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河南文化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互联网+

许 森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互联网+”视域下河南文化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许森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450001)

在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到各传统行业的今天,“网络化生存”成为河南文化品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课题。“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互联网+”政策的呼之欲出,新郑航空港区建设和郑欧班列的运营如火如荼以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的落地有声,为河南文化品牌传播效果优化与核心价值提升提供了新途径、新理念、新方案。本文通过探讨河南文化品牌面临的发展困境,以期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黏合作用,为河南省的文化品牌“走出去”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文化品牌;河南省;“互联网+”;整合传播

河南省以文化品牌为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大繁荣,发轫于2008年文化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河南省,其文化资源分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文化品牌的传播效果差强人意;与周边省份相比,其在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方面能力较差。曾经历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河南省,如何弥补自身文化品牌传播发展的短板,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弄潮直上?

一、河南文化品牌整合传播的背景

河南的文化产业像一个睡眼惺忪的孩子,在懵懂和徘徊中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十八大以来的政策红利正在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推动着整个中国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新常态”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近的顶层设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提出推动着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设立为河南文化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品牌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河南文化品牌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因循守旧,品牌化意识较弱

河南地处中原,思想观念上相对保守,很多文化品牌缺乏危机感和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动性。由于部分地区的文化相关部门的文化品牌化意识和品牌创新意识较为淡薄,思维方式也不到位,导致区域内具有潜力资质的一些文化品牌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思想是行动先导,思维意识的缺乏必定成为河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二)分布分散,缺乏文化竞争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关性强的文化品牌的开发如果能够进行科学的高效整合,就有利于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河南省的许多文化品牌项目并不是不具备国际品牌化接轨市场的潜力,而是因为它们分布分散,文化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在全国独领风骚的“拳头产品”,很难形成知名品牌效应,也很难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另一方面,许多有着极强关联性的品牌因为分布分散,各自为政地进行开发,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开发,不利于文化品牌的健康发展。目前,河南很多拥有较强相似性的文化品牌项目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卢氏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等。

(三)急功近利,品牌开发缺乏原则

虽然河南各地的文化资源部分已经由地方主导进行了文化产业品牌化开发,但这种开发往往更多地关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的价值,对文化资源的品牌价值反而置之不顾。很多文化品牌项目急于追求利润增长,不愿意停下脚步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如为了降低成本,改变传统工艺;为了迎合市场,强行附加现代化元素;地方上的经济干预“瞎指挥”,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文化价值等无序混乱的开发问题。长此以往,将导致河南文化品牌内涵变样走形、格调低下,以及文化产品肤浅化、庸俗化、低劣化和同质化等严重问题。若不能改变河南的文化品牌粗放经营模式,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三、河南文化品牌的整合传播策略

(一)消除壁垒——加速文化品牌整合传播

首先要构建一个非营利松散型专业协作组织以消除壁垒,联合政府机构、文化生产单位与个人、电商平台、金融机构抱团出击。建设成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国际订单、仓储运输、推广营销拥有等一揽子服务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提供如文化实物产品(旅游景区)、文化设备、艺术品展示和品牌、创意等版权贸易。有利于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与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的无缝对接,最大化地发挥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同时也有助于积攒市场和文化生态的营造与维护。文化产业链聚集,能够为进一步发展扎下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品牌扩大传播效应的“反哺”。

其次要基于现有的河南省文化品牌资源,开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教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对接的O2O模式,实现文化品牌形成端到端之间的信息流通。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手段(如互动交流型APP、数字化文化社区等),使河南文化爱好者能记录和发现身边的文化故事,分享文化的精神、记忆和保护经验,不断深挖文化资源,也为扩大文化品牌的受众范围凝聚力量。通过分享交流,打造互动交流的文化品牌集聚社区,建设河南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窗口。联动集聚效应成为河南文化品牌发展的“扩音器”。

(二)组团出击——促进文化创意实体落地

文化创意产品概念的横空出世也为河南省的文化品牌创新发展之路开辟了新途径,匠心独运、趣味横生的文化创意产品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尚趣味于一身的独特气质。文创产品能够在既不破坏文化品牌主体原貌的基础上,让文化历史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在互联网时代大有可为。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河南的文化品牌创意产品开发起步较晚,需要迎头赶上。要通过文化创意的方式进行提升,实现文化品牌的创意集聚,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品牌提供高效便利的发展途径,把中原城市群内各种社会资源吸纳进来,进行有效合理的市场化配置,协调各方面(三)人才培养——强化精英培育和项目孵化

的共同利益需求,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巩固文化品牌联盟。

在“互联网+”业态下,要使河南“文化品牌联盟”急起直追,就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和推介指导文化创意项目核心重点建设。提供创业创意培训、创新学术沙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与推介、创业指导与文化创意项目孵化等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延伸服务。为文化品牌产业提供复合型创新创意人才,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河南文化,使之积极投身于河南文化的传播与有关的文化事业和产业之中,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坚持开拓创新,利用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创业。

要以一种年轻的姿态和方式,让河南省的文化品牌亲近年轻人,便利快捷地走进大众的视野。搭载快速互动分享、传播和推广的渠道,形成潜在的传播发展的再生力量。人才是文化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要建设文化强省,培养人才是关键。要扶持培育一批文化艺术名家、技艺技术领军人物;追踪培养一大批了解河南传统文化、熟悉市场经营管理、洞悉文化发展趋势的“复合创新型”年轻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朝气蓬勃的文化品牌产业专业人才队伍。

(四)跨界融合——学界业界助力协同创新

提倡建设“文化品牌联盟”,在传播厚重的河南文化、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河南部分院校响应国家号召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谋划了新思路,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了新路径。这是一个实现各方利好、一举多得的好举措、好模式,对文化品牌构建和价值提升中面临的困境突围意义深远。

河南建立文化品牌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有10个院校,在拥有足够的主客观条件下,如果这些院校转型为致力推进文化产业方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就能为文化品牌的创新发展和院校的转型升级提供双向机遇,助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开发院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智库功能,既能解决院校转型发展问题,又能解决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可以围绕历史文化生态的维系、河南文化资源的研究深挖、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品牌产业集聚化的运作四个方向,服务河南本土文化品牌创新传播和发展工作。

四、结语

文化品牌的传播不是一种小众文化,而是一种大众文化,贴近大众,走进生活。以一种年轻的姿态和方式创意性地传播开发文化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互联网平台,直接到达受众,以此来培养受众对河南文化资源的兴趣和关注度,打破受众对河南文化形象的刻板印象,是文化品牌走进大众视野的最佳办法。在全社会鲜活的文化血液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中,深挖河南文化独一无二的特色内涵,借助平台优势,做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打通社会文化创意资源,进行产学研结合,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链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助推河南文化品牌的传播。

[1] 戴宇.“互联网+”如何加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5-03-13(006).

[2] 鲁元珍.“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5-03-19(014).

[3] 当“文化+”与“互联网+”亲密碰撞[N].深圳晚报,2015-05-19(A06).

[4] 汪天韵.聚焦: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如何颠覆文化产业[DB/OL].东方网,http://shcci.eastday.com/c/20150330/u1a86 45106.html,2015-03-30.

G206

A

1674-8883(2016)17-0298-01

许森,男,河南汝南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河南文化产业互联网+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