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高于模式,规范勿忘创新
2016-03-02王芹
王芹
(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语文组)
理念高于模式,规范勿忘创新
王芹
(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语文组)
近年来,关于教学模式的宣传与争论真可谓喧腾一时,什么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有时候连续听几场专家的讲座,会发现前后观点相抵牾;有时候与外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他们口中的“模式”也令人心惊,比如课堂一定要有小组讨论,而且一定是四人一组,一定要有中心发言人,甚至一个年级的老师对一篇课文都采用一种方法,等等。令人不禁心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难懂”的感慨。
在本人看来,所谓“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积极的一面是大家公认的,可以规范教学流程,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如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模式”,宁鸿彬的“五步阅读教学程序”等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但是,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模式”在推广过程中的泛化和僵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就传入中国的“苏联模式”——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整整禁锢了几代人的思维,还有前面提到的某些所谓名校“模式神话”的破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式”将教育的一池春水搅得浑浊之时,我们是否想起了孔夫子“因材施教”的谆谆教诲?是否想起了“教无定法,但有常规”这条现代教育的箴言?是否真正关注了学情和课堂的生成性?一旦“模式”变得单一化或者僵化,或者说教师陷入运动式的盲目模仿、盲目跟风,那么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的创新从何谈起!
纵观上文提到的几位语文教学名师,他们的模式是自创的,更是有着极高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他们在创建以及实施这些模式时,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他们教育的灵魂。比如,魏书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民主化”理念,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理念,宁鸿彬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理念等等。这些是他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围绕着这些指挥棒,在教学中还不忘因教材的不同、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地驾驭课堂。因此,我要说:“理念高于模式。”
许多别人研究出来的模式,或者说一个教研组共同探讨出来的模式,确实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特别是对年轻老师掌握规范教学的基本功非常有好处。但是,如果一篇课文大家都一个上法,生搬硬套,毫无个性,那真是很可怕啊!再如,高中生写作议论文,采用并列式分论点模式,确实能够带来思路清晰、便于批改的便利,就算大部分学生采用这种形式写作,只要内容上、语言上还有个性、有变化,那还是能体现创造性的;然而,在实际评改过程中,我们却会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但形式都差不多,就连所用的素材、语言形式都如出一辙,这种批量生产的文章,真是令人心生厌倦!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先要有规范,才能入得其门,但是,有规范,有模式,不等于因此就可以扼杀创新,扼杀个性。
我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更与我的同行探讨和探索。我们分享自己上课的资源以及思路,让思想得到交流和碰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在面对本班学生时,都会根据学情的不同、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做个性化的调整,加上自己的“金点子”。
比如,教学《涉江采芙蓉》这一课时,我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和比较两种画面((1)从游子思乡怀人的角度想象或描述诗意;(2)从女子思念丈夫的角度想象描述诗意)之后抛出的(讨论:哪一种更好?从意象、传统、手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继而引出本文的重点手法:悬想。最后再扩展到使用了这种手法的诗词。根据诗歌内容及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也考虑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兴趣特点。
又如,我的同事唐老师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采用还原历史场景法,就是针对学生进入高一学习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实际情况设计的,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将文言文的知识点不露痕迹地融入这一活动当中,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这一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学智慧。
又如,同事王老师教学《雨巷》,采用的是与《沁园春·长沙》比较阅读的形式,因为两首诗在语言、氛围(画面、色调)、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辨析两诗不同的特点,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学习的印象。这样的设计也是富有独创性的。
再如,同事陈老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抓住了一个“归”字设计了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将对诗意的品味、手法的剖析都自然而然地融于其中,最后,还以这个“归”为中心,画出了一个“田”字,巧妙地扣合了“园田”这个背景,可谓匠心独运。
同事中千姿百态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的风格和个性。比如,有的老师特别注重逻辑性,也特别擅长在教学中体现逻辑之严密;有的老师很善于营造美的氛围,语言的文学性很强;有的老师重视课外阅读,特别擅长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刻思想……这些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的个性,重视了学生的需求。
总之,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同样也不能忽视创造能力,这是年青一代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只有教师拥有创新的意识以及创新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因此,我们的理念要不断更新,越来越符合人的需要,只有高屋建瓴,才不至于让惰性滋长,从而陷入僵化的、被强行同化的“模式”之中;同时,我们在懂得教学常规和规范的前提之下,更不能丢掉创新,丢掉个性。惟其如此,方为教学之正道。
张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初探[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