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教学
2016-03-02李军
李军
(江西省万安中学)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教学
李军
(江西省万安中学)
化学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探索的最基本手段和途径。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和知道化学的基本元素、了解化学现象等记忆性的知识,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和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更能直观地观察化学现象,进而掌握化学的核心思想。同理趣味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化学实验;趣味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进行学科教学的手段,学科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对学科方法的研究,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实验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趣味性实验教学无疑是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高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教学是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兴趣是开展趣味性教学的源头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是学生寻找知识的向导。趣味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一直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趣味性的实验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开心心地做实验是一种乐趣的享受,特别是做有趣的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我国在规定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上更多关注强调规范的操作性,造成化学实验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抹杀了其中的趣味性,使其过于死板。实验本身的特性不复存在时,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有时稍微地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就能有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上课前先用滤纸剪出很多小圆脸,课前也准备好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无色酚酞溶液等。当学生做实验时,分别分发给每位学生一片小圆脸,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变脸”实验。先在小圆脸上撒点无色酚酞溶液,静等滤纸吸收均匀后,再撒点醋酸钠溶液,很快会看到小圆脸害羞变红了,学生看到后都很惊喜,最后撒点氯化铵溶液后,小圆脸又神奇的变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变脸”实验,当然比不上戏曲的百变脸戏法,但也有它本身的小趣味性。这一个实验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想要弄清楚盐类的水解是怎样的一个原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谓事半功倍。
二、从生活中寻找案例,分析趣味性实验教学的效果
1.从课堂知识的学习到学生自主地学习,再到学生跟着教师学做实验,最后到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看重的是应用。趣味性实验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探索实验的一块砖,这些实验以其严谨的知识体系和趣味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想象的空间中去探索化学的奥秘。比如,根据一些新闻报道(着火类的)对学生进行询问:如何对燃烧物进行灭火呢?水是万能的灭火武器吗?等问题,这时就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在一个小玻璃杯中放入两滴油,然后点燃(保证燃烧的火焰不是很大),接下来是灭火,放入一些水,会看到火苗在瞬间变大,然后放入沙子将火灭掉。(以上实验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演示)另一个是点燃一张纸后,用水灭掉火。两者是鲜明的对比。接下来解释一下原理,这是与密度有关的。对此,延伸到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炒菜时如果火大了,就不能用水来灭火,当然也不能用沙子,这样就没办法吃了,这时就盖上盖子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从原理的学习到应用,再到现实生活中很好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可能性是很多的,但是应用到生活中,就要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元素进行解决,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2.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化学的实验研究对象来源于生活现象,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改进需要依靠化学实验的指导。就拿我们食用的盐来说吧,现在我们食用的盐里一般都建议加碘了,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分辨出我们买的食用盐中含碘元素呢?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接下来开始做有趣的实验来指导学生。在讲述碘容易升华、易溶有机溶剂的物理性质时,说说炒菜时何时放盐是最好的。这些趣味性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化学知识,更能让学生明白化学无处不在,对化学的兴趣也就更高涨了,主动发现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
综上所述,趣味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和动手操作等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能顺利地打开学生的思维思路,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知识的记忆才能更加牢固,再配合生活中的小例子,学生能从中渐渐体会到知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差距,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更是指明了一定的方向,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最终趣味性实验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邓琇文.创新化学实验提高教学趣味性[J].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22).
·编辑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