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2016-03-02王兆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应用型课程体系

王兆屹

(黄河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王兆屹

(黄河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媒体融合的主流发展趋势已改变传媒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全媒体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本文将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制约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进而探索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适合媒体融合工作需要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

媒体融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进步和互联网传播的兴盛,传媒业进入了多种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尤其是2015年底报纸行业进入发行量下滑的“严冬”,更加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来生产适合不同媒体形态的信息产品,建立更加多元的信息发布平台和营销传播渠道。面对媒体融合的主流趋势,传媒行业的转型亟需具备融合观念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这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模糊,继续坚持单一型人才培养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新闻传播类”之下的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被修订为“广播电视学”专业。[1]“新闻”两字删除,意义截然不同,专业涵盖范围更广泛,学生就业领域更灵活。但是,专业命名的改变对一些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没有发生改变,培养定位仍局限于向电台、电视台输送传媒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注重新闻制作能力,忽视对广播电视综合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操作

由于定位和目标的偏颇,使一些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多开设理论研究课程,如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的概论类课程,业务课程仅是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评论课程,即使一些摄像、编辑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多在大学课堂内完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学生大学毕业后不会写通讯、不会独立拍摄剪辑一部完整视频作品。

(三)师资队伍偏重研究型,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缺乏

一些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招收教师时,多是选择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应届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在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没有媒体从业经历,传媒经验匮乏,往往讲授课程偏理论、重研究,实践课程自然难以驾驭。一些电台、电视台优秀的记者编辑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学历层次不高、职称不高,自然也难以进入高校任教。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缺乏的局面。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紧跟社会需求,调整培养定位和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培养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主要目标,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广泛的需求。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工作需要,具备新闻采写编评、摄录制作、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承担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任务,能够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或在传媒宣传机构从事采写、策划、摄录、管理及整合传播工作,具有媒介融合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形成体系,深化培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

全媒体型应用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广播电视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兼备“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形成“阶梯式、能力逐步强化”的课程体系,包括“打基础-练动手-固能力-有针对”的四年课程体系。一年级“打基础”,注重学生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二年级“练动手”,注重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网络、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主要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进一步有效衔接。三年级“固能力”,开设《综合训练》类课程,让学生更多地巩固掌握各种技能,同时增强人际交往、社会沟通能力,该类课程是把广播电视制作、播音训练、网络与新媒体操作以及职业精神等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解放学生天性,提高学生与社会的协调创新能力。四年级“有针对”,结合特殊需求学生开设针对性课程,可以采用20人左右的小型班级与教师研讨的方式开设,如针对社会的考研热开设《当代媒体前沿问题研究》、针对公务员考试开设《申论写作》等。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四个学年间教学阶梯式、逐层深入,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强化,形成系统,而不是断层发展。

(三)注重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而言,“双师双能型”教师要具有传媒单位工作背景与经历,具有教授或副教授高级职称,具有丰富的传媒实战经验和人脉资源,学历层次不低于本科。这类教师既具有理论讲授能力,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不一定非是从传媒单位直接进入高校的教师,也可以是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任职高校后进入传媒单位挂职锻炼一年的教师,通过在传媒单位的一年工作就可以熟悉传媒行业运作模式,累积一定实 践操作经验。除了建设专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传媒单位优秀的管理者、记者、编辑、营销传播人员来校授课讲学,每月聘请一位传媒业界人士,讲授主题不同,长期坚持就可以形成系统的《媒体发展专题研究》类课程,同样是一只具有“双师”特色的师资队伍。

总之,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变革必然会产生新问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传媒业界人才需求和媒体融合工作需要,及时创新培养思路和定位,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才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为传媒行业输送更多的适用人才。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EB/ OL] .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3882/201210/143152.html,2012-09-14/2013-02-03.

G642

A

1674-8883(2016)17-0333-01

王兆屹,女,讲师,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