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6-03-02◎冯

现代语文 2016年17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高职生高职

◎冯 孟

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冯 孟

当前关于高职学生经典阅读情况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结合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三类缺失的情况:一是经典阅读在高职生阅读生活中总体缺失;二是民族文化经典特别是经、史等类著作在学生阅读生活中缺失;三是经典的有效阅读缺失。高职生经典阅读的三类缺失导致高职生语言贫乏、思维单一、心智闭塞、民族价值缺失、人文知识窄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等多种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重视经典阅读的选材、加强对高职生经典阅读的指导与评价等多项措施弥补高职生经典阅读的三类缺失。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典阅读理念的深入,社会上全民性的经典阅读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百家讲坛、少儿读经运动的兴起彰显了民间经典阅读的蓬勃趋势。同时,出于对大学日趋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忧虑,高等教育界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实践。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经典阅读,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建构了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公共课程,中山大学从学制改革方面构建了经典阅读的体系建设,并且各大学的经典阅读实践呈现出逐渐从第二课堂走向核心课程建设,又从核心课程走向课程体系改革、学制改革等人才培养模式内核的趋势,说明了普通高校推动经典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化。另外,当前西方许多高校通过慕课、网络公开课等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在网络上大力推广西方经典阅读课程,刮起了西方经典阅读的全球风潮。可以说,目前从线上到线下,从民间到象牙塔,从西方到中国,经典阅读都处于燎原之势。但令人困惑的是,人数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却游离于人们的视野之外。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学界对普通高校、中小学学生经典阅读情况的关注较多,对高职生经典阅读情况的关注较少。例如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有780篇关于经典阅读的文献,但只有16篇论文直接关涉到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成为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有鉴于此,笔者试图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当代高职生经典阅读的现状,揭示其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推动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有所助益。

二、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缺失现状

根据对经典的相关界定,2008~2015年间,笔者结合在高职院校讲授大学国文课程(主要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机会,布置作业“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借此了解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作业要求字数在800字以上,需概括书本内容,写明喜爱的理由。调查共收集学生作业275篇,完成作业的学生涵盖艺术设计、酒店管理等多个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三类“缺失”的情况:一是经典著作在高职生阅读生活中总体缺失。在275份作业中,57%的学生最喜爱的书是各种网络小说、漫画与各类杂志,25%的学生喜欢一些普通著作,其中游记类、励志类、心灵鸡汤类的作品最受欢迎,喜爱经典著作的学生仅占总数的18%;二是民族文化经典特别是经、史类文化经典缺失。从国别上来说,英、俄、美国作家的著作被阅读的最多。仅有10%的学生喜欢阅读民族文化经典,且这些民族文化经典多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喜爱阅读经、史等类型的经典作品例如《诗经》、《史记》等著作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三是有效阅读缺失。根据OECD国家关于阅读素养的标准,有效阅读包括几个层次:一是能有效提取阅读材料的信息,即提取与检索;二是能有效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即整合与解释;三是能联系生活,对阅读材料进行品鉴与反思,即反思与评鉴。调查中,从学生作业的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提取经典著作的部分信息,能明白经典著作个别片段的含义,但很多学生不能有效整合和解释经典著作的内容,有些抓不住经典著作的阅读重点,有些不能用清晰的语言概括经典主题,有些则明显不明白一本经典著作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经典的评鉴与反思,仅满足于知道了几个人物、了解了一些故事情节、熟悉一些经典片段,但很少有人能对经典著作探讨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能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对作品内容做细致入微的情感品味,深刻思想反思的更是少之又少,反映出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足。

三、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缺失导致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的三类缺失导致多重问题。一是经典著作在高职生阅读生活中的总体缺失导致学生综合素养不足。这首先体现在高职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调查中,学生语言贫乏的现象较为明显。作文普遍呈现用词较为单一、浅显,以及方言或口语化的表达在书面语中大量运用的情况。其次是思维单一。学生的大部分作文表现的是一种“现实性”的思维,即主要描述或关注事物本身的模样或事件发生的过程,很少有人能用修饰性的词语表达不同层次的事物特征或事件含义,遑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同样是童年的描述,以下为某高职学生描述的童年:

我童年时,我的外祖父可疼我了。记得有一次我贪吃,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偷吃,但门被反锁了,自己太小不会开,别人在外面又不会开,所以在房间里挺害怕的,也怕被外祖父骂,于是在里面哭了。可是外祖父并没有责备我,而是哄我别哭,再把门的锁撬开。

对比某普通高校学生描述童年:

学前班的时候,上下学的队伍总是那个小镇难得一见的行伍景象,一只小手拉着另一只小手,蔚为壮观。在老师带领下,我很认真的跟着前面的小朋友穿行在水洼与水洼之间的空隙中……每当我有几次试着直接跨过水洼时,都会被老师及时制止:多危险!…….小小的一个人,有了一次小小的不同于别人的冲动和想法,想按自己的方式走,但都很及时地被制止了。这个制止你的人是谁?他能想到多远,那一个小小的迈步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可以看出,前者只是单纯的叙述,语言重复、单调,没有意识到事件本身可以挖掘出丰富内涵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后者叙述的语言则丰富有趣,且能上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去充分挖掘事件的含义,体现出思维的丰富性。第三是心智闭塞。高职学生的心智闭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灵的开放度有限。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姆所言,“一个开放的心灵是有着探索的欲望的,我要搞清楚什么对我是美好的,什么能让我幸福。”又如学者陈思和所说:“经典阅读是能够唤醒人的自觉,能够扩大心灵的丰富度。”经典里面包含了对美好生活、人类永恒问题的探讨,人们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探索,可以得到何谓美好或幸福生活的答案,可以了解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促进人的自我觉醒。而学生因为缺乏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因此对于何谓美好的生活、对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缺乏自觉探索的动力,最终造就的是没有目标、没有憧憬、没有向往的闭塞心灵。四是文化心态上的闭塞。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描述美国大学生心灵的闭塞时说:“教育欠缺的后果是大学生不能辨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柏,什么是见识,什么是宣传。”但美国学生心灵的闭塞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大学在思想上“过于开放”,以至于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口号下迷失了自己,“不加分析,毫无限度的追求的开放使开放成为了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而我们学生心智闭塞的原因则是因为没有大量经典阅读的经历,因此对于异质文化、多元价值、不同文明缺乏了解,进而形成对待不同文明“不开放”的文化心态。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明持不宽容态度,有些对其他文明、文化思想缺乏了解的兴趣,有些则是“道听途说”,因此“人云亦云”。

平时教学中,总能发现,问题一提出,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发言,看似流畅,实则说明问题的难度太低,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课堂上为了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要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北京市特级教师张红,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教师要善于提出“胖”问题,也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和深度思考的问题。针对“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核心问题是找到“呈正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征。这是个大问题,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变化情境,通过分析归类,不断抽丝剥茧,才能抽象出“正比例”的内涵。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有深度、对学生来说有挑战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二是民族文化经典特别是经、史等文化经典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人文知识窄化的问题。民族文化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一个国人都有阅读、接触民族文化经典的必要。正如朱自清先生指出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在这方面,经、史等类经典著作又是民族文化经典的重中之重。古人所谓“经”是那些记载万古长道,可以作为思想、道德、行为标准的书,故“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所谓史,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记录,与文化关系极大。概括的说,“史是讲一个文明的盛衰变化,经则是这个文明最基本的智慧结晶。”因此,不阅读中国经、史类的经典著作,实际上也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历史的基本脉络,从而对中华主体文化缺乏基本的认同感。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当中,“浮慕西化,憎恶传统”的现象并非个别,极端的则表现为完全肯定西方文明而完全否定中华文明。同时,不阅读经、史类文献也导致学生人文知识窄化的问题,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李白、杜甫却并不了解唐宗宋祖,历史知识普遍匮乏。

三是有效阅读缺失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受限。OECD国家将阅读素养定义为:“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可见,有效的文本阅读与个体的知识增长、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关。在这方面,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更是如此。经典除了包含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个体的知识增长之外,其蕴含的丰富人生经验、对人类永恒问题思考的智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联结。例如古典哲人对私德与公德、自由与约束、自我与他人的思考等,都对我们融入现代生活有启示意义。特别是当今我们身处一个知识快速增长、信息发展空前、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阅读经典作品才能使我们“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存在,使人忘掉他们短暂纷杂的现实生活,不断完善我们那不完善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有效阅读经典,意味着高职生既不能从经典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又不能吸取经典的丰富营养藉此充实自我,进而妨碍其实现自我发展及融入社会,导致其发展受限。

四、弥补高职生经典阅读缺失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情况以及导致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拿出相应对策,合理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提高高职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多方努力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推动高职生接触经典;树立经、史传统,搭建高职生经典阅读的合理架构,同时要对学生的经典阅读进行指导与科学评价,推动高职生进行对经典的有效阅读。

(一)鼓励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全方位推动高职学生接触经典

针对高职学生经典阅读总体缺失的问题,一是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推动高职学生接触经典。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世界读书日等,共同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二是建设经典阅读课程。在这方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认为应建立起包括“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大学古代汉语、西方人文经典、西方文明”五大部分的核心课程体系,中西并举,系统的阅读中西经典。但高职院校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实现系统的经典课程建设有所困难,因此可以先少量的开设一些经典阅读的选修课程或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加重经典阅读的分量。三是可以探索书院制,从生活角度推动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书院可以围绕经典著作的主题,将宿舍环境营造、学生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典阅读。四是可以借助地方文化、地方乡贤的力量,选择部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较为紧密的经典著作进行研读,以引导高职生亲近经典,提高经典阅读的吸引力。当然,光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书院生活、地方文化塑造等方面推动经典阅读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形成经典阅读的统筹规划,将经典阅读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或发展规划中,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形成经典阅读推广的立体格局,推动全校形成持续、广泛的经典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树立经史传统,搭建高职生合理的经典阅读架构

树立经史传统是引导大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经典阅读的一条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这方面可以从扩宽经典阅读的选材入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或经典阅读书目选材过窄,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类作品偏多,经、史类著作偏少,经典阅读的结构不尽合理。因此面向高职生经典阅读的书目推荐不能局限于一些文学作品等几部文献,还要注重哲学、历史等领域的著作。一些传统的经、史文献诸如《礼记》、《春秋左氏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著作应该让学生有初步的整体了解,个别篇章应重点阅读。这方面国内一些重点大学推荐的名著书目,如武汉大学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读选读书目》、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等都囊括经、史、子、集的内容,选材较为科学,对高职院校推荐经典阅读书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一些经、史方面的概述式著作如《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也应介绍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思想、历史脉络有所了解。

(三)加强对高职生经典阅读的指导与评价

针对高职生有效阅读缺失的问题,可以从加强对高职生经典阅读的指导与评价入手,推动高职生经典阅读向深度发展。经典阅读的指导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首先是提取与检索能力的训练。这方面可以从语言的疏通入手。语言障碍是高职生阅读经典、提取经典著作信息的主要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古代经典主要用文言文表达,而西方经典又面临翻译的转化问题,即使是现代经典,也存在对观念的把握、对术语了解的障碍。因此,对经典著作语言文字的疏通,提高其阅读辨识能力是指导高职生进行经典阅读的第一步;然后是整合与解释的能力。这首先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经典著作的背景、理念、典故、人物、寓意等有清晰的了解,其次是对经典表达的主题有清晰的脉络化认识,知道其在思想史中所处的位置,最后才是对经典主旨的整合与解释。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师的整体性指导之外,引导学生不断的重读、熟悉经典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是反思与评鉴的能力。能联系生活对经典著作表达的主题进行反思与评鉴是阅读的较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促成其反思。但问题是高职生自己本身的阅历有限,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理解、视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能更好、更透彻地去理解经典文本,达到情感上、思想上的提升就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通过互相的讨论、反复的对话,达到将问题引向一个更深层面的效果。

除了对经典阅读进行指导之外,对高职生经典阅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是促进高职生有效阅读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建立经典阅读的评价系统。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与指导过程中积极记录学生进行阅读时的障碍与问题,积累高职生经典阅读的评价数据;其次,应加强对学生经典阅读效果的测验及评估,对学生阅读的效果分阶段、分重点进行测验与评估,了解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的得失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最后是根据评估提供反馈意见,以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方式的调整,提升学生的经典阅读素养,同时也促进教师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指导与教学。

总的来说,推动高职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有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人文功底和个人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心智与思维,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高职学生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常抓不懈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活动,时代精神变换不居,每一代学生又各有其不同的兴趣与困惑,经典尚且常新,推动经典阅读的方式、方法就更需不断调整,未来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探索实践。

参考资料:

[1]黄曼君.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2]黄俊杰. 全球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新方向[J].高教论坛,2009,(10).

[4]杨玉昌.成长的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美)艾伦·布鲁姆.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8]刘勰. 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1).

[9]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冯孟 广东佛山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528300)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4-SZJGXM41);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项目(WHSZ15QN 012)。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高职生高职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