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2016-03-03孙继锋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任务教学钻研兴趣

孙继锋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小学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了小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我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钻研;兴趣;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66-01

1.切实搞好信息的起点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的起点。小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来进行所求信息的检索,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之一。文字输入、编辑和上网是处理信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使小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自如,也会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体验到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这也是小学信息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应该达到目标。小学生喜欢活泼、动手性强、具有一定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从"躁动"变得"主动",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中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不是单一地根据课本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在备课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完成学习任务,则讲课内容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躁动"问题在课前有个心理准备。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能体会到学生是否乐意去完成任务,怎样使学生能乐意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从"躁动"到"主动"的跨越。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记得牢,才能操作灵活,运用自如。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须知此时辅导的功效一定远胜于示范演示。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同时也树立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必胜心,让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去创造,去发挥,去开拓。

4.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而且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枯燥使得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4.1形象教学法。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4.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4.3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加促进了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 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任务教学钻研兴趣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