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学法”为载体,实现教与学的转变
2016-03-03原南南
原南南
岳海博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定学环节:准
从岳老师的学情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岳老师在备课时就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维情况,并根据这种情况确定了重、难点。而岳老师在定学时又以激趣的导入使学生处于对知识的渴求之中。定学一开始就把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对同一平面的理解,进行了初步的突破。适时交代学习目标:研究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这一纯数学化的情境引入使数学课回归了原生态。
二、研学环节:松
在研学环节,岳老师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研究的方法来源于学生,老师问学生想怎么研究,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就用你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画、可以摆、还可以两样同时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巡视但不参与。巡视过程中,岳老师收集了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学生真实的思维情况充分得以展示。正是因为“五学法”有了“研学”环节的原则: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定学”所确定的学习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完全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有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才使我们的学生敢在研学环节自主探究,展示思维。
三、互学环节:真
《教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的学习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而我认为数学的学习更应该是真实的。这里的真实不仅仅指真实的情境创设,真实的学习内容,更指真研究,真思考。本节课,学生在互学环节,在交流汇报中思考,在分类中提升。学生的几次分类标准的阐述,正是真实思维的体现。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学习同伴进行展示性的表达,将自己研学过程中失败的原因进行阐述:没有关注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岳老师在导中促思,对于相交的情况进行二次分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的真问题,把握了互学环节的魂。
四、导学环节:准
岳老师本节课的导学环节,有预期性点拨、导语性点拨、应急性点拨、总结性点拨等,总体感觉是准。
岳老师预期性点拨所抓的点非常准,我想这源于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比如,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岳老师在备课时下足了功夫。不仅在课堂伊始的猜谜语有所渗透,而且岳老师还做了一个非常有实效的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研究两条直线位置的关系。学生对于只有将两条直线延伸后才能找到交点的这种情况存在困惑,认为这种情况不属于相交。面对这种情况岳老师更是早有准备,她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解除困惑。
在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之后,在他们对于相交和平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时,岳老师通过导语性点拨,让学生判断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要求他们发挥想象,说明理由,体现了在孩子思维的懵懂处进行弥补。岳老师的导语性点拨语言精练而且有内涵,导语中蕴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教学环节的主线;暗线则是数学思想的主线。后面作品分类、符号表示、定义垂直、回归生活等环节还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学美思想等,帮学生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有效地落实了“四基”。
五、检学环节:实
岳老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误区,他们进行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学生对于端端正正处于标准位置的图形比较容易观察,而一旦图形的方向发生变化,学生识别能力就有所下降。岳老师不光注重水平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演示,还恰当地利用变换方位,通过变式图形,进一步突出标准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让孩子们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体现了习题设计的层次性。岳老师对于平面图形中找“相交”“平行”“垂直”的设计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此外,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道判断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形成三维空间观念比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困难,而且过渡时间比较长。岳老师设计这道题一方面是让学生们了解形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三维空间观念。当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时,岳老师再一次借助直观教具很好地降低了学生空间想象的难度。
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前预习是否有不同的展示,是否能更加提高课堂效率。
2.微课的使用是否会使课堂实现翻转。
3.“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导学策略是否可以:变静为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