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的教学指向与价值追求
——对《落花生》课例的思考

2016-03-02李秀英薛继红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落花生体会

李秀英 薛继红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所以,一堂好课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好问题带出。

但课堂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本应重要的提问却局限学生的思维,甚至徒劳。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笔者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的《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

课例描述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这堂课教学目标之一,教师直奔重点。很快,大家找到了第十、十二、十三自然段。下面是师生交流的片断:

师: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希望呢?让我们聚焦花生是可贵的这段话。(指大屏幕)请默读,抓关键词体会,可以简单批注,体会表达方法。

生:因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明显的暴露自己的优点,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个学生回答时用词的感情色彩——“暴露”在这里带有贬义——默许地点了点头。我旁边坐着一个长相、衣着都很漂亮的小姑娘,随即下意识地缩了缩,不像刚才坐得那么直了。

生:这是对比,突出了花生的长处。

师:长处有哪些?

生:矮矮的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下,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生:颜色不漂亮,还沾着土。可以说——朴实无华。

(随着文中父亲的导向,像“矮矮的”这样原本看来是短处的,现在变成了长处。)

师:什么叫“体面”?

生:就是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外表光鲜亮丽。

师:看看老师体面么?

生:老师不仅讲体面,还教我们许多知识,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桃子、石榴、苹果有用吗?有什么用?

(生纷纷回答:有用。)

师:同学们注意,父亲的对比为的是突出花生的长处,并没有有意贬低桃子、石榴、苹果。联系生活举几个例子。

生:妈妈在公交车上不小心洒了汤汁儿,被衣着华丽的人骂。所以,人不能只讲体面。

(教师出示课外短文:“他留学西洋却从不穿西装,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

师: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许地山?

生:长大了的许地山是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把笔名取为“落华生”。

生:行动也像落花生。

师:是啊!更需要体面的是内心。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三段话,希望同学们将来也做这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例分析

这堂课有一定代表性,是部分教师日常教学的缩影,看教参备课,不多想,讲不错但不深入。下面从“课堂提问的教学指向和价值追求”作分析。

这堂课的提问共10个。关于“理解”的问题5个:

谁来谈谈你的感悟?不是说议花生么,怎么说到人了?文中哪句告诉你“借物喻人”?谈谈你的理解。花生的长处有哪些?什么叫“体面”?

关于“应用”的问题1个:联系生活举几个例子。

关于“分析”的问题4个: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希望?看看老师体面么?桃子、石榴、苹果是否有用,有什么用?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许地山?

根据布鲁姆问题设计六层次来统计观察,提问指向浅层理解与较高层次应用、分析类各占一半,提问指向高层次的综合、评价类没有,缺乏高思维含量的提问,指向较单一,引导“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没体现多元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局限了思维,禁锢了思想。

我们不妨对父亲的话做进一步解读:花生低调:埋在地里,矮矮的长在地上,挖起来才知道有没有果实;桃子、石榴、苹果高调:鲜红嫩绿,高高挂在枝头。当然,父亲并无批评贬低之意,只为突出花生的优点及自己的观点。但这样的解释,使得原本花生的一些“短处”,成了“长处”。

这个观点和他对孩子们的期望不能成为所有人的。事实是对比就有优劣,父亲在赞美花生的同时无形之中突出了桃子、石榴、苹果的“短处”,构成了潜在的矛盾,所以教学中不好操控,很难组织起有价值的对话,把思维推向更深入。平心而论,花生矮矮的就值得赞美?桃子等高高挂枝头就要摒弃?答案不言自明。

板块及提问设计建议

文本的人文意义在于师生的态度、认识。《落花生》的人文意义尤为重要。本堂课大致可分三个板块:

1.感受父亲眼中的落花生。

从父亲的两个重点句子入手,辅以相关的资料,感受那个年代父亲的良苦用心。

提问设计:父亲眼中的落花生是怎样的?他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为什么父亲希望孩子们做落花生一样的人?

2.找寻许地山眼中的落花生。

提问设计:许地山眼中的落花生与父亲眼中的落花生一样吗?用充分的理由说明,可以借助资料。

3.向往心中的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提问设计:花生确实值得赞美,你认为桃子、石榴、苹果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吗?既然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你更愿意做哪种有用的人呢?先好好想一想,再说出你的理由。

从心理学角度讲,提问是一种刺激,积极刺激越多,效果越好。上述三层次中的提问,指向明确清晰、客观,理解更趋于理性、全面。

这三个板块,也是三个认识。第一板块了解父亲的观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境界的良好体现。

第二板块是综合分析领悟的结果,是题目的本质,是许地山一生成长的表达。

第三板块内化入心。从具体物象转为心灵映射。物象所代表的性格特征会潜移默化为成长的种子。

延伸思考

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指向与价值追求还能从很多课例中得到印证。看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穷人》中的几处:

师:从“睡觉还早”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师:只是十一点钟吗?

生:可能还会到十二点多,因为后面有一个省略号。

师:是啊!这省略号仿佛就是一记钟声在敲打着我们,表明时间至少是晚上十一点以后了。

这是师生对隐藏着“穷”的环境描写进行的讨论。理解穷,一般情况下能找到显性的从早到晚干活、不论冬夏光着脚跑来跑去等;能找到隐性的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已属不易。张祖庆老师还能独辟蹊径引导学生找到“睡觉还早”并讨论,可谓抓住了“贫穷”的关键,有深度、有厚度。

还有值得点赞的好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破旧的渔网或者破窗破衣服,单写‘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这写出了什么?”这个问题提醒昭示:温暖而舒适——贫穷背后的希望所在!

独特的视角,让“穷人”这一称谓充满张力,体现出人性的高贵力量。这样的课堂提问带给学生的思考震撼可想而知,价值追求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张祖庆老师的教学智慧足以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提问,也没有最好的教学,理性地思考和艺术地处理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猜你喜欢

落花生体会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秋天,落花生
《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
一名电视体育记者转型新闻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急诊救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心得与体会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