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困境与对策
2016-03-02何丽芬
何丽芬
(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困境与对策
何丽芬
(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地的相关重视。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对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有限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因此,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几点提高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困境与对策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首先美术鉴赏课给人呈现的是一种经典的美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触动人们的人文精神。其次,美术鉴赏课能够促进美学与美育的传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深学生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视野,熏陶学生的心灵。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困境分析
1.学生忽视,认识不足
首先,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一堂娱乐放松课。在课上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聊天、睡觉。更有甚者,要求老师给他们放电影轻松一下。其次,大部分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基础知识欠缺,每个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同,使得课堂常常处于僵持状态。上课态度消极,行为敷衍。这些都使学生与教师失去信心,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样,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谈不上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师资匮乏,素质偏低
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美术教师,教师的理论素养偏低,创新意识不够。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又一大因素。有条件的地区领导重视,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而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很多美术教师主要在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整天忙于研究教材、备教案、批改作业,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也就无从谈及专业科研意识。
3.学校疏忽,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学校不予重视,认为美术课程可有可无。开设的课程太少,一周一节甚至是两周一节。农村学校虽然都有美术老师,但是学校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对美术课堂的资金支持几乎是没有的。如上中国画这节课没有生宣,没有国画颜料、毛笔怎能去画国画。不去实践,直观教学,学生怎能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诸多原因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该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对美术鉴赏课感兴趣,是摆在每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
1.教学要摆脱教材束缚,注重自身资源
美术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求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灵活化,同时也使自己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
2.注重开发农村当地的美术课堂资源
乡村有清新的田野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绘画题材。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寻找美,并且把它画下来。让学生在取材中欣赏美,绘画中创造美。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大自然的美,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能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进行美术学习。
每年的传统节日,像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人们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放烟火、挂灯笼,还有民间的剪纸、刺绣、泥塑等等。把这些民间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与美术鉴赏课相联系,带学生到现场去体验参观,就能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讲到现代雕塑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去讲解雕塑作品的意义,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并且在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个雕塑,最后教师总结一下。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抛弃了传统老套“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充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总之,搞好农村高中美术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民的事业,各级部门以及各界都应关心和支持。美术鉴赏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因而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学生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致使美术鉴赏课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因此,这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使美术鉴赏课真正成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也更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柳青春.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反思[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2]兰卫军.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吉林教育,2008(7).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