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性”的角度论中学生作文改革
2016-03-02◎何燕
◎何 燕
从“实用性”的角度论中学生作文改革
◎何 燕
学生学习写作,是以小学的“日记”开始的,“日记”是记叙文的一种。而后提倡中学生写作要以情动人,记叙中还可加入抒情成分。渐渐地,记叙文中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还可加入点感悟说理的成分。记叙文与其他文体的界限逐渐模糊,变得“海纳百川”。在这样的情况下,记叙文的内容易显得驳杂,语言多枝蔓。而学生真正要记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反而不容易。加上中学阶段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训练较少,这也大大降低了中学生作文的实用性。
一、妨碍中学生作文“实用”的几方面
(一)作文体裁模糊
学生对于文章体裁的界限比较模糊,这样就容易产生随心创作的倾向。一篇记叙文就可以有写景、抒情、议论等成分,而文学性内容过多,妨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叶先生在文章中说他“曾经接到过几个学生的白话信,景物的描写与心情的抒写全像小说,却与写信的目的全不相干”。当时中学生写文章的倾向在于创作,容易浮而不实,并且文章中多有滥用文学调子的废话,因此叶先生提倡写作平正的文章。例如,记叙文重要的还在于写清事件的始末原委,描写、抒情、议论可以夹杂其中,点到为止,不可喧宾夺主,旁逸斜出,以免影响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更不可几种体裁夹杂,半记叙半议论,影响整篇文章文体的统一性。体裁冗杂,容易多出与主体无关的废话,影响文章的内容表达和实用性。
(二)缺少实用类文体的训练
叶老以及同时期的朱自清等教育家都提倡加强作文的实用性,增加实用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他们也建议选入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实用类文章。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提及:“叶先生所说的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普通文’也该酌量选录。”
中学语文教学在文章体裁的学习上尚有欠缺。首先是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体裁没有专门的教学。其次,在写作教学中,各种体裁的写作没有明确地分阶段训练,而是杂糅在日常写作中。另外,像书信、请假条、借条等日常应用类体裁几乎是被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忽略的。
中学生学习写作实用类文章是十分必要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学生的逻辑能力、归纳能力、推演能力逐渐发展,这时应通过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的写作让中学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具有针对性、逻辑性和灵活性。记叙文和抒情文带有主观性成分,如果记叙中带有抒情,抒情时又有感悟,那么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就会显得比较驳杂。再加上缺少实用类文章的写作,最终将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作文目的偏离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素材,也是写作的目的。写作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途径。任何语言表达都具有“意义”和“目的”,意义是客观地表述周围世界的各种信息,所谓“目的”(即中心思想),就是表达者对他们报告的信息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评价。中学生活除了学校生活,还有社团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他们交际的范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家庭和学校。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际的唯一工具。因此在初中阶段应该让学生学习各种文体尤其是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使他们学会根据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对象,运用文体沟通和表达。
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国文教学的两者基本观念》一文中说:“中学生要应付生活,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这里的“普通文”叶老列举“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文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
作文为生活服务,“应付”生活,是为中学生终身发展考虑,是为其社会生活考虑。但假条、借条、书信、摘要、笔记等等应用类文章平时在写作教学中并不受重视,而这些正是中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所需所用的文体。
二、提高中学生作文实用性的几点意见
(一)改错先于求美
“改错先于求美”是黎锦熙先生提出的说法。他在《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方案》中说道“‘通’、‘不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净说些‘美’、‘不美’的鬼话。今矫此弊,故以改错当先,求美居后。”这一说法也与朱自清先生的“不滥用文学的调子”一致。文章意思不连贯,文意不清,常带支离破碎的废话,层次杂乱,字句重复,概念表达不清等,有了这些错误,即使文章再华丽动人也不能称之为一篇合格的文章,更不能论为文学作品。
让学生学会纠错,写成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重要性有两点,其一,改错是提高文章实用性的前提。文章不通,错漏百出,这些都会降低文章的水准,同时也会让读者不知其所以,不能把握文章意义和目标所在,那么这样一篇没有读者的文章也就是无用文章。其二,改错利于培养学生有错即改的观念和自评的能力,端正作文态度,从而努力做到“不二过”。否则错误放过,渐成习性,不易转移。
纠错重于求美是一种观念,更是写作文章的一个好习惯,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厌文章百回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字等基本错误,可以放手让学生修改,不必亲劳。或者发放下去让学生互改,这也是提高纠错能力的好方法。学生修改,教师也要辅助,及时收回反馈,归纳整理学生的错误。文字、句法、文法是首先需关注的基础错误,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修辞、描写、文脉做进一步修改。作文通过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如此不厌其烦,才能被雕琢成一篇合格的,有阅读价值的文章。
(二)分文体教学
中学生的逻辑能力、归纳能力、感知能力等心理能力逐渐发展,结合这些规律,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小学作文的“大胆放文”转变文“小心收文”,加强不同体裁文章的规范训练,明确体裁界限。教师要探索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分阶段进行各体裁文章的写作和修改,避免几种体裁齐头并进,混杂写作。具体要点如下:
1.中学伊始,教师可在小学写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作规范的记叙文,并逐渐丰富文章的内容。在记叙文教学中,应重点注意学生文章的整体性和体裁的统一性,保持记叙文体的特点,不夹杂其他混淆文章体裁的内容。还应提高文章内容的充实性和主旨的明确性,不为描写而描写,不发多余的议论,不做无病呻吟。在遣词造句方面,教师可以主持学生互改、自改,让学生学会使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去表达思想,鼓励学生多使用精炼简短的句子以提高语言的纯洁性。
2.初一年级下学期,教师应着手准备训练学生的议论文。此类文章训练比较枯燥,但也有章法可循。训练之初,教师应将议论文特点、行文结构、议论方法等理论知识讲清,以便学生下笔有法可循。为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考虑与口语训练相结合,多举办辩论赛或问答赛,再将比赛主旨作为写作主题,让学生下笔写作。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对同学议论内容的借鉴,下笔写作较容易。
3.初二年级,上学期教师需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学习准确而详细地对事物和人物进行描写,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学习写作简单的科学性说明文和描写性说明文。教师综合各种教学,加强应用类文章的写作,扩充文章写作体裁与类别。并且写作应贴近生活需要,在生活、学习、交往的情境下教师需要对学生训练各种应用文体。例如,结合学习需要,学生需学会记课堂笔记、阅读笔记、文章摘要等。此外生活中常用的书信、便条、借条、导游词等也是学生需掌握的写作技能。这些应用类文体需要创设一定情境,教师可以尝试与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设置题目。
4.初三年级,学生学习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因此,作文教学的任务也是复习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各类体裁文章。这期间的作文,学生应做到记叙类、描写类文章内容充实、主旨明确、体裁统一;议论文结构完整严谨、论点清晰、论据充实;并能够写作简单的描写性、介绍性说明文,做到条理清楚、概念准确。最后,学生可以根据生活需要,自如的运用各种应用文进行写作沟通。
教师或许会有这样的顾虑,分阶段练习作文体裁会加速学生对已学体裁的遗忘。其实分阶段训练作文并不是严格控制该阶段写作的体裁,而是以该体裁的教学为主。这样就能够腾出足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够各种体裁兼得,从而提高写作的实用性。
(三)向大众文学学习
向报刊、报纸、校刊等大众文学学习写作,早在多年前就被教育家所提倡。朱自清先生任教于中学时,常鼓励学生向报纸学写作以及投稿。在他的《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朱自清先生写道:“我觉得现在中学生的写作该拿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做切近的目标,特别是报纸上的文字……”当时文学类报刊众多,许多知名作家也是通过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成名。虽然时代不同,但前人的经验对于现代作文教学依然有借鉴意义。作文教学多是以阅读教学所选文章作为经典的范本。这些文章固然是经典,却与中学生本身的写作水平差距甚大,也与当下时代背景相去甚远,其中许多语法和文法在当代已经弃之不用。中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在初中三年间达到选文的水平,一味模仿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报纸、报刊甚至是校报、壁报一类文章却是最贴近生活和当下学生实际的。学生向这类大众文学学习,有以下的好处:其一,文章实用。多加阅读,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语感。其二,文章种类多。可帮助学生学习各种文体,包括记叙、议论、说明和各种应用文。其三,文章平实规范,容易模仿学习,可作为学生写作借鉴的模板。
提高中学生作文的实用性,就是让他们的作文有用,有读者愿意接受。中学生作文,因为读者多是同学老师,可以随意写,便不注意文章的目的和内容。大众文学不同,因为要面向社会广大读者,这类文章便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能被很多人接受。它们的内容丰富多彩,语句通畅之余不乏佳句,文章结构上也是比一般文章规范,让人读起来通顺流利更有滋有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报刊、报纸等大众文学上的文章作为写作教学的教材,这样也能使学生作文贴近生活、拓宽与社会接触面,从而提高文章的实用性。
[1]朱自清.语文杂话[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王木春.民国作家谈作文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张锦艳.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赵畅.独辟投稿径尽得写作情——学习朱自清作文教学法[J].语文学习,1988,(10).
[5]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何燕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