.重建教学体系:一种必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

[5]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5.

[6]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55.

[7] (美)小威廉姆·E·多尔,(澳)诺尔·高夫.课程愿景[M].张文军,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5.

[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第2版.周加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7.

[9] (美)戈兰·哈斯.谁应该规划课程[A].(美)弗雷斯特·W·帕克,(美)埃里克·J·安科蒂尔,(美)戈兰·哈斯.当代课程规划(第八版)[C].孙德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9.

[10] (美)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弘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0-41.

[11]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5).

(组稿:李旭山编辑:胡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13-04

作者简介:丁念金,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员,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学。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