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美术欣赏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的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
——以《齐白石》为例
2016-03-02余惠瑞
余惠瑞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构建美术欣赏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的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
——以《齐白石》为例
余惠瑞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欣赏课属于美术课程中四大角的一个重要的“角”。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评述”,这个学习领域的目标是通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作品,学生能够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的情感,并获得自己独特的知识体验。
一、巧设“陷阱”,让学生有兴趣“看”
美术作品是通过人文背景、创作语言、美感形式、情感意义等美术要素组成,以安静而默默的画面形式呈现的。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和画作对视、对话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交由学生的眼睛和画作自主交流,根据其经验和审美水平真正地参与课堂,体验更多的乐趣。因此,在教授齐白石时,就挖了一个“陷阱”——鉴宝活动,寻找齐白石老师的真迹,因为答案的不确定性,会使学生像侦探一般,根据蛛丝马迹,努力认真地欣赏画、看画、揣测画,积极地在课堂上思考,从而融入课堂,参与课堂。
鉴宝活动——课程中选择了三张画图分别是写意的《菊花》《虾》《牧牛图》,让学生选择其中哪幅是齐白石的画作,并说说他们选择的理由。
生基本上异口同声:虾。
教师默不作声,渐渐地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应该是牛。
生:下面写的是阿芝啊!
生:但是他的用笔和构图最有大师的感觉了。
师:你能具体讲讲吗?
生:这个作品很完整,而且你看他的牛很生动。
学生在困惑的诱发下,他们深入地看画。“看画”是欣赏课的第一步,有疑惑地“看”更会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兴趣,从而深入地去看,去读,去感受画作,最终达到自主欣赏的目的。
二、情景的进入,让学生想象地“看”画
欣赏画作,特别是欣赏中国画,单让学生看画,学生对于画作的敏感性可能没有那么强,凭借学生各自情感的体会,进行想象走进画面、走进笔墨,反而事半功倍。
生:牛很生动。
师:那你们觉得他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生:牛撅着大大的屁股在初春暖洋洋的午后漫步于乡间的自由自在,很惬意。
师:他是如何表现他的惬意的呢?
生:很简单,几笔就画出来了。(学生会做动作,像画家一样的画)
生:而且几个柳枝在一旁,很舒服,仿佛是春风撩动过一般,能感受到春意。
师:春意,那你能说说应该在什么时间段呢?牛这么的悠闲。
生:大概刚吃完饭吧,出来散步。
生1:大概是傍晚吧,要回牛圈了。
生2:大概是清晨吧,要去山坡了。
师:在大片的留白中,你们看到了很多,寥寥数笔而意到矣,表现了画家的用笔之精湛巧妙。
三、找茬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地“看”画
讲齐白石时,《虾》的欣赏一直是一个重点,更是很难突破的难点。欣赏《虾》,更多地是体会中国画的用笔、用墨,这是一项很有技术性、抽象性的工作,单凭教师口头讲述,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效果一般。而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欣赏,可以主动地让学生思考动脑,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学生也更有满足感。
师:请同学们在了解齐老的笔法下,再仔细地评鉴一下这幅《虾》。
生:还是有点模模糊糊。
师:那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我把齐老的临摹品带来了,请你参考临摹品,再细细判断一下,这幅是否是他的作品?
生:不是,齐老的虾更加灵动,而且虾身的透明性更强。
师:你能说说齐老先生的虾的灵动得益于哪些方面吗?
生:应该是墨色,你看这幅作品不仅三只虾的墨色都有所区别,而且一只虾身上也是有墨色区分的。
师:是的,你观察得很仔细,真迹的虾,我们仔细看虾壳部分,五节虾壳,大小不一,墨色不同,这样的创作手法使虾更有层次,更加透明有弹性。你们回忆下,平日的虾有几节?
生:九节虾,应该是九节。
师:那齐老的虾为何只有五节?
我们再来将齐老先生的虾与真虾对比一下,齐老可是经过改良的,他自己说:“余之画虾已经有数遍,一变逼真、再变色分、三变分深、淡,此三变。”经过这样的取舍提炼,齐白石将平凡无奇的虾推向了艺术的殿堂,它比实物虾更典型、更深刻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法则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生:是因为虾的姿态很像,有点弯曲。
师:还有没有证据证明这幅画不是真迹?
生:还是齐老的《虾》更好看,那边的《虾》太呆板了。
师:呆板?
生:你看他们的间距都差不多,齐老的虾,有些密一点、有些疏一点,更好看。
师:疏密的感觉,形式感更强,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在水中嬉戏打闹的感觉,而不是排队去做早操!
在对比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眼睛,更是思想上的一次探索,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能够反映、发现笔墨的博大精深,构图的巧妙设计,领悟画艺的高超,更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因此,面对视觉上的画作,应该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对视、聊天,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并使引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接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特点进行教学的设计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周奔.浅析高中美术欣赏教学[J].美术大观,2009(5).
·编辑杨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