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曾遗失的美好

2016-03-03温与寒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遗失月饼饺子

温与寒

又是一年中秋,市场上各色月饼看花了人们的眼睛。浆皮的、混糖皮的、酥皮的、甜味的、咸味的、黑芝麻的、火腿的……每到这时,我都不禁想起小时候,农历八月十五,小小的家里人头攒动,虽然吃食不比现在精致,但是热闹绝不逊色。最喜欢黑黑的枣泥馅,对月饼里的青红丝最感兴趣,现在已经全然没了那时的心境。

中国人是最讲究岁时节令的,这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是人们对幸福与美好的期盼。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小时候家里的条件自然也比不得现在,但是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全家人会在除夕夜包带钱的饺子,围着小小的黑白电视一起“更岁交子”;会在元宵节炸甜甜的元宵,顶着风雪去靖宇街上赏灯猜谜;会在立春之日烙薄薄的春饼,卷上各种时令蔬菜全家围坐“咬春”;会在五月端阳用糯米包甜粽,早早地去江边踏青看赛龙舟。曾经的记忆虽不富足,但是那样美好,过去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在不知不觉中丰盈着一个孩子的灵魂。如今,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母亲,忙碌的节奏使得我似乎忘记了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美好。记不得有多少个清晨,儿子在我的催促中忙乱地扒几口简单的早餐;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胡乱应付一口晚饭;记不得有多少个节日,接到父亲提醒我“头伏要吃饺子,冬至要咬破馄饨” 的电话,却又那样的不以为然,敷衍了事。回想起儿子的13岁,不曾带着他正式地过一次端午,没有给他熬过一次腊八粥……时间留给他的似乎只有忙碌与奔波。偶尔觉得愧疚的时候,我会用一顿昂贵的大餐来弥补,但当自己安静下来思考和回味的时候,忽然发现物质上的充裕并不能代替精神上的满足。现在我们的餐桌缺少了聊欢共乐的氛围,吃成了纯粹意义上的生理需要,这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曾经以为儿子之于我是幸福的,现在看来其实这幸福是“在我看来”的,是有遗憾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一个中国的普通人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重一日三餐,不仅要吃得美味,还要吃得健康。我以为更要传承吃的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同时更是吃出一种生活的态度。四季更替,适食而食,不时不食。在春天里发现鲜绿的春芽,在盛夏里寻找时令的鲜蔬,在秋天里品味瓜果的芳香,在严冬里围炉煮酒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应着时令节气,吃出家的味道,体味最真实的生活。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许多人更崇尚简单的洋快餐,尤其是孩子热衷于“肯德基”“ 必胜客”“麦当劳”,大街小巷的特色餐饮也如雨后春笋,体现出人们对时尚饮食的推崇,汉堡披萨的味道固然新鲜,时尚饮食也会给人们带来感官与味蕾上的刺激,但它们永远也无法替代中国传统餐饮带给我们内心的踏实与满足。在中国,吃的文化常常超越了吃本身,中国人常把吃理解为一种精神,借吃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其中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从获得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的。

生活依旧忙碌,但吃饭的时间总还是有的,在忙碌的生活中总要给自己留下清静快乐的一隅。在熟悉的餐桌上,我们可以吃得慢一点,吃得雅一点,吃得舒心一点,吃得快乐一点,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父辈传递给我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递下去的食文化。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都未曾改变它们原本的模样,那么我们就不要遗失了这份美好吧!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遗失月饼饺子
幸运饺子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遗失的鱼鳞
包饺子
寻找遗失的美好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