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对抗式解读
——基于对三家新闻APP的网友跟帖内容分析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立场山东疫苗

路 扬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对抗式解读
——基于对三家新闻APP的网友跟帖内容分析

路扬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三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对抗立场作为网络时代受众的一种突出表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从“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入手,以“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人民日报”APP中的用户跟帖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表现特征进行了概括,并浅析了遭遇对抗式解读的几点原因。

“山东问题疫苗”;编码/解码;对抗式解读;议程设置

一、“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回顾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网一篇《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的报道引爆舆论场。报道称,自2010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庞某及其女儿孙某,联系了国内十余个省(市)的100余名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非法经营人员,购入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并将未经严格冷链存储的疫苗运输销往24个省市。

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监测数据显示,事件曝光后,央视节目《东方时空》晚间对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央媒对事件进行报道,促使舆情迅速发酵。19日至20日,《广州日报》《杭州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地方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各地食药监局回应各省的“问题疫苗”情况,监管部门的情况成为舆论焦点。21日,事件持续发酵,包括章子怡、李亚鹏、陆川等在内的众多影视明星以及其他微博意见领袖发布微博呼吁关注“问题疫苗”事件。[1]受明星、儿童等因素的影响,“问题疫苗”事件在舆论场中引发较大的恐慌情绪,网友们积极跟帖留言,发表的看法中不乏对抗式解读。

二、对抗式解读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中,斯图亚特·霍尔吸收霸权主义理论,提出了受众在解读电视文本时可能建构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霸权立场,译码者与编码者采取完全一致的立场。二是协商立场,受众既承认有关事件的主导性定义的特权地位,同时又保留着较为协商式的方法将其运用于“本地情形”的权利。三是对抗立场,受众完全明白话语中所给出的字面意义和内涵隐义,但他将讯息在另一种参照体系中重新组合,采取对抗式的解读方式。[2]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受众的第三种立场,即采取对抗式的解读方式。在知网、万方数据网等主流学术网上搜索“对抗式解读”等关键词发现,目前所能搜索到的文章多是从宏观层面,如“从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中看对抗式解读”“论我国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对抗性解读”进行的研究。本文则从微观层面入手,以具体案例切入分析当今网络环境下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行为。

三、“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对抗式解读的特征

在有关“山东问题疫苗”的新闻报道中,网友们在民间话语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舆论。为了便于研究及有效避免某一用户群所特有的偏向性,笔者从“2015年中国新闻资讯APP最新排名”[3]前十五名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资讯APP——“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网易新闻”,2016年5月6日14时许,分别以“山东问题疫苗”“山东疫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数量为:“网易新闻”395篇,“澎湃新闻”52篇,“人民日报”48篇。对以上用户跟帖内容分类后发现,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网友对抗式解读的表现特征如下:

(一)对权威的对抗性心理强烈

抨击、质疑药监局腐败不作为,质疑检察机关处理结果。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何这种非法经营疫苗的手段能持续这么久,这些问题疫苗可以流通这么久。有的网友强调,“庞某这种非法经营疫苗行为不会只是个例,在医药流通领域肯定还存在其他‘庞某’们,只不过被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水’过去了而已”。4月13日,国务院决定先行对一批责任人实施问责。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卫计委谈山东疫苗案:仍有群众存在困惑质疑》一文后,一位辽宁大连的网友留言:“监管做不好,出了问题捂着不报,捂不住了就搪塞,搪塞不了就轻描淡写地处理,怎么能让老百姓放心?!”

(二)对接种疫苗的恐慌心理强烈

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很多网友对接种疫苗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心理。“澎湃新闻”网友“李白在海边”留言称:“还是不敢给宝宝打疫苗,这些有问题的疫苗已经流通到这么多省份,谁能保证我家宝宝注射的疫苗是安全的!?太气愤了!”“澎湃新闻”转载新华社《新华社评“山东疫苗案”:主犯能在缓刑期重操旧业,令人愤怒》一文,网友“画水莲”留言:“俺孩子刚在学校打了麻疹疫苗,这个新闻早两天发,打死都不让孩子打啊!!”

(三)对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表示不信任

一方面,认为部分媒体避重就轻,转移民众关注视线。有网友留言称,“仍有一些新闻媒体对此事件一笔带过甚至置之不理,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娱乐八卦、三俗的社会新闻上”。也有网友留言称,“人民日报作为官媒,对‘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没有拿出深度报道,只会报道药监局、检察机关如何‘彻查此事’,没有承担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认为媒体在报道疫苗事件时缺少新闻专业性,将“毒疫苗”造成的恶劣后果与本次事件中的失效疫苗混为一谈。澎湃新闻网友留言称:“疫苗是正规疫苗,得接种!但是这新闻是去年的旧闻了!”这位网友所说的“这新闻”指的是2013年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记者手记,这是摄影记者郭现中历时三年,用影像记录了中国疫苗注射过程而引发的悲剧事件。

四、对抗式解读的原因

在如今这个“无网不欢”的时代,是什么原因导致网民们这种乐此不疲的对抗式解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媒介技术提供的公共平台是民间话语权愈发强大的基础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被接收和认可。学者何道宽说过,“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可是他(指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移动客户端的更新换代,使得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准入门槛不断放宽。传统媒体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目前,我国原创新闻客户端已然布局成“东澎湃,西封面(上游),北无界,南并读,中猛犸(九派)”的“五岳格局”。在这些公开的平台上,网民们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并通过对新闻信息的不同解码过程,对抗官方话语场,大大增强了民间话语权的力量。

(二)大众在对抗式解读中获得的快感是动力

约翰·费斯克将大众的快感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快感,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网民的对抗式解读更倾向于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部分民众倾向于认为政府在我们社会中就是一个霸权机构的角色,从而进行对抗式解读。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从跟帖内容分析来看,多数网友抨击质疑药监局腐败不作为,质疑检察机关的处理结果。在与政府为代表的“权威”机构之对抗中,“受霸权迫害”这一群体形成了社会认同。通过对抗式解读,网民们产生了诸如费斯克所言的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

(三)新闻媒体在碎片化阅读下的议程设置问题是诱因

“碎片化”的本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碎成诸多零片或零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此后,新闻传播研究者亦引入这一概念,并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随着阅读载体的不断更新换代,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为了吸引眼球,更多的“标题党”新闻出现了,诸如绯闻八卦、社会奇闻等更容易吸引受众点击浏览的新闻越来越多。新闻媒体议程设置渐渐发生了变化。“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随即有很多新闻网站和客户端“强拉硬拽”另一条3年前的“旧闻”,即上文所述的《疫苗之殇》。为了让“问题疫苗”事件产生更加“轰动”的效应,将“失效”疫苗与“毒疫苗”产生的悲剧后果混为一谈,更加引发了受众对接种疫苗的恐慌心理,甚至加剧了受众对权力机构的不信任和对抗式态度。

五、结语

本文对疫苗事件中网友对抗式解读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对对抗式解读之原因作出了几点分析。最后总结出,在面对诸如此类“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第一,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及时拿出一套专业可行的实施方案,而不是以一种“远离的姿态”处理此类事件。第二,官方媒体和其他媒体平台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以减轻网友们的猜疑和恐慌。第三,包括自媒体人、意见领袖在内的网民群体要加强媒介素养,切忌人云亦云。

[1] 霍尔(英).编码/译码[M].张国良,朱晨,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6-427.

[2] 何道宽.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93-99.

[3] 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05):19-21+25.

G206

A

1674-8883(2016)17-0085-02

路扬(1994—),女,吉林蛟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立场山东疫苗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