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
——祝禧文化工作室纪实

2016-03-02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化

祝 禧(特级教师)

“文化语文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12月。通过双向选择,15名教师走到了一起。大家认同用文化的课堂擦亮学生的眼睛,培养学生文化的心灵,把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种子熔铸在儿童的血脉里。几年来,工作室以“过一种审美的语文人生”为目标,倡导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儿童、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文化语文人。诚恳率真、感觉敏锐、志向高洁、内心丰富,葆有自然天性、不失赤子之心。通过成员共同的教育生活,把自己的人格、心志自然地融会到语文教育中去。

我们深知,文化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涉足的地带,触及它需要足够的勇气、胆量和底蕴。在共同的信念背景下,工作室立足打造充满审美气质、研究气质、学术气质的共同体。通过构筑共同的读书生活、研究生活、实践生活,积淀教育底气,生长教育灵气,享受创造激情,形成研究型、学术型的研究团队。

一、文化课堂,涵育研究气质

著名文化学者皮尔森曾经说过:“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的理解是,由于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性的象征,不像器物世界的建造具有立竿见影的效应,所以,它的形成必然是一个逐步积累、积淀、濡化的过程。儿童学习语文如此,我们做教学研究亦如此。“文化”的本源意义上就有“耕种”的含义,具有行动的特质。不过,在我们看来,行动研究应当有一种追求高远、卓越智慧的价值追求。从“技”的经验成熟,到“道”的境界领悟,从追求教学行动的精细、教学艺术的精彩,到凝练教学生命的精华,反复磨砺,饱尝酸甜苦辣,积累智慧,升华自我。这,正是“濡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内涵。我们立足国家课程,并向外拓展,建设富有文化含量的语文课程群,比如“意象主题审美阅读课程”,“儿童文学阅读课程”“经典吟诵课程”“日常生活语言实践课程”等等,通过学习和比较新课标、新课堂、国外课程标准与我国课程标准等等,提升研究能力。多年来,无论是对教材文本的多元解读,文化意象的深刻领悟,“文化”过程的把握,编制《阅读手册》的文化视野,抑或阅读途径的创设,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文学语言和实用语言的不同教学策略,文学阅读课程和语文生活课程的建构等等,都莫不如此。我们的体会是,教学研究需要扎根大地持之以恒的田野精神和精耕细作的功夫。

在形成课程群的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涉及不同文体的教学风格;探究主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评价”的有效路径;实践“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专题研究“活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等等,经由同题异构等方式,从教材解读到目标设定,从板块设计到理念诠释,不断超越。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建构“文化语文”的理论框架,完善实践样式,形成经典模式,在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含量和学术含量,更加明晰、丰富和发展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对“文化语文是什么”作出新的通俗易懂的回答,朝着语文教学的大视野、大格局不断努力。

二、文化阅读,积淀学术气质

我们深知,现代教学是一项学术事业,需要学科学术积淀,不断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形成完美人格。语文教师,扮演着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角色,堪称人类和民族文字、文学、文化的“赫尔墨斯”(信使之神)。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自己首先要对母语怀抱一种最高意义上的虔诚与敬畏,让语言成为自己栖息生长、安顿生命的精神家园。一个阅读视野宽广的老师,一定能旁征引博,妙语连珠,让儿童思想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

我们努力倡导工作室老师的大学视野,让读书和写作成为日常生活方式。针对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我们开始艰辛而甜蜜的文化之旅。《回忆和话语之乡》《语文教学解释学》《美学四讲》《情境教育的诗篇》……成员“凌云青竹”在博客中写道:《谈美书简》翻开第一页后,我便被朱光潜先生的文笔、思想所深深吸引。美学涉及文艺理论、心理学甚至哲学,诗词、雕塑、建筑、音乐、美术,包罗万象。怎样欣赏美?如何提高审美的品味?朱光潜先生深入浅出,把深奥的美学思想用通俗、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全体成员的阅读涉及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在“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的美好追求下,首先让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当下语文教学的舞台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博采众长,又独自形成个性。

三、文化休闲,滋养自然性灵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人类的导师。当文学意象审美阅读课程启迪着我们的思路时,我们也学会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注视并倾听自然万物的呢喃细语。野花、芦苇、夕阳、小溪……我们寻找着那“两千年的眼睛”,并和儿童一起,让自己的眼睛一点一点地醒来,洞见、发现、觉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生活。我们的审美经验成就着孩子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审美经验成就着我们的课堂。在上海,徜徉于宋庆龄、陶行知、贺绿汀、蔡元培、鲁迅、张爱玲等文化名人的故居,让思想穿越时光的隧道,让心灵慢慢地纯净;在北京,“跟着课本游首都”,长城、故宫、颐和园、北京现代文学馆,领悟中华文化的大气与博厚;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体验大学生活,经历丰富的“文化之旅”;在首都大剧院,欣赏名剧,拓展文化视野。这样的文化活动,熏染着自己的审美气质。

四、课程研发,提升实践智慧

教师脚踩在泥土芬芳的“教育大地”上,必然提升实践智慧。文化语文团队研发了72个单元432篇的晨诵内容,建设比较完善的晨诵课程,养成“诵读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优美的母语,体验美好的情怀。师生共同传达愉悦、饱满的精神。我们研发百部“大眼睛电影欣赏课程”,倡导“耳朵也能阅读”。老师们研发《大眼睛电影欣赏手册》,绘制欣赏地图。让光影照童年,艺术养灵性。“意象主题审美阅读课程”,选择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文学意象”进行重组重编教材,《萤火虫》《蝴蝶翩翩》《梅花朵朵》《花间一壶酒》等等,适合每一个年级阅读的课程建构起来了。大家一起观课研课,通过系列实践研究,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工作室成员就这样,深度卷入课程研发,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诠释、丰富和发展文化语文的主张。我们以一个个项目研究为突破口,在自主选择、共同研讨中形成教学的个性。比如,曹亚男老师的经典吟诵教学;马娟鑫的儿童诗教学;王敏老师的班报习作课程;盛美老师的文化识字课程;高姗姗的讲述与聆听课程……在这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五、支教送教,培养公益情怀

我们倡导的审美人生中,应有一种圣洁的教育情怀。我们和公益基金会组成联盟,赴安徽霍邱、贵州正安等贫困地区进行公益阅读推广。孩子们“听绘本讲故事”的神情让我们动容。多少个暑假,工作室老师有许多时间在山区度过。其实,不只是我们的上课、报告给老师们送去经验,而是当地的校长、老师在贫困地区依然坚守教育理想,拥有教育情怀感动了我们。此后,我们的阅读推广活动一直送到宁夏海原、海南澄迈。教育需要信仰,需要梦想,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

近几年来,因为卓越成效的工作,工作室先后获得“南通市优秀教师群体”、“海门市卓越教师群体”等荣誉。全体成员参加省内外交流学习培训活动数百余次。在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文化语文教育研究》荣获二等奖。

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我们为之努力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