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科“多彩评价”研究
2016-03-02■张昕
■张 昕
小学品德学科“多彩评价”研究
■张 昕
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颇具“亲和力”的特点令学生们喜闻乐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品德学科还是一门“弱势课程”,在其他学科评价方式如火如荼改革的同时,本学科的评价却未被足够重视。细细品味我们过去使用的评价方案,不难发现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侧重于知识检测、操作性不强等缺点。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开展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我追求的目标。
一、评价时机全程化,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品德学科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科,很难以一两次的测评来检验学习效果。本学科的评价应贯穿于日常教学的过程之中,用全程的、无痕的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指的是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随机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指导及激励作用是明显的。因为品德课实质上是明辨是非、不断澄清价值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取决于不同价值观点的碰撞,取决于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没有课堂中的日常形成性评价,课程就失去了生成的基础。日常形成性评价来自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等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中自然生成,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直接促进或影响学生的发展。日常形成性评价,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角度去关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更要关注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情感变化、尝试和思考以及合作的愿望和能力的提升等。
(二)主题单元式评价
品德学科教材是按照主题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不同的主题活动构成了同一个主题单元,不同的主题单元构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轨迹,主题单元阶段性评价最能清晰地表现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出学生活动中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下学期的评价方案,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了“学校生活”、“春游”、“健康生活”等多个学习主题。这些主题既涵盖三维目标,又与本学期单元主题和学校活动相对应。如“春游”这一主题,包含春游路线设计、春游的准备、春游安全须知等多个评价项目。既有侧重于检测方法与过程的项目,又有侧重于情感态度的项目。由于品德学科三维目标存在综合交叉的特点,因此,许多评价内容同时包含了三维目标的内容。如“健康生活”这一主题,包含了“掌握合理饮食常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等多维度的目标,所提炼的指标既有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性的指标,也有经历性的指标、方法性的指标和情感性的指标,对这项内容的评价就是一个综合目标的评价,自然地将三维目标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阶段终结性评价
在品德学科评价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以知识性为主的,还有一部分综合了两个或多个的学习主题的内容,考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类的评价,我们一般在一个学期学习结束后进行,采用书面测试的方法开展检测。
日常形成性评价、主题单元式评价、阶段终结性评价共同组成了学生这一个学期的完整评价体系。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多向交流与反思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多方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一种最常用、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进行评价。教师本身以教育者的身份及其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确立了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影响力。来自教师的认可、赞扬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而且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最能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引导,因此从学生的发展这个目标出发,教师应设计实施高效的评价。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自我评价是学生基于原有的自我认识,依据自身认可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整体或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所作出的认识和判断。学生对自身原有发展水平的认识是评价的基础、对照的起点,评价的指标和准则可以由师生商讨制定,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但关键必须得到每位学生的认可。在小学品德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艺术性地运用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到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
同伴互评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并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诚恳对待学习伙伴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学生评价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手拉手》一课,我设计了让学生资助手拉手学校同龄孩子的活动,让他们之间以通信、电话、视频交流等方式建立联系,并设计了“你我共同成长”的成长档案,让手拉手伙伴之间相互评价、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三)家长、社会评价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性。实践证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它们的综合教育能力就必须注重学校开放和社会参与。学校要创设条件和机会,使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学生的评估,关心学生的发展。因此,除了校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我们还增设了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评价。
1.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最亲的人,学生渴望得到来自家长的认可、赞扬、鼓励。家长的积极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而家长参与评价又能帮助家长更充分及时了解子女情况,从而及时引导或鼓励督促子女等,并能融洽亲子关系,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成长环境。因此,家长评价也是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如家长会上,我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客观地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活动中。如在低年级采用“彩虹评价”,每完成一个目标就让家长在彩虹上涂色;中年级使用“硕果累累”评价图,当学生为家庭建言献策、做家务时,家长就在树上画一个红苹果。这些充满童趣和互动性强的评价方式既加深了亲子交流,又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2.社会评价。品德学科的开放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本学科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校要开展一些社会体验、调查、访问、游览等社会性活动,在活动中与之相关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来。通过社会评价的引入,学生开始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提高其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评价标准差异化,促进每个孩子个性化成长
评价的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和依据,每个学生各不相同,因此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层面、领域实施差异化评价,进而促进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激励每个学生奋发向上,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一)尊重学生智能差异
学生先天的智能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也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品德学科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智能差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搞一刀切必然不可取。教学中,我们倡导因材施教;评价中,我们也必须因材施评。在品德学科的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级,逐级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评价。
(二)尊重学生性别差异
俗话说“男女有别”,无论从心理还是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男女生都有很多差别,小学阶段尤其明显。品德学科的评价要正视男女生性别上的先天差异,以其性别优势弥补其性别弱势。如让不同性别学生分组进行评价,或设计适合性别特点的不同评价内容,发挥性别优势。
四、评价形式多样化,提高评价实效性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是评价主题和标准多元化的必然要求。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必须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只有重视评价方法的合理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我采用的方法列举如下:
(一)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活动在高年级品德学科中经常被使用,其目的大多侧重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评价的重点自然也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如在研究环境问题时,结合“世界环境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究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自觉性的认识。教师设计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各自完成,并将这张调查表存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从而成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评价依据。
(二)模拟情景表演
基于低年级孩子善于模仿、愿意表现的年龄特征,模拟情景表演经常被应用于低年级的品德课堂。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的方法,并通过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经历的过程,促使三维目标和谐达成。
(三)笔试测试
书面测试相对容易,效率较高,测试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能较为清晰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品德学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为避免笔试试卷机械化、刻板教条的弊端,在品德学科的笔试中可以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意境、活泼、亲切的卷面。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在本课题中,我始终坚持把品德学科的学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青岛湘潭路小学,山东青岛 266043)
(责任编辑:甄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