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兰芝为什么选择再婚之夜投水自尽?

2016-03-02丁曰宏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艺术效果刘兰芝

□丁曰宏



刘兰芝为什么选择再婚之夜投水自尽?

□丁曰宏

摘要:名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之死内涵丰富。本文认为,她在再婚夜自尽是其性格的使然,是作者为了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使然,是制造悲剧效果的使然。

关键词:刘兰芝;投水自尽;性格发展;阅读期待;艺术效果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2期刊发的谢并洋《以刘兰芝赴死时间节点剖析其性格特点》一文认为,刘兰芝选择在再婚当晚自杀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过于自我,一意孤行的选择;二是自尊心强,叛逆的爆发;三是专情,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一直等到生命的枯萎。鄙人不揣浅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人物性格发展使然

(一)是由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后做出的举动

汉朝是对女性束缚较少的朝代之一。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观念还未形成。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蔡文姬与董祀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家长制对人们的束缚却特别明显。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就是由封建家长制造成的。

焦家唯一的长辈——焦母唯我独尊。作为焦家儿媳妇的刘兰芝,自视知书达礼、心灵手巧、勤劳家务,侍母侍夫无一不周到,与小姑的关系没有不和谐。但就是忍受不了那种颐指气使、无理取闹、横加干涉的家长作风。她感到在强大的家长制面前,自己和婆婆已无和解的可能,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焦仲卿身上。她希望以自请遣归这一大的举动来触动丈夫,以示事情的严重性,并以此希望丈夫从中斡旋。哪知,在强大的家长制面前,焦仲卿也是疾风中的弱草,他自己虽非常决绝,但在阿母“槌床”“大怒”面前,也只得“默无声”,对兰芝“哽咽不能语”。刘兰芝第一次失望了。在焦仲卿表白的时候,打断他的话,“勿复重纷纭”。接着陈述自己“无罪过”“仍更被驱遣”的事实;接着揶揄焦仲卿“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接着作出判断“于今无会因”;最后表达了“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的深情。

刘兰芝第二次失望是在自己娘家。与仲卿分手时,仲卿再三发誓:“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并且非常肯定地说 “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刘兰芝自己也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最后发誓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刘兰芝抱着与焦仲卿能重归于好的希望在家等待。但“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刘母询问兰芝时,兰芝非常坚决:“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哪知太守家“欲结大义”,刘母照例回绝,但这个家中如父之兄,果然“性行暴如雷”,“怅然心中烦”。表面上是按常人思维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来责备阿妹“作计何不量”,实际上未始没有攀龙附凤、妹荣兄贵的想法。并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抛出一句 “其往欲何云”。而这正击中了刘兰芝的软肋。刘兰芝幻想破灭了,迫不得已,只能直面现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这时的兰芝虽允婚却“仰头”,表明她心中已拿定了主意。

既已允婚,府君家立即确定了婚期,热热闹闹铺排夸张地准备着婚礼。刘家也精心准备着。可兰芝的心里痛苦不已:“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问啼。”因为自从与仲卿分手,仲卿那儿没有一点消息。他的许诺还算数吗?但他们俩誓言分明还在耳旁。刘兰芝心有不甘。果然“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刘兰芝三言两语,陈述事情的经过,“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她希望焦仲卿能体察自己的处境,原谅自己作出的决定,能给自己哪怕是一丝的安慰,那么死也无悔无怨了。但她听到的却是讥讽、是误解:“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而这讥讽误解来自最倾心之人,刘兰芝第三次失望了。她有点怒不可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并且再一次盟誓:“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由此可见,婚夜赴死是刘兰芝一次次希望到一次次失望乃至绝望后毅然作出的决定,而不是一意孤行的选择。

(二)是要把忠贞之情公布于世做出的选择

忠于爱情、誓死捍卫爱情是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共同的性格。而这种品格是在两人坚定、怀疑、坚定的过程中呈现的。

嫁到焦家的刘兰芝,虽与夫君“相见常日稀”,但“守节情不移”。焦仲卿也认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但焦母从中作梗,要焦仲卿“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仲卿虽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在强大的家长制面前,还是让刘兰芝“卿但暂还家”。仲卿虽表示“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但兰芝“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的话语表明她不无担心焦仲卿会续娶。

在送兰芝回家的路上,焦仲卿再次发誓,以表明心迹:“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在焦仲卿的感召下,刘兰芝重拾爱情信心,“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并盟誓以表明对爱情的坚定:“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回娘家的刘兰芝,在接二连三的媒人说媒时,对爱情的态度是坚定的:“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的话也从侧面反映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但阿兄的怒斥使刘兰芝只得表面允婚。允婚的对象是太守家,而且马上就要结婚。非怪焦仲卿“闻此变”,见到刘兰芝,不等听完刘兰芝的申诉,哪里相信她的坚贞!言辞中有愤激:“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话语中有讥讽:“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被误解、被怀疑的刘兰芝被激怒了:“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并且坚定了他们的爱情:“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要誓死捍卫她和仲卿的爱情。

既然誓死捍卫,就不必偷偷摸摸,就要把他们的忠贞之情公布于世。而公布于世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结婚的当晚赴死。不然“只会死得不明不白。”(谢并洋语)。而这不是“专情,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一直等到生命枯萎”。

(三)是自尊、叛逆性格爆发做出的抉择

诗歌一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提出的请求话语,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耐、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但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刘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体会到兰芝不是封建时代一个标准的儿媳妇的形象。

刘兰芝的自尊和叛逆还突出地体现在离开焦家前的“严妆”上。尽管刘兰芝有着巨大的悲伤哀怨,但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光彩照人、风姿绰约的动人形象。这也是对焦母的示威与抗议。你不是说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吗?“我”刘兰芝也是“精妙世无双”啊!果然,“上堂启阿母,阿母怒不止”。

回到娘家,面对阿兄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叛逆的性格。“仰头答”而不是低眉顺眼;表面允婚,实际上已做好了反抗的准备。

在与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之后,刘兰芝果断选择在婚夜投水自尽。这是她自尊、叛逆性格的总爆发:“我”就要给阿兄带来麻烦,“我”就要给太守家带来物力、财力的损害,精神、声誉的损害。在这一点上,我与谢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

二、满足读者心理需要使然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不朽的文学作品。而好的作品往往能歌颂美好、抨击罪恶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人们认为这首诗 “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1]。但不能说此诗没有艺术创造。刘兰芝选择在再婚之夜投水自尽就有可能是艺术创造,而这也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要。

(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满足了读者的心理

刘兰芝焦仲卿结婚以后,一个“守节情不移”,一个“幸复得此妇”。焦母从中作梗,非要把兰芝“遣去慎莫留”。仲卿无法改变母亲,只得劝兰芝“卿但暂还家”。这时的读者如刘兰芝一样,不能不有焦仲卿再娶的担忧。

等到送兰芝回娘家途中,焦仲卿的一番话语感动了刘兰芝,刘兰芝也随之盟誓,读者心理才悄悄有些安慰。但兰芝“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的话语也“煎”熬着读者情“怀”。

果然,回到娘家的刘兰芝虽然恪守诺言,但在阿兄的逼迫之下,只得允婚。读者虽然知道刘兰芝是违心的,但感到刘兰芝焦仲卿再在一起的希望渺茫。刘兰芝会不会因见异思迁?读者的疑虑被仲卿说出来了:“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刘兰芝的喝斥与盟誓坚定了读者对他们爱情的信心。直到最后一刻——再婚之夜,兰芝“举身赴清池”,谜底才揭晓。“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读者悬着的一颗为他们爱情担忧的心才落了下来。“在一切伟大悲剧的斗争中,肉体的失败往往在精神的胜利中获得加倍的补偿。”[2]刘兰芝焦仲卿虽然肉体不在了,但他们忠于爱情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戈一击满足了读者的心理

刘兰芝选择在具有隆重仪式、热闹氛围和众人艳羡的再婚当夜“举身赴清池”,是对阿兄进行的无声的反抗,让兄长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下台,毁灭了他的妹荣兄贵的美梦。这是刘兰芝对家长制的沉重打击。当焦母知道焦仲卿“故作不良计”后,恳求儿子“慎勿为妇死”。仲卿“自挂东南枝”也是对封建家长制的致命一击。“在悲剧中,我们面对失败的惨象,却有胜利的感觉。那失败也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的失败,而不是怯懦者的屈服投降。”[3]“当生命力成功地找到正当发泄的途径时,便产生快感。”[4]刘兰芝焦仲卿在反抗的过程中,虽以悲剧告终,让人们洒下同情的悲伤的眼泪,但对家长制的打击也是巨大的,而这也让读者感到愉快和满足。

三、寻求最佳艺术效果使然

“按照秦汉以时间统空间的模式,突出时间的主导因素,所以中国人审美的空间始终由时间这一维所牵引,它流转不居,生生不息。”[5]《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贾宝玉的婚夜死去,祝英台死在出嫁的途中,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惨死,这些都是重视时间节点的例子。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在再婚之夜,刘兰芝的形象应该是最美好的,她要把最美好的形象留给世人。再婚之夜,刘兰芝赴水而死,她是为捍卫爱情而死的,她的忠贞不渝之情是最美好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传颂。“它(悲剧)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6]人们在同情怜悯刘兰芝焦仲卿的同时,也会感觉到刘兰芝焦仲卿的伟大和崇高。也一定会思索恶的根源和正义的观念。这也是一切不朽的作品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选择在再婚之夜投水自尽,使刘兰芝的性格得充分展示。除了表现她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精神美外,还表现了她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她的活力与尊严。

总之,刘兰芝选择在再婚之夜赴死,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是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更是为了使艺术效果最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中玉等:《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4][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责编潘务正]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艺术效果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浅谈话剧音响的艺术效果
浅谈灯光的艺术效果在舞台演出中的运用
阅读期待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
谁在说谎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