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的构建与探索
——以滨城区逸夫小学为例

2016-03-02杨新彬刘尊美

现代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创造性基地评价

■杨新彬 刘尊美



小学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的构建与探索
——以滨城区逸夫小学为例

■杨新彬 刘尊美

滨城区逸夫小学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滨州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滨州市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优秀学校,滨城区人民最满意学校。近年来,学校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文化润校、特色靓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在滨州市课程与教学改革重点实验项目“滨州市小学课程优化和整合实验研究”的引领下,以课程优化和整合为支点,实践与创新为特质,进行了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分析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时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些政策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在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的理论支撑及专业指导,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目标上有较为严重的重复和交叉,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负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整体教育效果。

滨州市教研室在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课程评估中也发现,不少学校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对学校三级课程的领导力、规划力、实施力还比较薄弱,优化整合程度较低。基于此,滨州市教育局启动《滨州市小学课程优化和整合实验研究》,并作为全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实验项目。逸夫小学是核心研究学校之一。

二、小学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内涵及内容

1.内涵

“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是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主题教育活动及社团活动中能够凸显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内容通过一个个主题的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以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重点,切实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更加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2.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无论课程优化和整合的内容还是行动,都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行为。我们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都要信息充分,数据可靠,经过实践检验,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2)系统性原则。课程的对象最终是学生,必须服务于全体学生基础素养的整体性提升和满足每一位学生优良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优化和整合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解决学校国家、地方、校本课程部分目标、内容和教学活动严重交叉重复的问题,探索建立目标统一、结构科学合理、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

(3)适应性原则。课程必须符合国家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国情实际。学校对课程的改进、开发和建构,也要符合上述要求,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

(4)目标统一性原则。构建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体系,是在保证落实好国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目标前提下,依据国家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建设的有关规定,探索研究和建立学校特色教育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目标。

(5)规范性原则。本课程的建构在总体目标、基本理念和基本教学实施要求上,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基本精神,实施过程也要符合规范要求。

(6)实效性原则。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课程和教学实施的实效性,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目标、内容、活动和资源,减少重复和交叉,力避无教育价值的形式主义,提高课程的教育效果。

3.课程建设的目标

基于对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的构想和遵循的原则,我们确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建立完善的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养成爱劳动、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4.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的内容体系

围绕课程目标,依据遵循的原则,我们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和学校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梳理整合,对这些课程和活动中能够凸显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课程内容或活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必修加选修的“A+B”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模式。A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凸显实践与创造性的课程资源经过整合优化成为必修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B课程是社团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凸显实践与创造性的活动资源经过整合优化后成为选修课程内容,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A课程和B课程的内容在“实践与创造性”这一大主题下,通过一个个活动主题,以课程形态来呈现,最终形成“A+B”实践与创造性课程体系。

必修课程中的校本课程根据规划安排在不同年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供师生选择的主题比较多。教师依据课程纲要,引领学生在三至六年级四年的学习时间内,从每个板块中至少选择一个主题带领学生进行研究。选修课程中的主题教育活动,德育处根据德育目标统一规划安排,社团活动学校跨班级、跨年级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性更大。比如,三年级可供选择的必修主题是种植、养殖、研究性学习、戏曲,选修主题是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科技制作、手工等。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三、多措并举,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一)拓宽渠道,组建高层次指导教师队伍,确保课程实施的高起点、高定位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我们确定了“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配备原则。我们选择学有专长的教师担任专兼职教师,如我校的剪纸主题课程的指导教师就是由一批对剪纸兴趣特别浓厚,又有一定剪纸功底的老师担任;孙洪是一名美术教师,酷爱摄影,学校充分发挥其特长,开发了摄影主题课程;邱爱军、张丽丽、谢中锋等有书法专长,学校安排担任书法社团的指导教师。我们还聘请社会上某一方面的知名人士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例如:聘请在剪纸方面颇有造诣的滨州市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洪庆先生担任“剪纸”主题课程的专家顾问;聘请国家一级演员,滨州市艺术馆石连山先生为我校吕剧课程的专家顾问和执教教师。我们还聘请部分有专长的家长担任学校珠艺、十字绣、丝网花等主题课程的指导教师。这样,通过内挖外引,初步构建起了一支数量充足、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高层次指导教师队伍。

(二)保证课时,确保课程实施的时间

在课时安排上,我们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A课程(必修)主要是利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课时;B课程(选修)主要是班队会和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生活动课时间。师生可根据内容灵活处理,既可按周使用,也可以几周合并使用,还可根据需要与某学科教学打通使用。

(三)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实现校内外空间的优化互补

我们以“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为指导思想,从学校空间资源、家庭优势资源和社区独特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三个基地建设,实现校内外的优化互补。

1.发掘学校空间资源,建设校园基地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我们首先充分发掘学校空间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校园基地。我们以“种植体验”为活动主题,对学校的校园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建立了蔬菜园、冬枣园、花卉园、农作物园等种植基地,为每个班级划出责任区,指导学生自己选种、播种、管理、养护、收获,了解种植的全过程,体验种植的酸甜苦辣,并结合种植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种植的劳动实践和研究学习活动中,了解相关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技术,还在与泥土、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体验种植的乐趣,体味生命的价值。以“种植体验”为主题的校园基地建设,也体现了学校“块块土地都育人,片片绿叶都润情”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图书阅览室、微机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摄影室,让“四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2.借助家庭优势资源,建设家庭基地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有的学生家长爱好养花,家里就是一个小型的漂亮花园;还有的学生家里喂养着金鱼、乌龟、猫、狗、鸟等动物。这些都是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动植物的资源宝库。我们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将家庭的这些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家庭基地,并在家长的进一步指导下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此举拉近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庭基地成为校园基地的重要补充。

3.依托社区独特资源,建设社区基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仅仅依靠校园基地和家庭基地还是很有局限性的,必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我们依托社区的独特资源,重点开展了社区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调研社区资源,确立课程资源开发基地。我们首先确定了社区基地建设的两条基本原则:就近原则、实践和体验性原则。在这两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进行了调研,先后确定了滨州市第二自来水厂等社区单位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我们与这些单位的领导进行沟通交流,阐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学校举行了基地挂牌仪式,选派指导教师与基地技术人员共同协商,挖掘整理课程资源。

第二,立足实际,确立主题,开展“菜单式”基地活动。我们依据基地独特的课程资源,确立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如立足二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这两个基地,我们开发了“滨州水污染研究”主题活动课程,设计了“河流的水”、“净化的水”、“污染的水”活动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对水的研究,培养学生珍爱水、节约水的意识。

基地为主题活动列出服务“菜单”,供学校制订活动方案时选择。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菜单”形成各自的活动方案,并于活动前至少一周与基地沟通协商,基地也为学校活动提出建议,并根据学校方案做好准备,为学生活动提供支持、指导等服务。

(四)探索课程实施策略,确保课程实施优质高效

1.课程体系主题化策略

学校的课程建设在“实践与创造性”这一大主题下,对A课程(必修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凸显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内容进行优化,对B课程(选修课程)中的社团活动进行整合,围绕总目标分学段形成一个个较为独立的主题活动课程,最终构建起学校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体系。

2.主题活动课程化策略

在过去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感兴趣的扎实有效的活动内容进行主题化活动课程设计。在市教研室主任周新奎的指导下,我们先将优秀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德育主题活动等,能凸显实践与创造性的内容进行课程化设计,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等方面来进行提升、规划、梳理、实施。通过主题活动课程化的研究,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实践能力都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已经整理出“摄影”等主题活动纲要和相关资源,其他主题活动正在整理中。

3.主题课程师本化策略

教师是新课改理念的直接落实者,是课程建设实施的主体。在学校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建设中,我们突出教师的课程地位,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下,进行主题课程师本化探索。在A课程(必修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和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对以往开发的主题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优化,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课程优势,开发新的主题课程;在B课程(选修课程)中的社团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自身专长,可以对活动内容、目标进行优化提升,也可以自行开发,并进行课程化设计。

4.大小课堂优化互补策略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作为学校的大课堂,需要开全、开足、开好;各类社团活动作为小课堂,是对大课堂的补充、拓展。大课堂式必修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小课堂是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发展自身的个性特长。这样,大小课堂优化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又富个性发展的需要。

5.评价促进策略

学校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探索,力图促进师生积极参与,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坚持“立足过程,尊重多元,注重反思,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注重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情感态度、过程体验及收获,主要从参与活动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获得体验及成果等方面来评价。采取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对教师的评价:注重活动的差异性,强调评价的针对性。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注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采用教师自评、学校评议和学生访谈相结合,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课程的扎实开展。

四、课程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的建设成效显著:

2013年4月,滨州市“小学课程优化和整合实验研究”项目启动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在逸夫小学召开。2014年3月,教育部从全国500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遴选出了44所优秀学校,我校的吕剧课程建设成果入选。2016年8月,学校被评为滨州市小学主题综合课程实验学校,并举办了全市小学主题综合课程试点实验现场培训会。扎实的工作、详实的资料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及教师们的高度评价。

五、课程建设反思

“主题式实践与创造性课程”的建设,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孩子成长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孩子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他人的情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由于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团队能力、水平所限,课程建设的高度、广度、厚度还不够。随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家的引领下,继续遵循“且行且思且完善”的课程建设理念,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耕耘不辍。

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

猜你喜欢

创造性基地评价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