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需求,培养提问能力
2016-03-02江苏省射阳县盘湾小学王开龙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小学 王开龙
基于学习需求,培养提问能力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小学王开龙
提问能力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基础。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总结出变换思维模式、营造探究环境、给予学生正面评价这三条途径,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习需求提问能力思维模式正面评价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从这段话中我们发现,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常解决问题是运用知识技能的体现,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则是走向创新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以下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变换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提问
小学数学经历了十年的课改,当今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合作者,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亲和力,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比的认识”这课时,他为了在课堂上突出“比”各部分的认识以及对应的知识要求,就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比的认识,你还有什么新的思考?
生1:比与除法有联系吗?
生2:比与分数有联系吗?
生3:有次篮球比赛中,我看到六(2)班和六(3)班的比分是4∶0。那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生4:我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比赛中后项可以是0,而我们刚才学的比的后项就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这两个都不能是0的,所以比的后项一定不能是0。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5:那我就觉得篮球比赛中的比分和我们今天学的比是不一样的,没有进球只能用0来表示了。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篮球的比分它不是一个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抛出“你还有什么新的思考”这个问题,带领同学们再度审视学习的历程,让他们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构建学生眼中的“比”,这样的思考过程远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加有意义。
二、营造探究环境,诱导学生提问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发现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思维活力会更旺盛。因此,教师要努力打造平等的数学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因为害怕回答错了遭到批评的顾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指导学生自己用图钉和两条硬纸条做出不同角的模型,通常学生会做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那个模型做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
生1:我用自己的模型做出了直角、钝角和锐角(学生边说边演示这三种角)。
生2:我有个疑问,刚才我把两条硬纸条重合了,这个图形是不是角?
生3:那要看你是怎么让这两条硬纸条重合了,如果是一条纸条旋转一周后与另一条纸条重合,它是角。如果直接让它们重合的,我觉得不是角。
生4:我同意生3的想法。因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师:那大家觉得这是什么角呢?是几度的角?
生:平角,180°。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在动手探究过程中产生了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什么是角,诱导学生通过交流、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和家长等方式进行学习,无意间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给予学生正面评价,鼓励学生提问
正面评价是刺激学生不断进步的催化剂,也是改善他们学习状态的杠杆。智慧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和总结,让他们了解自己学习状态,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可见,如果教师巧妙运用积极的评价语,肯定能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感受数学源自生活的这个道理。
师: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有关于圆的东西,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生1:我们小组找到了圆形的桌面、圆形的花坛、圆形的水池。
师:嗯,你们小组观察得真仔细,谁还看到了身边的其他圆形?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圆形的钟、汽车的轮子、水管中的圆形截面、茶杯的口是圆形的面。
师:太厉害了,又找了那么多生活中的圆形。那你们小组想过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呢?
生2:我觉得钟面不一定要圆形;但是汽车的轮子一定要圆形,不然汽车就开不动了。水管中的截面一定要圆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同等周长的形状,圆的面积最大;同等面积的时候,圆的周长最小,所以在同等流量的时候,圆形管子用料最少。茶杯的口也不一定要是圆形。
师:你们小组真会研究,不仅找到了生活中的圆形,还思考了它们为什么是圆形。真棒!
生3:我们小组发现学校操场400米的跑道中也有圆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课堂上,教师始终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新一轮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促使学生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