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微瑕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评析
2016-03-02
本刊特约语文试题评析组
美玉微瑕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评析
本刊特约语文试题评析组*
本文着眼于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从语言文字运用、要点归纳、知识点选择和题型设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命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运用比较的方法,先呈现有瑕疵的题目,再举出相对应的好题,展示高考部分真题的瑕与瑜.
语言文字运用 要点归纳 知识点选择 题型设计 对比
总体来看,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如同三块美玉,按照考试大纲分别考查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有的考查形象,有的关注技法,有的重视语言,有的体现创新,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异彩纷呈,值得称赞.可是金无足赤,美玉微瑕,一些试题在词语使用、概念理解、语言表达、要点归纳、文化常识、命题形式等方面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下面分别举例,并结合其他省市同类题目进行对照分析.
一、词语使用错误
例1 2016年全国Ⅱ卷:
1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评析】相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彼此认识.如何理解“认识”?笔者的理解是双方最起码见过面;彼此知道对方的基本情况,比如姓名.而小说《战争》中的男女主人公从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说“相识”实在有悖人际交往常识.可两人的确电话交流过多次,互相了解,感情深厚.那怎么表述合适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不难发现,此处用“相知”一词,最为合适.作为正确选项,D选项常见词运用不当,可能影响学生作出选择.
从有效选用词语看,本题A选项就做得很好.
例2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评析】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这是学生都应该知道的语文常识.A项中“作者”一词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判断该选项的对错.这样既可以考查多年没有考过的文学基本常识,又能降低选项难度,使选项设置难易结合,有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择项中也有词语选用的错误.
例3 2016年全国Ⅲ卷: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答案】B.①④⑤.
【评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④句中的“按图索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这一解释有三条义项,分别是该成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按照引申义去理解,“按图索骥”放在第④句的语境中,似乎是正确的.然而再读该句又似乎觉得用得不妥,原因是什么呢?词语(包括熟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一定是立足于基本义作出的合理比喻和引申.“按图索骥”的基本义是按照“图像”去寻找“好马”,语境中的“行踪”和成语中的“图”在形象上不相符,“在逃人员”和“好马”在感情色彩上相反.结合本句语境,正确的成语应该是“顺藤摸瓜”.顺藤摸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藤”比喻线索,“瓜”具有中性色彩.该词条后举的例子:公安干警顺藤摸瓜,终于抓住了犯罪嫌疑人.该例与第④句的说法基本相同.近义成语辨析是准确使用成语的前提.第④句作为正确选项中的句子,因为成语使用有误,导致题目错误.
从成语使用上看,本题第①⑤句是正确的.
例4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评析】①句成语中“烟海”这一形象,包含广和多的意蕴,用来比喻“传统文化典籍”,是非常恰当的.⑤句笔走龙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书法的笔势雄健活泼,好像龙蛇游舞,比喻精当,用词无可挑剔.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中关于语文的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中明确要求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命题者应该在词语(包括熟语)的“正确”运用上作出表率,不应该在题目表述时出现词语(包括熟语)的选择和运用方面的错误.如果因为这种错误影响考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影响考生得分,就不能不说是试卷的瑕疵.
二、概念理解错误
例5 2016年全国Ⅱ卷:
12.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评析】该选项中“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三个概念并列,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至少有三个领域,事实是这样的吗?结合文本第2段“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和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不难看出,吴文俊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我们知道,数学定理的人工证明耗时耗力,有时即使耗时耗力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而“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吴方法”就是“数学机械化”,就是计算机(机器)自动证明.将“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并列是错误的,选项中将“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三者并列,把它们当作彼此不同的三个领域,概念理解有误,而试卷把E选项当作最恰当的选项,题目有误.
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角度看,2016年全国Ⅱ卷第1题B选项就设计得很好.
例6 2016年全国Ⅱ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答案】B.
【评析】选文中有“传统故事”“早期小说”和“现代小说”三个重要概念.“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共同点是内容上都是以“故事”为核心;区别在于流传形式上,一个是口耳相传,一个是以小说形式交给读者.“现代小说”相对于“早期小说”,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弄懂了概念上的区别,我们不难看出第1题B项中“的本质差异”五个字应改为“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该选项能从区别含义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作为题干要求选出的不正确项,设计巧妙.
《大纲》“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概念之间有同一、属种、交叉、矛盾和反对等几种关系,有同一关系、属种关系或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一般是不能并列使用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才能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没有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不能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会出错.
三、语言表达未紧扣语境
例7 2016年全国Ⅰ卷: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 ① :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 ② ,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发生了变化, ③ ,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答案】示例: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贯的能力.答案①中“环境”一词,改成“细胞液”或“溶液”更能紧扣语境.因为文本点明花青素具体位置的语句“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所以,“细胞液”或“溶液”,更贴近空缺①,花青素的“位置”交代更为具体.“细胞液”较“溶液”更好,更符合介绍植物学知识的科学语体,表达更准确有效.当然,答案①中用“环境 ”一词,不能算错,因为“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一句也出现了“环境”一词,只是这个词,语意较宽泛.
同样作为连贯题的2016年浙江卷第5题就能紧扣语境.
例8 2016年浙江卷:
5.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 .”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答案】C.
【评析】根据下文“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推理,应该先说“俊”,再说“会说话”,依此排除B、D.A和C的区别在于:①A项中的“既……又……”是书面语,不符合刘姥姥村妇的身份;②C项中多了一个“偏”字,这个字扣语境扣得特别好.偏,《新华字典》一项解释是“副词,表示跟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本句用的就是副词义.刘姥姥下文所说的“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照应上文所说的“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意思是绿毛红嘴的“鹦哥儿”是尊贵的雀儿;她竟没想到“黑老鸹子”也是尊贵的雀儿,因为她看到的是黑老鸹子在“笼子里”,没料到“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表示“跟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所以才顺嘴说出一个“偏这雀儿”来.C选项不但用词紧扣语境,而且口语语体符合人物身份,表达可谓准确巧妙.
语言表达要紧扣语境,这样,语句的意脉才能前后贯通.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文学语体和科学语体,语言表达符合语体色彩是紧扣语境的较高要求.语言表达紧扣语境,就能符合《大纲》“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一要求.
四、要点归纳语意重复
例9 2016年全国Ⅰ卷:
12.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评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对答题区间,再从答题区间中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要点.“1985年”在文中是一个关键信息,答题时围绕1985年把与陈忠实有关的活动和变化都要找出来,分析这些活动与变化对作家的生活和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把所有信息整合起来即能归纳出答案.“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是题干信息,出现在第3段,此后第4、5段也出现了“1985年”这一关键信息.那么,与题干要求相关的信息就集中在3、4、5段,从这三段中筛选整合信息、归纳要点即可.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是整合3、4段信息得出的;答案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来源于第5段的首句;答案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来源于第5段末句.但仔细品读文本会发现第5段末句“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应该是对3、4、5段的总结.也就是说答案③包含答案①②,语意重复.那么,这三个答案怎么能并列呢?
评析组在中国人才网上找到了一份答案:
①“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社会现实的刺激,有了改变的思想意识;②“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获得生活新体验,开拓了视野;③“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精神上解放,开始重建自我.[1]
【评析】两个答案的主要区别在于答案②.中国人才网的答案②主要信息来源于第4段.共同的问题是答案③在语意上仍然涵盖答案①②.
评析组依据3、4、5段,试着从三个角度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要点,拟了一份答案:
①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像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②脱下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后的泰国之行让他深受刺激,意识到要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③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原文3、4、5段是逐层深入的三个自然段,从三个段落中各筛选整合归纳出一个答案,有利于落实考生平时的思维训练,学以致用.
当然,原答案也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能把来源于第5段末句的答案③放在答案①前,然后加个冒号,再分别列出笔者所拟的答案①②③,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总分关系了.
2016年全国Ⅱ卷有一道类似的题目,能清晰地筛选、剥离并合理归纳出答案.
例10 2016年全国Ⅱ卷:
12.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评析】根据题干要求找答题区间,会发现答题区间就在第4段.第4段共五句话.首句“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是中心句,也是题干的来源,那么答案的信息就来自下面四句话了.下文是在比较中进行阐释的,既然吴文俊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有心得,那么依据文本就要肯定数学基础教育的作用,否定奥数太过功利的教学方法,可依此整合归纳出这三点答案.三个得分点虽然均来自一个语段,但并未出现信息的纠缠和涵盖,思路清晰.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严景东老师说“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发现”[2].《大纲》“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发现”.考生要把“发现”的“信息”按照行文的思路筛选整合,归纳出要点,要点之间该并列就并列,该总分就总分,不遗漏,不重复,方显高考试题答案的精准度.
五、文化常识不常见
例11 2016年全国Ⅱ卷:
⒌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评析】高中生要积累一些文化常识,对古代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2016年辽宁高考语文大纲文化常识取代词解》中说:“命题者所考查的文化常识方面的词语都是考生阅读文言文应该了解的常识,没有超出中学阶段的学习范围.所以,对文化常识的复习,当以教材为本.”[3]依此,高中生能掌握教材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即可,而D选项中的“移疾”一词,并不见于教材,也很难见于考生平时所接触的古文语段,属于不常见的范畴.另外,A选项“中宫”一词,在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中也并不常见,相对常见的是“东宫”.
例12 2016年天津卷:
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评析】相较而言,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就做得非常巧妙:联系课内外知识,覆盖范围广,架起教、学、考的桥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出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豆蔻”出自姜夔的《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自《送东阳马生序》;“知命”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不惑”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句常见的话中.比起全国Ⅱ卷文化常识的考查,该题能够勾连课内外,突出考查常见文化知识的特点,且题型新颖,值得称赞.
2016年《大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没有明确要求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何况试题中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冷僻,很难说是“常识”,学生没有相关的储备,增大了试题的难度.退一步讲,即使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也应立足中学六年学习的文言文,考题与课文相联系,考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六、题型重复考查,难度增加
例13 2016年全国Ⅲ卷:
8.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评析】在高考试题中,用比较的方法命题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8、9两题全部设计为比较型,在题型上给人单一之感:第8题通过比较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第9题又通过比较分析情感基调的异同.2015年全国I卷、2016年北京卷和浙江卷古代诗歌阅读都只有一道题运用比较方法.相较可知,2016年全国Ⅲ卷太过青睐比较鉴赏这种题型.第9题联系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进行比较,考生必须回忆背诵整首词,考查方法上与第10题第(3)小题重复.诗歌阅读题本身难度较大,联系背诵另一首词难上加难,比较鉴赏可谓三难,两道题均比较鉴赏是四难.
相对而言,2016年北京卷做得较好.
例14 2016年北京卷:
17.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评析】北京卷诗歌鉴赏只有一道比较题,且把要进行比较的诗歌直接写在题干之中,无须考生再进行回忆背诵,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有利于考生快速进行比较鉴赏.
画家吴冠中说:“重复是衰落的标志.”诗人艾青也说:“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题型重复,考生可能出现厌倦的情绪;题目设计不合理,试题难度增加;试题过难,可能导致区分度小甚至没有区分度.高考试卷,不仅题型设计要避免重复,题目还应努力做到难易结合.
作为衡量、选拔人才的高考试题,应当经得起推敲,不能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命题人在语言文字运用、要点归纳、知识点选择和题型设计等方面应该精益求精.当然,2016年高考三套新课标语文试卷虽美玉微瑕,但瑕不掩瑜,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些试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又有适当的区分度,凝结着命题人的辛勤汗水,闪耀着命题人的智慧之光.身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对高考命题人由衷敬佩.同时,笔者也相信,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思路会更加开阔,题型会更加新颖,表述会更加严谨.
[1] 中国人才网. 2016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EB/OL].[2016-06-08].http://www.cnrencai.com/kaoshi/gaokao/385448_5.html.
[2] 严景东.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发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5(11):49-51.
[3] 精品学习网. 2016年辽宁高考语文大纲文化常识取代词解[EB/OL].[2016-01-21].http://www.51edu.com/gaokao/lngk/dgsm/5044283.html.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
*参与本文写作的有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的吴道光、董卉颖、李辉、张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