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浅谈小班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2016-03-02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许佳莹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许佳莹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浅谈小班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许佳莹
美术活动是幼儿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不但没有接触过有组织的美术活动,更不清楚美术是怎样一回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实践与反思,发现了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小班幼儿进入缤纷绚丽的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投其所好再对症下药。
美术教学小班幼儿想象创造
《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如何让幼儿喜欢美术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做法,也有了不小的收获。
一、优化土壤,让种子生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绘画内容比较单一且简单,要想使简单内容的活动变得鲜活而灵动,究其根本,选择合适的作画材料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材料应出其不意。在美术活动中,棉签、报纸、积木等生活化材料随处可见,要想标新立异,得积极寻求新奇的作画材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教师喝完饮料想扔饮料瓶的时候,不经意地发现饮料瓶底的花纹如同一朵花,于是美术活动《一枝独秀》应然而生。活动中,教师提供的饮料瓶有大有小,不仅满足了幼儿创作的各种需求,而且用饮料瓶底印桃花更加得心应手,印出的桃花也是百花齐放。饮料瓶这一简单的作画材料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由此可见,出其不意的作画材料,不仅能带给幼儿作画的惊喜,而且能给美术课堂增加新的源泉。
2.材料应出陈易新。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化的材料更易产生共鸣,将旧材料用出新用途,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如在拓印活动《七星瓢虫》中,教师利用藕的横切面作七星瓢虫的身体,既形象又给了幼儿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延续快乐,拥有成功感。看似简单的材料却能促进幼儿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合理营养,让种子发芽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对色彩反映敏锐等特点,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因此以“导入”为突破口,加以“兴趣”为佐料,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到最佳。
1.以动制动——动作表演法。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寻求教育的契机作为活动的着力点,进而捕捉到幼儿的热点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美术活动《飞呀飞》中,教师以纸偶小鸟导入,顿时幼儿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珧珧说:我要去迪士尼玩;梅梅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糖果乐园;思思说:我做了小鸟,一定要比托马斯更快……于是教师就趁热打铁道:孩子们,你们愿意飞一飞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幼儿学小鸟飞忽高忽低,学蒲公英飞翩然起舞,学飞机飞不停打转……在打开幼儿好自由的天性后,自然地进行了教学活动。通过有趣的表演形式创造了自由、轻松的绘画情境,让幼儿在动中体验,在玩中学习。
2.迁移经验——图片欣赏法。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感兴趣的图片导入,借此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往往收效甚大。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一枝独秀》中,教师出示了桃花的图片,让幼儿在直观的观察中了解到桃花与桃枝的基本特征,如:桃枝是细细长长,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蜿蜒曲折。桃花是一朵一朵,有的花完全开放了,有的是花骨朵……让幼儿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创作的欲望。图片的欣赏使得幼儿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使幼儿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继而将创作的热情投放在绘画活动中,一举数得。
3.回归生活——实物展示法。小班幼儿的绘画内容大多以单一线条、简单图形和块面涂色为主,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也难以将生活联系到绘画中。如在美术教学活动《理发师》中,小班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理发工具的了解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准备了各种理发工具的实物,供幼儿观察参考,使幼儿在绘画时有了一定的借鉴。在对理发工具进行了直接的观察接触后,幼儿的绘画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涂鸦,而是可以将简单的线条进行组合,变成一幅幅稚嫩的作品。
三、施加肥料,让种子开花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看似简单的绘画内容常常蕴含着全新的方法。于是,我让幼儿通过“语言”来强化“方法”的运用,比起单一的言语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1.儿歌语言助握笔。小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迟于大肌肉群,手的精细动作发展差,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初学绘画尤为重要的前提。往往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苦口婆心地强调: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蜡笔,再用无名指抵住。可是过于直接的方法不仅让幼儿一头雾水,还会形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恶性循环。在涂色活动《涂色灯笼》中,教师以儿歌引导:我有一个尖脑袋,小小的嘴巴长身体,小朋友们想抱我,先将我藏在手心里,让我的脑袋露出来,让我的小嘴和纸亲一亲。用短小又简明的儿歌突出握笔方法,有趣而有法可照。
2.节奏语言明方法。版画这一新颖的作画形式和排笔这一特别的作画材料,让小班幼儿们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为了区分与其他作画方法的不同,在示范中,教师用简短又清晰的语言引导:版画刻板要用力,划划划出细线条,刻刻刻出粗细条,扎扎扎出小洞洞,版画刻板要用力。再加以有节奏地念诵,着重突出重叠词,有劲而有法可循。
3.情境语言添乐趣。针对幼儿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教师将烦琐的作画要求摒弃,用富有游戏性的情境语言使绘画活动趣味盎然。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一枝独秀》中,教师把作画步骤压缩于儿歌之中,把儿歌融于作画之中,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下诱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在画桃树枝时这样引导:小小画笔跳呀跳,跳进颜料洗个澡。全身洗完跳出来,坐着滑梯向下滑,转个方向继续滑。伸伸臂,向左伸,向右伸;踢踢腿,向左踢,向右踢;弯弯腰,弯弯腰,桃枝桃枝画好了。借“滑滑梯”为源材,有味而有法可依。
四、扶正剪枝,让枝条更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面对能力发展各异的幼儿,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逐步帮助幼儿提升绘画能力,缩小差距。
1.适当肯定,给予幼儿创作的勇气。小班幼儿处在以涂鸦期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幼儿的技能技巧略显生疏。这时,教师不能责骂幼儿,而应该询问幼儿的创作意图,顺着幼儿的思路积极地鼓励幼儿,给幼儿足够的信任。如在美术活动《理发师》中,幼儿将理发工具的特征进行抽象的表示,教师应及时地肯定,一方面肯定幼儿大胆作画的意图,另一方面肯定幼儿富有创意的表现,使幼儿在正面的鼓励下,渐入绘画佳境。
2.适当点拨,给予幼儿创作的热情。陈鹤琴曾说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当面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出现绘画问题时,教师应该找准突破口,结合幼儿已有图像,引导幼儿用“添一添、变一变”的方法进行画面的改造,“看,添上一笔,变成什么了?”“这里变一变,说不定就会很神奇哦”……通过这样的点拨,让幼儿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晴天之感。一个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一般呈橄榄形,而在其中占据重要比例的绝大多数中等孩子,被称之为“灰色儿童”。他们的作品没有“劣等”幼儿的“不知所云”,也没有“优秀”幼儿的“奇思妙想”,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往往淡然处之,教师应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适当帮助,给予幼儿创作的自信。当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画纸不知如何下笔或者画不下去时,教师应放低对幼儿的要求。如在美术活动《一枝独秀》中,只画了一笔便抓耳挠腮地开始作冥思苦想状,于是教师进行引导:你见过什么样的树枝?弯弯的还是直直的?扶着幼儿握着笔的手进行外轮廓的建构,在幼儿体验到绘画的成功后,教师开始放手,让幼儿自主进行临摹。这一点点的帮助与降低的一点点的要求,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却是迈向绘画的重要一步。
儿童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智慧的种子,当有了阳光雨露的滋养,就能显示其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挖掘幼儿独特的个性,科学地优化美术教学方法,使幼儿美术潜能的种子在教育的润泽下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