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引领习作新风尚
2016-03-02王华星汤瑾
王华星 汤瑾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害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身处多媒体信息时代的他们,却常常沉浸在网络数字世界里“乐不思蜀”。顺应时代潮流,让“新媒介”与习作教学联姻,“新媒介习作”教学实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新媒介习作”呢?所谓新媒介习作是指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微视频、绘本、微电影、自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介手段或者资源,在“激活—习得”之间建构学生的言语模式,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言语表达实践的习作教学范式。
一、多维度关照“新媒介习作”的内潜价值
“新媒介”直观生动、丰富新颖、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言语潜能和创作灵感,潜在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也便于转化为课堂动力。新媒介习作指导的优势在于“写什么”(语言内容)和“怎么写”(语言形式)在一个媒体中实现了“共在”。
1.突破时空,有效增容课堂。
借助新媒介进行习作指导,能解决课堂时空局限的短板,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萃取习作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媒体素材进行技术处理,呈现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素材,避免对细枝末节无谓的纠缠,省时高效、便教利学,为习作技巧的指导赢得更充裕的时空,为课堂增容提供有力的保障。
2援聚焦技法,提升表达质量。
新媒介为写作技法的科学指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微视频(电影)、绘本等反复地观察、阅读,为指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生动、细致、形象地描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再如,个体与群像镜头的处理,“意外”的情节设置等,学生从中可习得有价值的写作技巧。
3.一材多用,创新习作形式。
开发不同文体的习作,拓宽写作体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也是新媒介习作的优势。恰当运用情境视频适切的绘本作品、电子相册等新媒介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在讨论、交流中实现客观、理性的表达,学写通知、广告词、演讲稿、研究报告等。开发微电影习作课,根据故事情节画思维导图;从微视频中截取图片,筛选配文,制作绘本;指导学生创作电影海报、观后感、影评等,一材多用,创新表达形式,拓展表达空间。
4.借力自媒体,培植读者意识。
强调读者意识的培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观。当下网络发达,微信、QQ等使用方便,手机、iPad在手,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也为学生习作发表提供了众多平台。我们鼓励学生在强大的QQ群、空间日志、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鼓励学生进入相应的平台阅读、点评。在互动式的表达、交流实践中,读者意识便潜移默化地培植起来,表达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二、课程视域下“新媒介习作”的操作策略
新媒介是一个庞杂的概念,是诸多新型媒介的统称。如何选择、运用合适的媒介,取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取决于习作教学的具体内容,更取决于学情。
1.有的放矢选媒介。
每次习作,究竟是选择微电影、微视频,还是绘本,抑或是电子相册作为习作指导的媒介呢?首先必须从习作教学的目标出发。如果是以环境描写为习作教学的目标,就可以选择微电影(视频)作为习作指导媒介;如果是学习写童诗、童谣则可以选择诗化的绘本作为指导媒介;如果是产品说明书的写作,可以选择电子照片或者视频作为习作指导媒介。
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明确提出了学写童诗的习作要求,让学生用儿童诗的形式来写一写心愿、生活或有情趣的事情。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让童言自然地流淌,让童心尽情地表达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如何落实指导呢?面对书中仅有的几首童诗的范例,教学似乎陷入了盲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绘本中诗化的表现形式能很好地点燃学生的诗性。因此,我们将《红点点绿点点》《亲爱的小鱼》这两个诗性绘本进行整合:以《红点点绿点点》为素材,指导学生从“生活、畅想、真情”这三个维度来感悟、体验童诗创作的密码;随后,引入《亲爱的小鱼》来印证这样的创作方法,并以此为话题,教师进行了下水文的创作,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寻找自己生活中“亲爱的小鱼”,进行童诗创作。在阅读、赏析、品味、联想、评议的过程中悄然渗透,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中自己去领悟,实现了童诗创作的无痕指导。
2.细化知识定内容。
教学目标是习作教学的方向,怎样达成目标,需要精准的写作知识作为渡船。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分解动作写具体”时,选用了“小蚂蚁搬青虫”的微视频。之所以选择这个视频,是因为小蚂蚁在搬运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尝试、求助、合力搬运,而且每一个阶段又可以分解出诸多动作,比如慢放“试搬”片断,将其分解为三个动作——拖、推、翻,进而加入想象进行细致描述。通过慢放转瞬即逝的生活画面,深入细致地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强调特定情景,培植学生关注细节的“微视频心态”,引导他们展开细致观察与具体描写,避免了习作干瘪、空洞。微视频的运用,精准指向“分解动作写具体”这一写作知识的落实。
因此,有了目标之后,教师必须把目标细化为相应的写作知识,基于这一写作知识去搜寻适切的媒介内容。
3.研判学情用媒介。
学生的认知并不是机械固态的,而是动态的过程。因而,“新媒介习作”还要关注学情。学生习作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点与困扰,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暴露出来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习作指导。
比如,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学生比较擅长直抒胸臆,但鲜有几人能做到含蓄巧妙。引入《鸭子骑车记》这一绘本,巧妙利用其心理描写方式多样且图文并茂的特点,采用替换比较法去掉文本中的直接心理描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体会、学习使用刻画人物神态、动作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又如,在辩论稿、说理文等实用性习作中容易出现说理不透彻、不清晰的弊病,教学中可以播放“引用、举例巧说理”的微视频,教给学生“借别人嘴巴说话”、“用事实说话”的两大说理方法,微课的植入为学生准确、透彻地说理提供极大的帮助,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材层面统合“新媒介习作”的实施方略
实施“新媒介习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个人的经验层面,也不能无视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应该在现有课程架构和教材体系下理性、科学地开发新媒介习作课型。
1.牵手教材习作。
紧密依托教材习作,开发新媒介资源,用新媒介习作聚焦精准知识的优势来弥补教材习作空泛、大而化之的不足,是新媒介习作走向成熟的有力保障。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的习作,学生因缺乏生命体验,写出来的文字未免生硬、虚假,执教者可巧妙引入《尼克胡哲的演讲》《生命之光》等多个相关主题的微视频或与之相关的《一片叶子落下来》《祝你生日快乐》等绘本,为学生架构先前经验,开发思维路径。学生在这样直观的诱导下,再结合教师指导的方法,能真挚、深刻地抒写自己的体验与认识。
2.链接教材文本。
“新媒介习作”并不排斥教材文本,“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样适用。挖掘教材文本的写作知识点,开发新媒介习作课型是新媒介习作课程建构的另一重要方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完《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一组课文后开发一次“家乡的名胜古迹”新媒介习作教学,知识落点可聚焦于“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可聚焦于抓住景物特征写具体,还可聚焦于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再如,引入《开国大典》重点语段作为示范,在描述“老鹰捉小鸡撕名牌”游戏微视频中迁移“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方法等。
此外,我们还可结合课文来穿插新媒介资源,引导学生随文练笔。《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镜头很有意思,描写细致,刻画生动,是一个很好的言语训练点。在原著《城南旧事》中,这样的傻事,林海音还做过其他,那就是“看金鱼戏水”。教师如果将电影的这一部分剪辑下来,引导学生观看,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写写林海音看金鱼的样子,再与原文对照,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构建教学系列。
“新媒介习作”一方面要将新媒介与教材中课文练笔、单元习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新媒介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结合学生实际,自主选择习作训练点,设计个性化的习作课程。围绕课程标准设定的习作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对教材单元习作认真梳理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开发“新媒介习作”系列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习作+个性习作”的教学“菜单”,分成几大系列若干个训练单元,供教师自主“点菜”,既完成好“规定动作”,又根据需要借助“自选动作”弥补教材习作的不足。
总之,新媒介,既是手段,又是资源,更是技术;新媒介习作,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来自于广大习作教学研究者的探索与实践。新媒介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习作教学全新的方向,也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习作教学朝着写作本体性嬗变。新媒介习作还在路上,需要更多习作教学参与者、热爱者去实践,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