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形”“影”之见

2016-03-02吴会贵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小学

新课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例题笔者教材

吴会贵(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形”“影”之见

吴会贵
(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小学)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体系,以“创新精神”作指导,从教学评价、教材运用、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并进行尝试探索,让教育的生命注入一股新课改新鲜的血液,使之青春焕发。

数学课堂;改革;评价;整合;组织;环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育战线提出了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其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改观这些状况,笔者以“创新精神”作指导,从教学评价、教材运用、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并进行尝试探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一、重新审视评价内容

人们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例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自信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等。

为一应时需,笔者将数学教学评价进行规划:(1)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程度。看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被激发。(2)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与激情。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现其主体地位。(3)学生再创造能力的体现。看是否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情推理,能否产生一些新的念头与表现欲望。(4)数学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其中解决问题是把知识进行内化和延伸,根据问题进行再创造,提出新的问题,实行“再创造”的飞跃。

二、理解并整合教材

教材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以“旧事物必会被新事物所淘汰”的哲学理论观点去分析它,汲取精华,弃取糟粕,而且势在必行。为此,要理解教材,更要大胆地去挑战教材。

(一)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

改变数学例题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类型,把机械的内容尽可能变成让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课堂中,教材先安排8组比,求出各比的比值,然后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比例。笔者打破常规,设计如下:运用比的知识求出比值:5∶8 12∶20,然后要求举出比值分别是5/8,3/5,2/5的比,学生自然联想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可以用“=”连起来,即建立比例。如5∶8=10∶16。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

(二)例题的素材源自生活

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利息”时,笔者抽取几位同学分别到银行了解利率等问题,并做好记录。上课时,学生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展示。又如:在学习“比例尺”时,笔者灵机一动,利用学校复印机分别以50%、100%、150%、188%的比例缩放复印第九册数学书本的封面,然后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图片内容,激起了学生的潜意识和求知欲,如:这四幅图是否一样?这是根据什么原理……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既学会解题方法、解题策略和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接触了社会。

(三)例题的素材要拓展思维空间

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的机会,学习构建知识的方法。例如:学习“3/5米表示的意义”。(1)3/5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3/5米。(2)把3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3/5米,其中第2点很让学生费解,怎么办?又一个问题浮现在笔者的脑海里,就这么办:分别拿1米和3米长的棒子来,分两组让他们亲自去研究,而且每人都给机会实践,结果两个小组的意见统一,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理所当然这难度很大,教师不仅要有恒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及生理特征。然而学生一旦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例如:完成“图中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求长方形的长”时,学生列式:12.56÷3.14÷2=2(厘米),3.14伊22=12.56(平方厘米),12.56÷2=6.28(厘米)。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解法:12.56÷2=6.28(厘米),笔者不解地追问:其他同学也有这种解法吗?有几位同学嘀咕着表示赞同,笔者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发表意见:圆的面积和长方形一样,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相等,那就说明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此过程是由多个人相互补充得出来的)。即:12.56÷2=6.28(厘米)。此时,其他同学也想到了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正是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课堂中出现如此宝贵的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知识得到升华,是整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接受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俗称死记硬背),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这种采用“灌鸭式”的教学方法会把学生的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永远不会前进。这些年来,笔者通过对教材信息和知识的采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汲取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是用问题去吸引学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中去,使之体验数学的魅力,并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系。

(一)在体验中构建知识体系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教师分别给12小组(4人为一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24个不等。要求:(1)利用已有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2)每摆一种图形就记下长、宽、高、体积各是多少;(3)发现什么规律;(4)完成后小组汇报。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教师个别指导得出:无论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怎么变,体积都是12立方厘米或24立方厘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感而发,总结学习成果。

(二)把知识“树”起来

树立学生是主体和客体双重地位思想。《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提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参与者和引导者。就拿“分数解决问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再加上灵活的练习设计,赢得了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

3.在理解和鼓励中学习

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活动中学知识。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把善问好学的积极性压抑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尝试做这样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有轻松愉悦的气氛,必要时,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离开座位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教学“被3整除数的特征”课堂上,先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接着由学生报多位数,教师立即口头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互动游戏教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追问“老师判断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中,思维猛地爆出火花,大胆猜想,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即被3整除,这个结论的得出是这节课的重点收获。

多年教学中,笔者常常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情感和乐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着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笔者想:一篇好的论文要有好的词句来点缀。一堂好的课更需要教师那园丁般的心灵来感化。笔者在现实中重新审视评价内容、理解并整合教材、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育的生命注入一股新课改新鲜的血液,使之青春焕发。

黄晓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管见[J].读写算:教师版,2014(30):160-161.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例题笔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