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高职隐性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16-03-03张桂云陈卫平杨非肖熠君唐
张桂云++陈卫平++杨非++肖熠君++唐业仁++刘大中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隐性德育方法的深入应用呼唤高职隐性德育信息化,顺应信息化潮流应运而生的世界大学城空间为高职隐性德育搭建了信息化平台,突破了隐性德育的传统模式。本文是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探究高职隐性德育的途径。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空间;高职隐性德育;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16-02
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所引起的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多元化对高职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传统道德规范在信息网络社会的作用日益弱化。因此,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世界大学城空间是高职隐性德育信息化的新举措。
1.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隐性德育内涵特征
隐性德育是指通过隐蔽的形式向受教育者逐步渗透教育内容,通过暗示、启迪和潜移默化的心灵碰撞,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目前高职隐性德育主要依托 "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师德建设、实践活动"等模式施加给大学生起教育作用,在这种封闭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灌输"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为隐性德育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它是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型网络服务平台,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隐性德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 利用内隐的教育内容或要素间接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
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的隐性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中通常表现出以下四大方面的特征:
1.1教育方式的潜在性。隐性德育相对于显性德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的潜在性,显性德育是以直接地、明显的教育方式为主,通常表现为课堂教育;而隐性德育则以间接地、内隐的教育方式为主,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教育,也可以是一场空间热点话题讨论活动等,随时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教育效果。这种隐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实现了德育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说教型向渗透型转变,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2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显性德育注重是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宣讲,形式单一,模式僵化,难以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而隐性德育是利用内隐的教育内容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自觉接受信息状态,他们学与不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都自行决定,知识的获得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结果。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全面地发展。
1.3教育内容的多元性。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的隐性德育内容的多元性。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隐性德育内容既有显形物质文化、规章制度,又有隐形的大学精神、教育理念;既有静态的校园景观,又有动态的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的隐性德育内容多元性,将使受教育者从中获得多层面的教育影响,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1.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德育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行为产生影响的,这些影响都是在受教育者无意识状态中形成的,一旦确立下来就会使受教育者形成相对稳定持久的个性品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精神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持久的,因此产生的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另一方面,隐性德育产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一旦形成不易变更,更具有稳固性、持久性。
2.世界大学城空间为隐性德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由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内容丰富、交流自主、时空超越、方式间接等特点,使得隐性德育的感染力更强、互动更深入、视野更开阔,效果更理想。为隐性德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具体表现如下:
2.1空间平台的内容丰富性增强了隐性德育的感染力。世界大学城空间既是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融为一体,又是集快速传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电子商务等功能融为一体,更是集机构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等空间融为一体的空间平台,该空间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互动深入。笔者以机构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为载体,充分利用空间平台的优势在教师个人空间中设置了个人风采、课前准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课程成效、视频荟萃、道德讲堂、心灵驿站、法律时评、社会实践、时政新闻、情趣资源、拓展资源、教科研成果、品味人生等几十个空间栏目,还借助超链接技术对优秀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进行有效链接,以便学生浏览参与,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真正做到"天下资源皆为我用",增强隐性德育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同时空间栏目的内容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内容都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大大增强了隐性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空间平台的交流互动性提升了隐性德育的动态性。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的交互功能,笔者通过发私信、群组讨论或空间留言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火花。目前空间学生好友已达666人以上,实际内容留言已达250条以上,浏览次数已达109626次以上,发帖总量已达3135帖,教研苑已达5个以上。同时在世界大学城空间还创建了作业提交区和答疑区,师生互动活动频繁,有学生在教师空间提交课程作业的记录有教师在空间批阅作业及信息反馈的记录。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对学生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拉近了师生距离,体现平等、尊重、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了隐性德育的动态性。
2.3空间平台的时空超越性增强了隐性德育的辐射力。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传统隐性德育模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内容贫乏、信息量小,视野狭隘,难以产生思想共鸣,教育效果欠佳。而世界大学城空间克服了这一弊端,它不仅传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和卫生等各个领域,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不同学校、地区的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均可以通过空间平台共享德育资源,还可以通过空间平台咨询或交流感兴趣的话题。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使得隐性德育空间更为开放、内容更为时效,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开放环境和广阔空间,增强了隐性德育的辐射力。
2.4空间平台的形式潜在性提升了隐性德育的实效性。隐性德育相对于显性德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的潜在性,不仅在空间建设上教育者要利用内隐的教育内容或要素间接作用于学生;而且在空间运用上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内隐于各种信息活动中。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对话,而且在该平台人与人的交往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学生在摆脱面对面交流束缚的状态下更易接收德育信息的传达,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这既有利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进行引导,又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内容,形成道德品质,大大的提升了隐性德育的实效性。
3.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隐性德育的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呼唤隐性德育教育信息化,开辟信息化载体。世界大学城空间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载体是隐性德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新举措。那么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隐性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3.1加强世界大学城空间隐性德育资源建设。把"能力、知识、素质"这些要素细分到最小单元,也就是具体的能力点、知识点、素质点,就可以做成一个个课程要素资源了。为了说明问题和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可能还要进一步增加案例、问题、实物标准等课程辅助资源,把这些资源以文本、图表的形式上传到教师教学空间,就成了课程资源库。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参与其中,作为隐性德育主阵地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在资源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世界大学城空间版面建设上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用生动的语言、视频、图片等寓教于乐,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一方面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引导方法"、"说教方法"转变为"渗透方法",加强了德育阵地建设。另一方面,充实了隐性德育的内容,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
其次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内容上要集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笔者在空间里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主流栏目,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共历史及党的文献、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党的方针政策、中共党史人物、理论动态、时事政策、思想理论课辅导与答疑等栏目,增强学生对于精神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理解。
有了充足的空间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2构建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跨时空的交互功能,构建机构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等空间交流互动平台,采用发私信、群组讨论、空间留言和空间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开放式学习、教学、研究。
首先,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可以进行空间教学,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这种和谐的空间交流方式革新了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领域,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立体化交流,提高了隐性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交流互动平台,还可以进行空间交流,在空间里大至某一领域学术的研究,小至对某一课题、文章的观点,都可在空间进行进行交流、切磋,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火花,世界大学城空间成了教师学术研究的源泉;成了没有时空限制的教师交流沙龙。从而可以看出,世界大学城空间既有别于储存信息丰富的互联网网站,又有别于的精品课程网站,更有别于QQ空间,它是一个开放的资源交流平台。
3.3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空间教学。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隐性德育方法的深入应用呼唤高职隐性德育信息化,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空间教学是高职隐性德育信息化的新举措。空间教学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世界大学城为依托,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它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更是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在世界大学城9里进行空间教学,可以进行以下几个环节教学:
首先课前空间预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制作空间教案,上课前要求学生进入空间做好课前预热,了解教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收集资料和研讨分析,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做好课堂讨论发言准备。
其次课中空间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空间课堂,实现空间授课、课堂讨论等功能,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平台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安排训练任务,精心选择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将学习活动、训练任务通过超链接技术优化组合成表格化教案等教学实施方案。上课时,教师以教学实施方案为指南,采用逐层深入的教学流程进行空间教学,拓展了教学的领域,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课后空间辅导。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跨时空的交互功能,课后学生通过发私信、群组讨论或空间留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空间交流,建立了非常便捷的空间联系,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为了检测和巩固空间教学质量,在空间中建立了作业提交区和答疑区,学生在教师空间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空间批阅作业及信息反馈,课程结束,教师及时评定学生成绩并在适当范围内公布学生的课程成绩。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拉近了师生距离,体现平等、尊重、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世界大学城空间为隐性德育搭建了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平台,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可以进行课前空间预热、课中空间教学、课后空间辅导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考试、共享优质资源等教学活动,实行网上自学、网上评教、网上评学,实现教师教学相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师生网上互动,网上答疑,分享学习经验的成效。空间教学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了思政教学的领域,改变了隐性德育传统模式,促进了隐性德育现代化,增强了隐性德育的实效。
3.4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比较喜欢具象化的教育方式。根据他们的个性,笔者认为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内容高度融入德育实践活动,是适应隐性德育现代化的需要。作为隐性德育主阵地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德育实践活动的导向。
为了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要以德育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内容高度融入德育实践活动。如将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道的辩论赛中,在热火朝天的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将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竞赛中,让大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上了一堂生动的隐性"德育课",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其次是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大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到知识同时又能深受教育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德育知识抢答赛、德育演讲比赛、德育专题研讨会、德育学术讲座,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人格塑造、心理构建等独特的育人功能。
最后是德育实践活动的创新。
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方便、快捷的优点,在世界大学城空间里开展学习、工作、生活的交流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如引导大学生设计和管理德育网站,使德育实践活动有所创新。大学生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又进行了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在丰富多彩的虚拟网络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发挥了隐性德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受到了熏陶和启迪,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提高了道德认识,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增强了道德责任感。
综上所述,高职德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新的德育资源,发挥信息化手段在隐性德育中的正面作用和正向功能。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高职隐性德育是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是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德育现代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娟红,鲍雅静,王喜春.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2]冀滨.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高校德育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5.
[3]邢琳,尤小霞,娄巧娜.浅议校园网络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河北企业,2011,3.
作者简介:
张桂云,女(1979- ),湖南吉首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