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
2016-03-02肖紫兰
肖紫兰 刘 懿 刘 昊
(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56)
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
肖紫兰 刘 懿 刘 昊
(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56)
摘 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确保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本文比对了国内外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现状,总结了国外高校科研素质培养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科研素质 培养
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尤其是具有基本科研素质基础的高校人才。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重要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清晰的路线,也对各类高校人才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因此,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习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导致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弱,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3]因此,分析高校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其科研能力,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本质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素质的内涵及组成
科研素质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心向,这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指包括选题、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这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指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等精神动力,这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是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三要素,必须注意其三者的辩证统一。良好的科研意识是开展任何科研工作的起点,并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相邻学科作为支撑点。科研方法则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意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一般来说,强烈的科研意识可以促进形成科学的科研方法,而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又会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强化科研意识。科研精神则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科研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适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品质。[4]
二、国内外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及对比
1.国外高校学生科研素质训练模式及已有成果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是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国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开始开展“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即给本科生一个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据有关数据统计,80% MIT毕业生参加过一个UROP。[5]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和开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纵观美国大学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一、是与课程体系的创新相结合,建构以研究为本的创新课程体系。[6]二是设立与科研相关的课程以及开设学术研讨班。比如斯坦福曾为跨校从事科研的本科生开设了约20门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加州大学则通过学术研讨班讲授与科研相关的课程,为即将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一个科研的概述。[7]这些都为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使之尽快进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2.我国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现状
与国外的人才培养研究启动早、有相对完整的计划相比较,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研究稍稍滞后,培养途径也在探索之中。[8]清华大学1995年提出了“SRT”,让本科生直接参与或制订研究项目,并逐步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浙江大学于1998年试行了“SRTP”计划,让学生在训练中了解到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动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9]中国科技大学1999年开始实施“URP”计划,湖南大学设立了“SIT”计划,2002年以后,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都逐渐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计划,本科生科研在我国大学已形成一定气候。让本科生踊跃走进实验室,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导师则发挥其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发明与创造的能力。[10-13]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科研训练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国外的人才培养研究启动早、有相对完整的计划相比较,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高校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国外学生还有一定差距:
3.学生缺乏正确的科研态度,主体意识不够
部分学生把在高校的学习视为单纯的理论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活动总体水平低。高校学生绝大部分在中学时代没接触过学术科研活动,单纯的学习应付高考。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大面积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术氛围不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14]
4.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脱节,改革尚未深刻
科研工作尚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我国高教领域一直存在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目前的教学改革也只停留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层次上,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未发生根本的、质的转变,研究式和开发式学习方法也就很难进入教学领域。[15]
5.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科研平台
虽然很多的高校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的投入,也已经搭建了部分科研平台,诸如学生科研项目等,但是仍没能创建高校学生科研活动的长效机制。比如在一些省级或者国家级科研比赛中,参赛同学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比赛,必然会影响到文化科目或选修课程的成绩。高校在政策上可以给予倾斜,让学生全心全意准备比赛。并且高校在指导老师上一定要给予保障,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科研活动都要有老师指导。[14]其次,科研经费是开展科研的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然而,高校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科研活动。高校学生有一些很好的课题会因为缺少资金而没办法实施,也有一些老师会因为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没有报酬,而对学生科研指导的积极性不高。[15]
三、高校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措施
1.注重大学生科研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营造科研氛围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大学是一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的场所,弘扬着求真、求善、求美、宽容、民主、社会责任、学习批判等人类最能体现人性的精神要素。所以,大学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在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努力营造对学生有良好影响力的科研学术氛围。各院校特点不同,应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营造良好氛围。比如可为学生配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使他们在学生科研素质养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6]
2.构建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外部环境,发挥社会成员的监督作用
首先,积极组织开展专业的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并要求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科研方法、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使学生在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7]其次,制订专业的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并且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科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高低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自然不言自明。且社会上主要的舆论机构以及学术团体和一些科研协会,也是具备约束力的,是可以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研道德素质贡献力量。例如,社会的其他成员和团体的监督作用,可以不断敦促大学生们养成科学研究道德意识,作为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主干线贯穿科研素质养成教育始终。[16]
3.增加大学生参与科研的举措,加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经费投入
利用学科平台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可组织专家、指导教师成立科研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定、审核、指导和监督。同时,积极争取地方企业的经费支持,组织开展各种科研实践活动。也可通过校企结合,在校外建立项目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科研实践空间,获取更广阔的经费支持渠道。构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素质。[17]
为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开展也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对获得一定成果的高校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免试推荐有科研才能的学生就读研究生;高校学报也可开辟诸如学子论坛类的栏目,有条件的还可以为高校学术创办一份学术期刊;建立科研创新学分的制度,结合高校学术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素质。[18]
4.高校应积极建设网络科研论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论坛活动
可以通过高校的各学院连同各专业委员会、相关的科研机构和杂志社,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知名的专业学术论坛,并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聘为论坛的主要旗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以及感召力,可以召集一些本学科内其他的高水平研究者来参加。同时吸引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形成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向人员积极参加的研讨团体。网络学习作为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学校应该积极的引导,同时提倡学生多参与科研论坛的相关活动。校园网的主页上应做好论坛的网址链接,同时建立起各学科论坛,推动师生们一起参与论坛的讨论,对表现相对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学生浏览论坛就是初步的学习。回复就是慢慢参与,当学生们开始发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是已经走向深入的参与。论坛可以定期对帖子进行评奖。将经过大家深入讨论后,相对成熟的观点都整理出来,可以形成一篇篇完整的学术论文,投到一些正式的期刊进行发表,进而形成受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成果。论坛还可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科研课题组,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利用论坛可以形成成果,发现和培养各种人才,进而也可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论坛中来,推进论坛发展。[1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 OL].www.gov.cn,2012-04-20.
[2]余一骄.基于素质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实证研究 [J].教学研究,2012,35(4):26-31.
[3]王书润.高校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前沿,2005(4):144-146
[4]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75-77.
[5]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113-118
[6]杨鑫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7):105-109
[7]谢方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91-94
[8]占梅英.高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途径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9,29(1):9-13.
[9]惠阳,陈文豪.关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4,35(6):7-13.
[10]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黄丹艳.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2]侯婉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3]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4]何剑,梁铿浩.论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06(4):26-27.
[15]王书润.高校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前沿,2005(4):144-146
[16]韩福东,孟凡拼.谈大学生科研道德素质教育[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25-28.
[17]史凯,刘春琼.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现状、问题与培养——以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88-189.
[18]何剑,梁铿浩.论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4):26-27.
[19]陶媛.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网络学术论坛途径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4):131-134.
*基金项目:1.江汉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论大学生科学道德培养的长效机制》项目编号:xjf201516;2.2015年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资助课题《高校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