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反思

2016-03-03孟君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

孟君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反思

孟君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随着大量高校相继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人才以每年近十万计的数量毕业并走向市场,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论文通过分析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专业选择过早、学分制形同虚设、专业限制、年级界限,限制了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作激情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教育创新

1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全国高校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几乎全部存在专业选择过早、学分制形同虚设、专业限制、年级界限严格、工作室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以笔者从事高校教育的经验来看,目前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这些弊端不利于实现教育部关于高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1.1专业划分过早、专业划分明确的专业划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国内高校内艺术设计类各个专业培养方式一般采用一年级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二年级开始划分出不同设计专业方向,例如,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等等;还有很多院校采用一进校就划分出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的办法。这种专业划分过早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时候就作出选择,并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以及就业。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认识相当模糊,并不十分清楚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各个专业方向的概念、研究内容、就业方向等。即使有些学生了解一些专业常识,还是依然存在弄不清自己到底喜欢哪个专业,适合哪个专业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懵懂选择专业,等到学生上到大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深入了解之后,可能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这时候,如果该学生想重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方向则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因为明确的专业划分使得转学其他专业又会受到年级和已学课程的限制。

某高校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对比简表

虽然每所高校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目录有略微差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上图表看出,如果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在上完大学二年级课程(即对该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决定重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这将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首先,该学生如果按照年级顺序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大学三年级的课程,那么他就错过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并且对于这部分课程他并没有机会以及时间重新学习(因为每个年级会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有紧凑的学习任务)。其次,如果该学生选择降级,即重新跟读视觉传达专业大学二年级的课程,那么他又会面临晚毕业一年的结局,又会对其读书花费和就业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这些想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当初懵懂选择的专业逐渐变得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这种现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越来越没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对专业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专业划分还限制了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拓宽。众所周知,艺术都是相通的,艺术设计类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能为学生带来灵感火花。而专业划分明确的教学方式则限制了这种交流。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例,服装设计中借鉴其他专业形成创意的优秀设计作品屡见不鲜,例如服装设计与环境设计艺术的融合,服装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服装设计与新媒体设计专业的融合,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跨界融合都会带来全新艺术的创意。但是专业划分明确的培养方式恰恰阻碍了这种跨界的可能性。一般高校会针对于每个专业制定严格、详细的培养方案,每个专业有相对固定的专业授课教师以及固定的专业教室,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甚至好多院校各专业之间基本上达到隔绝的程度。明确的专业划分将学生和老师固定在了不同的小框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系,学生对于同为设计类的其他专业基本上可以说所知甚少,当然更谈不上可以将不同的专业进行设计上跨界融合,创造性则被限制在本专业非常狭窄的层面之内。可见,明确的专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1.2严格的年级划分制度。

国内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几乎都采用严格的年级划分。对应这种划分,每一个年级按照学期周数安排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见图表),大一基本上是专业通识课程;二年级开始划分专业并安排了专业基础课程;大三为专业拔高阶段;大四是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阶段。表面上看来,这种年级划分在国内艺术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算是比较合理、比较先进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这种年级划分明确及单向推进的课程安排确实存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弊端:一方面,学生的素质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同样的课程时间,对与有的同学可能知识量刚刚好,对于有的同学可能显得知识量偏少,另外一些同学可能会觉得知识量过重。这三种学生的情况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可能处于尴尬地位,但是更加不幸的是,这种年级制度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推进模式,并且是单向推进模式。也就是说,学的比较快的学生,与学的比较慢的学生都不得不接受这种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时间,别无他选。这样,素质比较好的学生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则因为课程的结束不得不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始下一门课程,造成知识上的欠缺和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单向推进的课程模式使大学课程变成了通识教育而非真正有深度的专业教育。当大一课程完成时,就会自然转入大二课程的学习,接着就是大三、大四直到毕业。学生对于以往课程是否还存在遗憾或者意犹未尽的兴趣都被这种单向推进的课程模式忽略掉。一门课程结束了,学生就再没有机会上这个课程。不管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好多课程变成了为了完成课程任务浅尝辄止的形式化程序。因此,这种明确的年级划分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对所有学生实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差异化,让学生丧失了对课程和知识选择的机会,不利于教育中所倡导的因材施教。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种严格的年级划分制度限制了学生对于专业调整的可能性。比如说,从大二开始划分专业的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当他经过一年的专业课学习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服装设计这个专业,他想转到环境艺术专业中来,在严格的年级划分模式下,这几乎成为不能做到的。因为作为服装设计专业该生进行了一年的服装方向的课程的同时,他错过了同时期环境艺术专业所学习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都是单向的,即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错过了某些课程就不再有机会重新学习。也就是说该学生转专业后几乎相当于零基础,这样又怎么样能跟得上本年级环境艺术专业的其他同学呢?这种情况导致最终的结果就是学校不愿意转,学生可能不得不放弃重新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1.3形同虚设的学分制。

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培养模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将非常灵活实用、发挥作用明显的学分制变得形同虚设,基本上不存在学分制度可发挥作用的余地。学分制设立之初是以学生自由选课为核心、以绩点换算学分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说学分制建立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之上,这是学分制的根基;然后根据学生取得的成绩,依据分数段,按照不同的比例来换算成学分,以此考察学生成绩。说到底学分制是给学生最大的自由选择和学习的空间。但是目前国内高校虽然表面上施行学分制,但是却很难将学分制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其原因一方面是清晰的专业划分、严格的年级限制和单向推进的课程模式,让学分制的基础——自由选课消失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分的换算存在问题,没有按照学分制应该按照分数段换算比例的方式计算学分,取而代之对于学分不换算,而是一刀切的方式——对于单门课程只要成绩到达60分就会是全学分,达不到60分就没有学分。这样学分制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功能基本就消失了,无论是90分还是80分还是60分,在学分上体现不出来。以某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如果培养方案规定的学生毕业学分数为186个学分。只要按照预定的年级制度上完培养方案上规定的课程就刚好完成186个学分,学生既不能忽略某一课程,也不能选择多学习某一课程,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培养方案的预定模式进行自己的专业学习,每门课程能够达到60分以上,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所需要的186学分,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自由。每个毕业生在毕业成绩上也会显示总学分为186,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学分上并无差异。学生似乎只能按照已经被制订好的轨迹来获得学分,由此学生也失去了对自己学习和专业规划的自主性,甚至相当大比例的艺术设计本科毕业生搞不清楚甚至也不用搞清楚自己顺利毕业所需要的总学分到底是多少。美国哈弗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曾经指出,“大学本科生已经是成熟又自律能力的成年人”。但是这是这些应该被当做成年人对待的本科毕业生们,却被剥夺了他们主导自己学习的机会,甚至连真正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都没办法做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又从何谈起呢?

2对策与设想

试想一想,如果我们在高校设计教育中打破专业限制、年级限制,充分尊重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分制充分发挥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学生进校之初,并不进行所谓的专业划分,但是各个专业课照常存在,课程照常开设,学生可以按照学期开始时公布的网络课表自由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按照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出勤率给出成绩,这些成绩根据分数段按一定的比例兑换成学分,每学期结束学分通过网络公布给学生。艺术设计类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毕业学分做出一定的要求,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板块:专业理论课学分、专业基础学分、专业课程学分、毕业创作学分,学生可以在4-6年时间自由选择课程,只要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学分区间即可在毕业时申请这个专业的毕业证及学位。学校则根据学生取得的学分(包括各个板块学分和总学分)来考虑学生能不能取得所申请专业的毕业证及学位。这样,学生获得可以自由调整自己专业方向的机会(在毕业之前均可以重新选择),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以及真正为自己的学习及成长负责的机会。

3结论:

设计艺术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创意思维、创作激情、跨界合作与交流,但是国内目前的教育课程设置模式过早专业划分、严格的年纪限制和形同虚设的学分制度限制了

设计艺术需要的激情、灵感、自主性、创意思维。高校学生本来是抱着激情和对未来的畅想进入大学学习设计艺术类学科,却不想大学的设计教育课程设置限制着学生自由创作和学习的自由与灵感。学生出现消极、厌学、逃避、心不在焉的情况,不能简单理解成为学生素质下降,我们要做的是反思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反思目前高校教育模式是不是真正适合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反思怎样的教育变革才能带来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这是高校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本论文指是抛砖引玉,希望藉此引起各方专家对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省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四川美术学院2012级设计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2]《重庆工商大学2010级人文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3]《四川文理学院2014级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4]《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5]《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出处:《教育与职业》 2006年 第11期,作者:湛红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07-03

作者简介:孟君,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信息技术支撑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微课特点、设计制作以及发展趋势浅析
以生为本, 努力创新学生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