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方在《南方周末》的新闻实践初探

2016-03-02黄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办报南方周末报纸

黄婷婷 李 日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左方在《南方周末》的新闻实践初探

黄婷婷李日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左方是1984~1998年间《南方周末》的主要负责人。本文从办报方针、办报原则、栏目设置、人才观等方面,探究了左方《南方周末》时期新闻创新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于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意义。

左方;《南方周末》;新闻实践;真理报模式;新闻人才观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大众传播媒介顺应时代潮流,加入到新闻改革之中。198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率先创办“星期刊”,引发了“周末热”。为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应对报业市场变化,《南方日报》亦顺势而为,创办了《南方周末》。左方于1983年10月受命筹办《南方周末》;1984年2月《南方周末》创刊,左方历任副主编、主编,直至1994年退休,主持《南方周末》编务工作11年。1994~1998年间又被返聘回《南方周末》,协助新主编江艺平工作4年。左方前后在《南方周末》工作共有15年之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南方周末》从启蒙和为改革开放呐喊,转为突破真理报的潜规则,主张“新闻主攻、副刊主守”,发行量从7000份激增到100多万份,真正做到了一纸风行。可以说,左方的新闻理想与新闻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南方周末》的成长轨迹。

一、“三个轮子”:突破模式,创新理念

改革开放前,国内报刊千篇一律,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真理报模式”。其特点是:“第一,它是只根据红头文件办报,不依照社会实际去办报;第二,它只是对上负责,《真理报》模式是没有读者的;第三,用一种假、大、空的语言来写报道,文体也是公式化的;第四,它否定传媒的商品属性。所以它是用政府的钱办报,用政府的钱卖报给读者看,从而使报纸成为喉舌和工具。”[1]80年代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虽先天具有资源优势,但作为党的“喉舌”,它只能发出与现行政策趋向一致的声音,再加上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有限的报道空间和狭窄的言论尺度,使得党报无法完全遵循新闻价值规律,承担一个媒体所应有的职能。而《南方周末》在创刊之初,便以特色求发展,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突破清一色党报重围,为自身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据统计,1980年1月~2002年12月,《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内容占比如下:政治44%、社会28%、经济14%、科教文卫11%、社论2%、外国新闻1%。[2]可见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新闻依然以较高比率占据《人民日报》头版,地方党报亦然。笔者随机选取1984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和同日的《南方周末》头版为例,进行了比较:

当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内容是《国务院举行中外专家春节招待会》《好好学习,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有才干的中青年挑大梁 生产年年迈大步》等报道,其中《有才干的中青年挑大梁 生产年年迈大步》的报道称“潞安矿务局改变领导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有才干的中青年挑大梁,生产年年迈大步,原煤全员效率每工突破两吨,超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很明显,其语言风格、报道形式还没有脱离“真理报模式”。

而同日的《南方周末》头版头条,一则是黄宗英到蛇口下海当经理,在赞扬黄宗英文人下海经商,敢为天下先的同时,表达蛇口特区的改革开放精神;另一则是邓小平到珠海视察时,登罗仙姑山的报道,并且放在头版右上角第二条。不仅在排版上打破“真理报模式”,在文章语言风格上也极具人性化,如“从罗仙姑山的西南面下山,坡陡,路窄,随行的人有些担心,建议从原路回去。可是邓小平同志没有同意,摆手说:‘不走回头路!’”报道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等的细节描写,来突出邓小平的性格,进而传递出中共中央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左方领导只有21人的编辑团队,在坚持办好《南方周末》8个大版的同时,兵分两路,每天独立发行4个大版的奥运特刊,“这可以说是创造了新中国新闻出版史之奇迹”。[1]从7月23日至8月10日,他们共出版奥运特刊19期,发行量从最初的2万份猛增至4万多份(不包括省外印点数),博得广泛好评。这期间,《南方周末》的发行量增长5万多份,突破70万大关,夺得周末、特刊双丰收。[3]不仅如此,为了养活报纸,左方在《南方周末》上搞过装饰杂志,办过“音乐茶座”,为药厂登过连环画广告,甚至还曾经策划过筹办选美,“那时候的《南方周末》才真的超前、真的叫多种经营”。[4]后来左方返聘《南方周末》,他把主要精力用来探索报业新的经营理念上,将自己的办报实践总结为“三个轮子”的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前,国内报刊均持真理报模式的经营理念,即“两个轮子”办报:一个轮子是办报,一个轮子是如何把国家给报社的钱用好用完。而左方将市场化媒体生动地描述为“三个轮子”:“主轮是采编,左轮右轮是发行和广告,由采编拉动发行,发行拉动广告。”平心而论,“在90年代初的时候,能这样表达报纸经营理念的还不多”。[5]“三个轮子”比“两个轮子”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业经营,这是左方在报业经营方面的重要创新。由于经营理念的创新,《南方周末》的发行量从最初的7000份激增到上百万份,并迅速成长为全国性的大报。

二、双轮驱动:新闻主攻,副刊主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周末报热”开始衰弱,“晚报热”继之兴起,报业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南方周末》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左方在总结前人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原则,大量增加社会新闻的内容,并在实践中进行报纸扩版,从而实现了报纸由娱乐性到社会性的转变。从此,《南方周末》开始关注日渐复杂的社会问题,经常报道具有典型意义或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

1988年9月2日,《南方周末》特约记者武勤英采写的长篇热点新闻《一位女研究生被拐卖始末》,记者从最初看到的豆腐块消息入手,[6]深入调查,奔赴河南郑州、山东郓城等地,对涉案的人员进行一一采访,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将这位女研究生被一个16岁半文盲农村女孩以2480元的价钱拐卖给郓城农村光棍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还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剖析。由于这篇文章是揭露有关拐卖人口问题的最早报道,再加上受害者是地区高考的前几名、全国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班长、共产党员的特殊身份,一时间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且这篇报道在当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特等奖。这表明“《南方周末》在休闲娱乐之外开始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解剖”。[7]1993年8月5日中午,深圳发生爆炸事件,死伤逾百人,深圳市公安局两名副局长在抢救现场牺牲。事件甫一发生,《南方周末》就立即派出记者孙红赶往现场。当时,当地政府已发出指令,各类新闻稿一律不准刊登伤亡情况,不准报道两名副局长牺牲的消息,只准刊登发生爆炸后政府正组织全力灭火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该报记者突破封锁,对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写成长篇报道,《南方周末》予以全文发表,实事求是地解答了人们的诸多疑惑,进而为爆炸事件善后赢得了理性的、积极的舆论氛围。这次报道堪称《南方周末》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深度调查。对此有人评价说,此次调查“预示着中国新闻改革的步伐已经起步”。[8]

有学者以1992年《南方周末》扩版为界,对1986~1991年和1992~1995年两个阶段的《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报道内容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取每月第一期为样本,除去特刊),[9]统计表明从创刊第三年,《南方周末》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娱乐化的倾向,头版头条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热点,占比由40%激增至72%,而娱乐新闻则由35%锐减到2%。这说明《南方周末》在扩版的同时,“新闻主攻”的原则已经确立。

在确定“新闻主攻”的基础上,左方还提出“副刊主守”的原则,即在已得到读者认可的知名文化娱乐版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在同类报刊中的优势地位,以确保硬新闻在竞争乏力的情况下,不至于造成传统读者的大量流失,努力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在“副刊主守”方面,他在保留名牌栏目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地开辟新栏目,并且邀请知名作家、学者撰稿,极大地提高了副刊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努力使报纸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王蒙曾评价“《南方周末》是一张健康的大报,它和娱乐小报不同,内里有着严肃的东西”。[10]

三、“三个一点”:栏目灵活,内容丰富

左方在主持《南方周末》期间,曾经提出“三个一点”的办报策略,即报纸的栏目设置要活一点,报道范围要广一点,报纸版面要美一点。

(一)栏目设置“活一点”

左方认为,“周末报所设的专版和各版小栏目的设置,既要突出重点读者对象,也要照顾各个层次的读者群”,“如果报纸较长时间处在停滞的状态,就要通过大总结、大讨论来更新办报思想,更新过时的小栏目,力求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个新的突破”。[10]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南方周末》的栏目设置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统计,1983~1992年改版前的《南方周末》主要有以下栏目:第一,头版:周末专访、周末特写、周末茶座。第二,二版:求知、道德与法律、家庭生活、祝你健康长寿。第三,三版:旅友、体育场、连载。第三,四版:银屏内外、影剧新讯、影视观众的话、画廊小步、连环画、摄影之友、舞蹈之花、我的艺术道路、书法与篆刻。[11]这一时期,栏目数量少而且单调,内容上偏重娱乐和休闲,从整体上看,此时的《南方周末》仅是一种文化娱乐类的周末报。

而1992年1月1日《南方周末》扩版后至1995年的版面与栏目主要有:第一,头版:周末专访、周末特写、周末茶座、社会瞭望、外埠人看广州、特区特写等11个栏目。第一,二版(《家庭生活》与《医药与保健》两个版轮换刊登):其中《家庭生活》有尘寰一寓、家庭透视、现代婚恋等15个栏目;《医药与保健》有专家门诊、医生札记、性与你、急救等10个栏目。第三,三版:长篇连载。第四,四版(艺林):艺村中人、艺林赏析、艺林一羽等10个栏目。第五,五版(人与法):法网、法与社会、法与情等18个栏目。第六,六版(寰宇):热点追踪、人物、漫游世界等12个栏目。第七,七版(综合性文摘版):文海撷英。第八,八版(芳草地):社会走笔、世事管窥、苦乐读书等21个栏目。[11]不难看出,1992年后,该报的栏目数量极大增加,报道内容也与时俱进。这样,在反映文化生活的同时,谈论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展现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人物、新观念、新气象,报道和记录社会各阶层在变革潮流中的生活和心态,《南方周末》也因此迅速升级为一座高档的新闻超市。

(二)报道范围“大一点”

左方主张《南方周末》的报道范围要扩大,不仅要关注常规领域,对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新观念、新知识更要关注。对于传统社会的封闭落后观念要光明正大地予以批判和启蒙。例如,《南方周末》曾经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潘绥铭教授在该报开辟了《性与你》的专栏,在《医药与保健》版一期登一篇,持续了将近两年。解放后全国报纸都对“性”讳莫如深,对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性伦理、性心理的变化以及对性知识的需求视而不见,而《南方周末》独能对这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给予及时而持续的关切,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需要极大的新闻勇气。

(三)版面设计“美一点”

在版面设计方面,左方主张采用当时美术编辑张向春的版面设计和插画,改变了几十年来千报一面的形象,形成了《南方周末》独特的版面形式——红唇、美腿贯穿版面,一度成为《南方周末》开拓市场的利器。许多年后,资深美编张向春回忆说:“那时候我的版面设计完全没有条条框框,老左完全支持我。南周是真正的百万大报,我们每一期居然把发行量,一百多少万份,印在报眼的地方,可见当时的自信。”这位从《南方周末》诞生开始,就为之工作的美编仍然认为,“老左在的时候是南周的巅峰”。[5]

四、两类作者:可读、耐读

一份优秀的报纸,离不开方方面面优秀的人才。左方在《南方周末》时期的人才观也值得重视。创业初期,《南方周末》即采用招收应届毕业生和个别物色优秀专业人才并举的用人理念。除了吸纳优秀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研究生之外,该报在左方的主导下,还聘请了鄢烈山、赵启强、张抒、赵晓苏、张小文等专业人才。“委任著名杂文家鄢烈山为《时事纵横》责任编辑;委任苏联东欧研究学者赵启强为《世界经济》、《社会观察》责任编辑,由博士生李有祥协助他编《世界经济》,硕士生李思坤协助他编《社会观察》;委任原《人民日报》体育记者、擅长写体育欣赏的张抒为《体育天地》版的责任编辑;委任漫画家赵晓苏为《五羊角》责任编辑;委任摄影评论家张小文为《写真》责任编辑。此外,还招聘喻华峰、马苏格、郭光等一批优秀广告人才,扩大广告队伍。”[1]鄢烈山负责的《时事纵横》,广受人们欢迎,创办仅一年的时间,“这个版在新增8个版中得分第一,16个版中得分居要闻版和法制版之后名列第三。有知名学者在综述全国报刊发展态势时,用欣赏的口吻特别提到了《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版”。[12]1996~1998年间,鄢烈山共发表时评100余篇,这些文章以其视角独特、论证充分、观点鲜明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1996年,针对《中国可以说不》,鄢烈山撰写了《粗制滥造的标本》,对该书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评,引起知识阶层的强烈共鸣。“不少人担心激烈批评《中国可以说不》会闯祸,但结果是虽然被批评者衔恨,有些读者不满意,但他们并不能就此文提出有理有据的反驳。”[12]而在为《南方周末》撰稿的人中,像鄢烈山这样优秀的人才还有很多。这些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知名作家,一类是知名专家。现将《南方周末》1984~2003年间的作者群分类大致统计如下:

(一)作家群

作家群主要有王蒙、严秀、邵燕祥、舒展、牧惠、章明、刘心武、绿原、何满子、蒋子龙、朱健国、白桦、陈四益、鄢烈山、朱铁志、李辉、丁东、谢泳、林贤治等。他们参与的主要栏目和版面有《周末茶座》专栏、《芳草地》版、《阅读》版、《写作》版以及1996年扩版后的《时事纵横》等。发表的文章的体裁多为杂文和随笔。

(二)学者群

学者群主要有朱学勤、徐友渔、刘军宁、刘星、梁治平、梁彗星、樊刚、杨帆、何清涟、茅于轼、杨东平、上官子木、党国印等,他们分别以自己的专业所长就经济、政治、法制、文教和农村等领域的问题发表文章。另外,《南方周末》还经常为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开辟专栏,如王小波、秦晖、贺卫方等。

由于左方时期《南方周末》特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该报一度成为一个知识和思想的高地,集结了许多当时的社会精英为报纸撰稿,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这些知名作家和知名专家与报纸及其读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报纸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不断增强,新闻影响力不断扩大,传播能量日益增强,文体文风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报纸也因此变得可读、耐读。

以左方为代表的一代报人,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有意识、有计划地冲破传统的模式,突出报纸的商品属性,赋予报纸启蒙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基调,为《南方周末》成长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周报、大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可以说,左方在《南方周末》时期的新闻实践是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人对于新新闻业态积极探索的一个缩影,其中的许多理念和做法,对于我国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1] 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的口述历史[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4:215,237,257.

[2] 郝雨. 1946.05.15-2013.01.01《人民日报》头版版面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8.

[3] 汤明辉.老总要站在改革前沿——到《南方周末》参办奥运特刊的感受[J].新闻界,1992(6):30.

[4] 刘洋硕.左方和他的《南周》时代[DB/OL] . http://www. 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40820111635.html,2014-08-20.

[5] 邹思聪.专访《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炼不出乌托邦,炼成了南方[DB/OL].亚洲周刊,http://blog.ifeng.com/article/ 33534532.html,2014-07-17.

[6] 武勤英.女研究生如何被拐卖——采访《沉重的思考——对11位女研究生被骗案的追踪采访》的回忆[DB/OL] . http://www.gmw.cn/gmrbsheqing/2007-12/08/content_713320. htm,2007-12-08.

[7] 周志懿,黄逸秋,彭波.理想照耀现实《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成长史[J].传媒,2009(8):41.

[8] 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

[9] 方蓝.转型社会中的“文本转型”——《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分析(1983-2009)[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9-21.

[10] 左方.贴近生活,激浊扬清[J].中国记者,1993(6):7-8.

[11] 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年-2001年)[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7-18.

[12] 烈山.新闻纸上的“新乐府”——《南方周末》“时事纵横”版创办一年回顾[J].出版广角,1997(2):60-61.

G219.29

A

1674-8883(2016)17-0047-03

黄婷婷(1991—),山东济南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史。李日(1970—),山东龙口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史。

猜你喜欢

办报南方周末报纸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报纸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