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叶圣陶先生在编辑中的历史使命感

2016-03-02俞滟荣台海出版社编辑部北京10002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叶圣陶

俞滟荣(台海出版社 编辑部,北京 100021)



浅论叶圣陶先生在编辑中的历史使命感

俞滟荣
(台海出版社 编辑部,北京 100021)

摘 要:叶圣陶先生做了一辈子编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叶圣陶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特点就是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表现在他的编辑作风与编辑理念上。挖掘、再现他在编辑工作中的历史使命感,对提高当前的出版物质量大有裨益。

关键词:叶圣陶;编辑;历史使命感;编辑理念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编辑楷模。其中,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我们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1]他集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在众多领域建树颇丰。叶圣陶先生从事编辑工作的重要特点就是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表现在叶圣陶先生的编辑作风与编辑理念上,也体现在他以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为己任上。

一、叶圣陶先生的编辑作风

叶圣陶从1923年春进入商务印书馆,到1988年与世长辞,在编辑领域工作了65年。如果从他学生时代编辑油印《学艺日刊》(1909年)算起,那么叶圣陶在编辑领域工作了70余年,宵衣旰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热爱编辑工作

叶圣陶深知,编辑的终极使命就是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因此,他将编辑工作看得非常神圣。他多次自豪地强调,“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2]在叶圣陶先生言传身教之下,这份历史使命感还传给了后人。“我也是个编辑,像爷爷那样做编辑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想,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小到一个标点、一句话、一篇文章;大到一本书、一份报纸,编辑时时处处都要对读者负责,时时处处都要对时代负责。”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深情地回忆道,“爷爷曾经说过,编辑是值得永远干下去的职业。”

(二)做编辑一丝不苟

叶圣陶一直坚持以书刊的高质量服务读者,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做编辑,从来不粗制滥造,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编辑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吕叔湘曾赞道:“圣陶先生看稿子真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3]1984年10月,叶圣陶已届90岁高龄,且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他左眼已经失明,右眼也只能看到些微光亮,从事编辑工作已经非常困难了。然而,中央统战部委托叶圣陶对《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进行审读的时候,叶圣陶欣然接受。他戴上老花镜,手持放大镜,以惊人的毅力圆满完成了对书稿的审校。叶圣陶认为,“出版事业首先要抓紧撰著编辑这一环,不惮斟酌再三,不厌屡易其稿,务求做到尽可能完善;同时对排版、印刷、装订、发行等工作也决不放松一丝半毫”。[4]因此,他对书稿的撰写、编辑、校对,以致装帧、印刷等都严把质量关,力求完美。

(三)亲力亲为

叶圣陶编辑过的期刊、丛书、教科书、工具书不计其数。但是无论什么稿件,他都仔细编辑,连一个微小的标点也不放过。叶圣陶无论是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还是主编《国文杂志》、《中学生》、《妇女杂志》,都坚持亲力亲为。刘岚山说:“开明书店所出版的书,大都是先经叶先生看过的。”[5]叶至善回忆说:“在人教社,他(指叶圣陶)主要做的实际上正是责任编辑应该做的工作:根据各科的教学大纲制定选题,编写或组织稿件,审读,修改,定稿,设计版式,直至校对付印,检查成品,他都事必躬亲。”[6]叶圣陶的亲力亲为,赵景深记忆犹新:“他无论编《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或《中学生》,没有一次不是用全力来对付的。一切琐碎的事,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投稿人有信给他,如果是必须答复的,他也亲自写回信去。他的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5]叶圣陶对作者来稿、读者来信,都认真审阅,必要时亲自回复。他的回信,一律书写工整,用语诚恳,感动了很多人。

(四)不给同仁添麻烦

叶圣陶编辑的文稿,向来笔迹端正,清清楚楚。碰到有的作者字迹潦草,叶圣陶还会亲自誊抄一遍。秦牧的第一本集子,就是叶老代替秦牧誊写了一遍。秦牧知道后感动异常。叶老曾经叮咛晚辈说:“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因为那是要给排字工人看的,你写得草率了,模糊了,就会增加排字工人的负担,增加排字的出错率,归根结底,是对作者不负责。”1978年《倪焕之》重印时,叶老特意给出版社复信强调说:“我仅有一项要求,排版之时,交我自己校阅一回,俾得酌加修改(决不牵动版面)。”括号中的6个字,表明了叶老高度重视图书质量,但是又不给校对、排版增加麻烦。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叶老时刻在为同仁着想。

二、叶圣陶先生的编辑理念

叶圣陶认为,“编辑与教育两轮一辙”,编辑工作关乎社会的发展。因此,每个编辑都应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为了读者着想,出版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食粮,且成为“杂家”。

(一)一切编辑工作都要为读者着想

叶圣陶在编辑工作中秉持“为读者着想”的理念,认为“读者诸君的满足,也就是我们的欣慰”。[2]叶老时时刻刻想着读者,一心为了读者,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编辑拥有的历史使命感。

1.办刊的宗旨是为读者着想。叶圣陶说:“如果离开了读者,却别出心裁地去搞什么特色,就是跟为读者办刊物的宗旨背道而驰了。”[4]在编辑《中学生》时,叶圣陶感慨良多,不断对人说:“编者要经常解答青少年关心的问题,文章不要有教训的气味,要认认真真,诚心诚意,以平等态度和读者对话;要摆事实,讲道理,启发思想,而不作干巴、空泛的说教;要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使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7]《中学生》于1980年复刊,叶老回忆说:“我和朋友们当时编《中学生》确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喜爱什么,跟他们一起商量,一起探讨,解决一些他们面临的问题。”[7]

2.组稿为读者着想。叶圣陶认为,稿件体现了出版物的特色。如果稿件不符合读者的利益和要求,即使稿件如何有特色,也不是好的稿件。1941年,叶圣陶在四川主编《文史教学》。当时的教育科学馆馆长将顾颉刚先生的一篇大作交给叶圣陶,反复强调说,作者顾颉刚是著名文史学家,他费尽周折才约来稿件,要放到显著位置刊登。然而,叶圣陶并未听从,而是刊登了田世英的文章《论地理课本标准》。叶圣陶的理由是:“做编辑工作,一定要把握好取舍标准,最怕的是以作者的地位名望为标准。咱们刊物的读者主要是文史地教师,不是专家学者。所以我就没有发顾颉刚先生的文章。”[8]顾颉刚与叶圣陶是老乡,又是同学,还是挚友,叶圣陶的行为说明,用稿取稿不能感情用事。1930年,叶圣陶先生主编《妇女杂志》时,曾向赵景深写信约稿,特意强调:“文章只须平常谈话那样轻松随便,笔下常带感情,尤宜于妇女之读者。”叶老在此约稿时,表明了文章的方向、对象和题材,时刻为读者服务。反观出版现状,有的编辑只认名家、大师,凡是名家、大师的文章或著作一概刊登或出版。有的编辑敷衍了事,他们碰到什么稿件就采用什么稿件,完全不加细心甄别和筛选。更有甚者,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底线,致使出版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这些行为,完全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更是亵渎了编辑所需的历史使命感。

3.作者也应为读者着想。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写作也应该以读者为主。他说:“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作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跟读者交心。”[6]叶圣陶曾经说过:“刊物是心与心的航线;又好比一座桥梁。这边桥堍站着读者,那边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他经常呼吁作者:“写文章要顾到读者。自己要尽力写得准确、鲜明、生动……要站在读者地位着想。”[7]

(二)不马虎

叶圣陶要求编辑:“对书刊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幅画片,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采取极端负责的态度。”[6]“无论20个字的短诗,几十万言的长篇,严格地说,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6]开明书店的出版物图书差错率向来极低,这绝非偶然或者巧合,而是叶圣陶较强的历史使命感的必然产物。在总结开明书店的出版活动时,叶圣陶说:“我们都是认认真真地编撰,审读,校对,印刷。我们不敢说辛苦,辛苦原是做事的人的本分。我们觉得安慰的是读者界造成了口碑,好多人说开明的书不马虎。不马虎,就内容而言,也就形式而言。……读者界鼓励我们的那个意思,我们愿意继续奉行,直到永远,那就是不马虎。”[8]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在审校田世英撰编的50余万字的《开明新编本国地理》时,一字一句地进行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半天。“他不仅亲笔修改,修改后还不厌其烦地向我说明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动。这种培养编辑者水平,提高出版物质量,向读者负责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9]叶圣陶说:“编书和写家信不同,写家信有差错,受害人少。编书、写文章有差错,使读者受害,即使是小错,也成了大事。”[10]由此可见,每一个编辑,都应该认真对待编辑的作品,注重细节,不马虎。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

叶老在编辑工作中一直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树立了“为”与“不为”的准则。“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这样做,现在叫做考虑到社会效益。我们决不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6]

开明书店是一家私营书店,要想生存乃至发展,不可能不讲效益。然而,叶圣陶先生一直肩负着一个编辑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他大力支持开明书店出版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夏衍翻译的高尔基的《母》(即《母亲》)。这些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图书哺育了一代代人。1985年,老作家柯灵在上海《新民晚报》刊登的《开明风格》一文中说:“你休想在篇帙浩繁的开明书店的目录中,找出一种随波逐流、阿世媚俗之作。”[11]

叶圣陶曾经总结道:“讲到开明同人的作风,有四句话可作代表:“是‘有所爱’,爱真理,即爱一切公认为正当的道理。反过来是‘有所恨’,因为无恨则爱不坚。恨的是反真理。再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合乎真理的才做,反乎真理的就不做。一般朋友中间做人是这样的。虽无标语,但确实以此态度做人,以此态度做出版编书等事。”[12]萧乾说,叶老是开明书店的灵魂,[9]这句话一语中的,恰如其分。

(四)要做杂家

叶圣陶强调编辑要做“杂家”,因为编辑工作知识覆盖面较广,这就需要编辑学识渊博。他有次对《中学生》的编辑欧阳文彬感慨:“许多专业知识,我们不可能都懂,但是总要尽可能多学一些常识,请专家写的文章我们起码要看得懂。如果我们自己看不懂,就糊里糊涂地编发出去,不是对读者不负责吗?”1978年夏,叶圣陶先生在新华社的业务训练班上讲道:“当记者、编辑,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他说:“‘杂家’这个名词,这里是借用来表示写文章的人知识要广泛。《汉书》里的《艺文志》把古来的诸子分为十家,说‘其可观察者九家而已’。杂家就是可观的九家中的一家。我说,我们要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咱们的知识,做好报道,编好刊物,写好文章。”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当前的整体化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许多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但也出现了很多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这就需要编辑培养既博又专的知识结构,成为“杂家”,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好编辑工作。

三、以发现人才为己任

叶圣陶一贯提倡创作,奖掖新秀,在编辑工作中以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为己任。他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叶圣陶从不忽视、轻视那些陌生作者的来稿,不厌其烦地从浩如烟海的稿件中沙里淘金。叶圣陶对有价值的文学稿件,都耐心地指导作者修改。

1927年“四·一二”之后,郑振铎先生赴欧洲“游学”。叶圣陶代替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叶圣陶堪称伯乐,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文坛新秀,一扫文坛之颓废。

1927年7月10日,叶圣陶编辑出版了《小说月报》第18卷7号“创作专号”,第一次刊登了许多新人的作品。新作家有胡也频(发表《牧场上》)、刘一梦(发表《斗》)、何燕(发表《葡萄》)、高歌(发表《春天的消息》)、戴菊农(发表《海塘上》)等10余人。这些后起之秀崭露头角,得益于叶圣陶的慧眼如炬。

可以说,经叶圣陶提拔、发掘的作家有茅盾、丁玲、巴金、戴望舒、沈从文、施蛰存、胡也频、鲁彦、秦牧、孙幼军等,不胜枚举。叶圣陶高瞻远瞩,为中国文坛培养了好几代作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叶圣陶身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通过编辑工作教化、培育了一代代人,被尊为“一代师表”。反观当前的出版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粗制滥造、良莠不齐、跟风现象等,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编辑缺乏历史使命感所致。因此,叶圣陶先生在编辑工作中展现的历史使命感,值得每一位编辑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 吕正之.光辉照耀着滔滔长河:纪念叶圣陶诞辰100周年论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3.

[2] 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J].编辑之友,1982(4):108,114.

[3] 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J].新文学史料,

1988(3):22-25.

[4] 叶圣陶.叶圣陶散文乙集[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4:613,504.

[5] 刘增人,冯光廉.叶圣陶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49,146.

[6] 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3,26,43,57.

[7] 尚丁.得失塞翁马 襟怀孺子牛——记叶圣陶先生[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5(2):70-72.

[8] 陈辽.叶圣陶传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238,136.

[9]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74-75,91.

[10] 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第3辑)[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15.

[11] 王知伊.开明书店纪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

[12]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叶圣陶思想研究会编.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29.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86-02

猜你喜欢

叶圣陶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叶圣陶教育名录
一首37字的小诗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不需要教”是智慧教学境界——读叶圣陶先生的“不需要教”题词
叶圣陶饮酒趣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