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化人 载道育魂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16-03-02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钱学森秋风祖国

孟 强(特级教师)

尽管语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但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在强化语用的前提下,语文教学还应当有更上位的追求,即文化的浸润、渗透和传承,培养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

一、借助词语组串,感悟“玉”文化

玉,从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起,就被先民视为天地精气的结晶。君子比德与玉。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贵玉,因其在“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诸方面具有“比德”之用。玉,以其美轮美奂的质地和品格,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道德追求和文化印痕。

【片断回放】

师:(板书课题:琥珀)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偏旁相同,都是王字旁。

生:结构相同,都是左右结构。

生: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王字旁。

师:(屏显大篆体“王”“玉”。“玉”字无点,跟“王”相近,区别在于中间短横的位置。)这俩字认识吗?

生(犹豫):都是“王”。

师:说对了一半。左边的是“王”,右边的是“玉”。这俩字形非常相近,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一横是表意的。所谓王者,就是天子,自然要离天近一些。玉,就是地上的宝石,自然要离地近一点,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后来,为了更好地区分它们,才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可是,它们做偏旁的时候,还是一个模样。因此,有的王字旁实际上是玉的意思。

师:接着看,(依次屏显图文并茂的“琥珀”“琉璃”“玛瑙”“珊瑚”)一起读。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偏旁相同,结构相同,都是形声字。

师:这里的王字旁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的是“玉”的意思。

师:说得对。能把理由说清楚吗?

生:从插图中可以看出,这些物品都玲珑剔透,和玉的品质很相近。

师:说得好。这叫做“温润如玉”。看似简单的汉字和偏旁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根基,我们要注意积累和传承。拿起笔,把这组词语整理下来。

【案例解读】

《琥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上课伊始,由课题琥珀入手,引入大篆体的“王”和“玉”,介绍这两个字及“王字旁”的构字方法和文化内涵,然后出示“琉璃”“玛瑙”“珊瑚”等与“琥珀”外观相近、构字方法相同的词串,相机渗透“温润如玉”的传统文化,再把相关词汇整理积累下来,实现了语汇积累和文化渗透的无缝对接。

二、利用主题解读,传递“送别”文化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人之常情,古今一理。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感慨,到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再到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凄美,“送别”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片断回放】

师: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古人送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出示图片:折柳送别和饮酒送别)请同学们为这两幅图片起个题目。

生:折柳送别。

生:饮酒送别。

师:说得对。古人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送别呢?

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师:从谐音的角度来说,柳和留读音相近,有什么寓意呢?

生:留下来,多留一会儿。

师:柳,谐音“留”。折柳送别,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那饮酒送别呢?

生(恍然大悟):酒,和“久”谐音,表示长长久久。

师:酒,象征着友谊天长地久。在欢聚的时候、送别的时刻,人们都会借“酒”抒情,表达祝福。

师:在《黄鹤楼送别》中采用的是那种方式?

生(齐):饮酒送别。

生: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到,“李白举起酒杯”“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这样的语句。

师:让我们走进文本,感受这个美好的时刻。

【案例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文包诗”,由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而成。初读课文后,抓住“送别”二字,引入“折柳送别”和“饮酒送别”图,相机渗透谐音和送别文化,感悟“柳”与“留”,“酒”与“久”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顺势切入文本,“黄鹤楼送别采用的是何种方式?”由此跳转到重点段“送别”的学习。此处的教学设计,既灵活地传递了送别文化,又巧妙地串联了教学环节,可谓一举两得。

三、依托比较阅读,链接“弘毅”文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士人君子应当具备和坚守的宽广、坚忍、刚毅的品格。不论是求学,还是修身,抑或是做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行和操守。

【片断回放】

师:手术开始了,沃克医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努力地平复一下难以平静的心情,开始了他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手术。第一刀,钻心的疼痛使刘伯承咬紧了牙关,汗水从他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里喷涌而出!他——

生:一声不吭!

师:第二刀,难以忍受的痛苦让他的双手紧紧地抓住了白垫单!他——

生:一声不吭!

师:第3刀,4刀,5刀,……直到72刀,他仍然——

生:一声不吭!!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生(接二连三):坚强!真勇敢!太伟大了!军神!

师:是啊,难怪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出示“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读!

(生读。)

师:起立,挺直腰杆,大声读!!

(生读。)

师: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同样惊天动地、感人至深!(出示图文,师配乐朗读: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生鼓掌。)

师: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建议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案例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忍受了72刀之痛,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手术,医生沃克被其感动,称之为“军神”。教学中,当学生为刘伯承不用麻醉剂竟能数得清刀数而深受震撼,为沃克医生的赞叹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引入了“刮骨疗毒”的故事,两相对照,“大英雄”“真刚毅”的形象立体饱满、真实高大,仰止之情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洞开一扇涉猎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的窗口。

四、通过复沓教学,点染“修身”文化

《孟子·滕文公下》描绘了儒家文化中修身做人的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此,光明磊落、兼济天下、独善其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操守。

【片断回放】

师:言为心声。默读课文,结合钱学森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批注。)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尽管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钱学森却一心想着回国,从中感受到了钱学森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志!

师:是啊,待遇再优厚,生活再富裕,条件再优越,钱学森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啊!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钱学森把报效祖国看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中可以感受到钱学森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师:是呀,祖国刚刚解放,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钱学森却毅然要回国。这就是“贫贱不能移”啊!

师:钱学森朝也想,暮也盼,多么渴望早日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可是,回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生: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尽管美国政府百般阻挠,尽管经过五年的漫长等待,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就是“威武不能屈”啊!

师: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他是个爱国的人。待遇再好,也不忘自己的祖国。

他是个爱国的人。祖国再穷,也动摇不了他回国的决心。

他是个爱国的人。困难再多,也难挡归国的脚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案例解读】

《钱学森》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中,抓住人物语言,展开心灵对话,感受人生境界。在此基础上,适时分解渗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文化,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效果。小结环节,以散文诗的形式总结升华,起到了聚合统整、画龙点睛的效果。

五、凭借语用练习,渗透“秋”文化

《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凉,《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苦闷,刘禹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旷达……古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理念。他们将人世的坎坷,家国的兴亡,自然的更迭交织在一起,折射出忧时患世、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

【片断回放】

师:具体说说,蜘蛛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生读: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

师:听老师读这句话。(故意误读成:“一阵大风吹来,网破了,丝断了。”细心的学生有点哗然。)怎么了?

生:应该是“丝断了,网破了”,老师读成了“网破了,丝断了”。

师:句子没变,顺序变了行不行?(生摇头)为什么?

生:“丝断了”才会“网破了。“网破了,丝断了”感觉不通顺。

师:是啊,句子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有丝断了,才有网破了。按照顺序写出来的句子才合理,读起来才通顺。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请大家欣赏一幅风景画。(显示情景图及“秋风起”“草木黄”“雁南归”“白云飞”等短句。)

师:这几句话被秋风吹散了顺序,能帮他们排好队吗?

生:应该是“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

师:真聪明!按照顺序写句子,读起来才舒服。其实,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两句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诗句)

(生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案例解读】

《第八次》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抗击外国侵略屡战屡败,后来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教者首先是借助“丝断了,网破了”与“网破了,丝断了”进行比较,使学生领悟语序的妙处,接着创设“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的语景,实现了从文本到运用的迁移,最后再宕开一笔,落脚在《秋风辞》的诗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教学以熏陶渗透为主,以“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为原则,不涉及“悲秋”“寂寥”等消极伤感话题。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文化的传承是渐进的,而非一蹴而就的。

猜你喜欢

钱学森秋风祖国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秋风
秋风吹
钱学森的家风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