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培育品位教师精致教育塑造品质学生

2016-03-03赵忠良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研学科学校

赵忠良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事实证明,人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断体验成功获得愉悦感才能激发出个人无限的潜能,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学一直秉承“文化立校、和谐育人、快乐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创设快乐自主的师生文化氛围,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实现师生的快乐成长。将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学校文化凝聚师生精神,以学校文化铸造学校品质。

一、在继承与发展中铸造“理想·激情·多能”的团队精神文化

(一)制度激励,在继承中求发展

多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不仅要创设出人人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更要培养教师形成探索合作的求疑意识,能教善教、教有所获的钻研精神。我校教师要做到:重形象——美丽地工作;重学习——智慧地工作;重合作——快乐地工作。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教研组织机构,形成“校长——教学组——学科小组——教师”四位一体的教研管理网络,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性的教研制度,包括学校教研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和集体交流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研考核制度,教研奖励制度等,以制度为约束和动力,促进教师的学习常态,教研常态。同时,学校将校本教研列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比重大项,用细化量化的方式促进教师校本研修的质量,培育团队精神文化的形成。

(二)文化引领,在发展中求提升

书香的浸润是教师最好的文化营养,学校每学期赠送教师一本自选读物,设立师生读书节,积极建设书香校园,催生教师的理想与激情。学校积极倡导教师个人做到“三个一”,即上一堂好课,写一手好字,会一种才艺。鼓励教师成为“三新教师”,即有新理念,懂新技术(信息技术),会新方法。教师业务自修要做到“五个一”: 每人学会一项特长,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自制一份多媒体课件,每周上交一份书画作品,每日教学有反思,以此实现教师的多能。学校除每周固定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画”的训练外,还积极开展教师业务竞赛活动,不断铸造“理想·激情·多能”的团队精神文化。《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后,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并对全校各学科教师进行了新课标知识的闭卷考试,张榜公布成绩。每学期初和学期末,学校都有固定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朗读比赛、说课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的各种培训和活动,回校再进行二次培训,真正达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二、在追求与实践中打造“引领·互助·共享”的校本研修文化

(一)实施“两个工程”,在引领互助中实现教师个人成长

学校积极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和青蓝工程,加大对名师的选拔培养力度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带力度。努力搭建名师培养对象与帮扶对象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建立了单独的名师培养档案和师徒结对档案,要求学期初有计划,成长有记录,教学有汇报课,交流有讲座稿,期末有总结,详细记载成长的过程。目前学校拥有省市级教学能手13人、区级教学能手26人、市级骨干教师15人、区级骨干教师23人、各级学科带头人18人,学校教研基地建设活水不断。

(二)建设信息化环境,在分享交流中助推教师能力提升

学校多年来一直加大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投入,率先在全区实现了班班通,实现了学校网络全覆盖,为学校教师的互助共享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成立了教研群,定期上传教学资料,教师独立下载学习。学校按月检查教师的自学笔记,教师上交学习心得体会;学校在国家教育资源平台成立了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学教研工作室话题吧,教师可以针对学习的内容在网上留言提出问题或者参与问题的讨论交流。学校实行电子备课,建立了学校资源库,资源库里包含了教案、课件和相关的资源,教师可以自由地上传、分享、借鉴。目前,学校资源库已有几十G的教学资源。

(三)夯实学科组教研,在互助合作中探索教育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学校紧抓团队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应用。我们按照学年、学科的自然划分成立了12个学习应用互助组。由组内的骨干教师任组长,组内成员结对帮扶,做到组内一人懂带动全组学,应用进课堂。学校在教师初步掌握电子白板功能操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所任学科、学段特点,组织教师成立专题应用研究组,进行白板与学科融合开发。例如:高段数学组重点研究利用白板演示各种平面与立体图形的组合分解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各组有侧重点的研究成果分阶段在学校内交流共享,使电子白板应用与学科融合研究深入有效,事半功倍。

三、在陶冶与凝练中形成“自主·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将理论研究与课堂展示有机结合,定期将学科小组研究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全体教师集体观摩,共同研讨,反思改进。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提供了便利。学校通过抓好集体备课、课堂展示、课后研讨3个环节,落实校本教研,积极建设“自主·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文化,实现课堂的快乐高效。首先我们在常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性备课,如开学初的学科教材梳理式备课、学期中的问题研究式备课、学期末的归纳总结式备课,让教师研究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既有引领又有自主空间。学校每学期固定开展全校性的“快乐、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竞赛;同时设立了教研组“月走讲”制度,要求学科教师每月走讲一次,采用学年学科“单元接力”“同课异构”“师徒汇报”“骨干引路”等多种形式,展示共享教研成果。

学校还致力于“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创建了“三三教学模式”,即做到:“课前三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中三设计”——学案设计、任务单设计、练习设计;“课后三反馈”——乐学反馈、能力反馈、成绩反馈。形成了固定的任务单设计类型和“三反馈”量表模板,任务单为学生解决知识难点搭建了扶梯,反馈表为课堂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监测,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改进与增效。学校实施滚动研究,本学期在原有“三三模式”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各学科专项模式课研究,如语文拼音教学模式课研究、识字教学模式课研究、语文口语交际模式课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引发教师对于专项教学的深入思考,寻找激发学生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为年轻教师的规范教学树立可参照的范本。

课后研讨交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研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每次展示课后我们均留足教师间的互动研讨时间。月走讲活动要求教研组教师课后研讨修改形成二次精案;师徒汇报课要求加入说课和反思的环节;全校主题教学赛课后召开大型的研讨交流会,教师间针对课中问题进行答课、辩课,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令涉猎的问题研有深度,最终达成减负增效的精品课堂,形成“善思·实证·创新”的项目研究文化。

四、在精致与特色求索中构建“多元·选择·整合”的课程结构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构建“多元·选择·整合”的课程结构文化,在开齐开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拓展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品牌,实现“三会育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面向学生和家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才艺和潜能,促进教师一专多能全面发展。2012年学校首批开设了涵盖艺术、科技、体育、知识等门类的22门特色课程,全校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科目,打破班级界限,统一利用每周四下午固定的两节课进行“走班”制上课。在两个年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已开发的特色课程又进行整合,摒弃了一些学生不喜欢,实效性不强的课程,新增了6门课程,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部分课程分为高低两段。目前我们共开设24门课程,现已形成固定的校本教材。学生也积累形成了作品集《蝶翼》《花影》《童年涟漪》等。学校还利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植物节”“读书节”等五节,定期开展活动,展示特色课程的学习成果,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实践园。

“让国学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传承中华的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美德是我们一贯的教育主张。为此,学校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经典古诗词》等,整理形成校本教材《晨光积累》和《国学经典读本》,并开设经典诵读礼仪课、设立“读书节”、创办“春蕾周刊”和“春蕾广播站”,让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校本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领域,挖掘了学生的多种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品质,营造了快乐成长的氛围,更为他们未来的定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编辑∕于金苗

猜你喜欢

教研学科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